輕鬆讀史之大唐(110):打沒打勝仗,靠吹牛能有用啊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10)

關於這次突厥的入侵,史料記載和我們介紹的有點不一樣。主要的區別,在於插入了大量唐軍打勝仗的記錄:這裡大敗突厥、那裡大勝突厥,倒黴的突厥橫豎是個輸。看完他那個,頡利可汗能活著回去,簡直是種萬幸。

不過稍作分析我們就能明白:那是寫給大家看的、打腫臉充胖子。

第一,鄭元璹(shú)去談判,從頭到尾沒提打勝仗的事。如果戰場形勢有利,哪怕局部有利,肯定也要拿出來作為談判的籌碼。隻字未提,只能說明軍事上完全處於被動。

第二,唐軍的獲勝記錄,和談之前有兩次,分別殲敵五百和五千人。頡利可汗退兵後,開始大量出現打勝仗的記錄,但僅一次有殲敵數量:‘斬首千餘級。’雙方投入重兵集團、幾十萬人的對抗。憑這樣的戰果,能說打敗了敵人嗎?

第三,戰役最重要的是戰役全局,或者說戰役態勢,一城一地的得失反倒不是那麼重要。而唐軍從頭到尾,戰役態勢居於被動,這是最直觀的證據。

為抗擊突厥入侵,李淵派出了最強陣容: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帶隊,分別負責西部(陝甘寧)和東部(山西)防線。基本上,就差御駕親征了。下達命令的時間在八月十一日,兩軍預定集結地點是陝西彬縣和山西河津。到八月二十九日,近二十天過去,突厥西、東路軍分別攻陷大震關和臨汾一帶。距離唐軍兩個預定集結地,僅有一百五十公里。這說明什麼呢?要麼說明面對突厥的快速推進,唐軍根本來不及完成大兵團的集結;要麼說明,唐軍根本沒有主動出擊的意思,而是在持重觀望。

輕鬆讀史之大唐(110):打沒打勝仗,靠吹牛能有用啊

去年十二月十五日,也是命李世民出征,打劉黑闥。才二十來天的功夫、次年正月上旬,就已經趕到千里之外的河南獲嘉。這次他叫去的山西河津,到長安不過五百里,十八天時間還趕不到。為什麼上次那麼快、這次那麼慢呢?

現在也搞不清楚李大李二是兵不夠找兵去了、還是在磨洋工,總之唐軍的態勢是:第一在突厥的全面進攻下,邊防軍的攔截體系已宣告失效;第二突厥退兵前,唐軍沒能組織起有效的抗擊。

《新唐書》稱:‘頡利聞秦王且至,引出塞,王師還。’刻畫出一幅突厥被李世民嚇跑的形像。實際情況卻是:敵人搶夠了、撈足了,還到手一個油水很足的合同,這才美滋滋走的。不是說你秦王來沒有用,用肯定會有用。關鍵到人家走,你還是一個‘且至’的狀態——就來了就來了,其實還不知道在哪兒焦頭爛額地集結部隊、準備糧草呢!

所以這一次的較量,封德彝的‘先打後談’之策完全失敗。好在,李淵很快看清了形勢。什麼不能示弱啊、恩威並用啊,統統顧不上了,趕緊派老李去談,先把這幫討債鬼忽悠走了再說。河北那邊,劉黑闥鬧得正歡呢!

李淵這個政策調整實在是及時。

一個半月後,劉黑闥陣斬淮陽王李道玄,‘山東震駭,州縣皆叛附於黑闥。’如果那時李建成、李世民還陷在與突厥的對抗中,河北、山東,乃至江淮的形勢如何發展,還真不好說。

鄭元璹和談成功,李世民給他寫了一封信,收錄在《全唐文》中:

知公已共可汗結和,遂使邊亭息警,烽火不燃。和戎之功,豈唯魏絳;金石之錫,故當非遠。

錫通賜、金石就是寶貝,所以最後一句是說:別急,回去皇上有賞!前面一句用了個典故,魏絳(jiàng),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部長。他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提出民族團結政策的第一人。

人一般的特點,有點長處就容易瞧不起別人。我們中原地區的先民比較早進入農耕社會。農業的生產力,大大高於遊牧業。按專家的說法:單位面積土地,農民能養活的人口大大超過牧民。他們開了地、建了城,慢慢又搞出君臣父子那一套。回過頭,就不太瞧得起那些還在野地裡奔波的弟兄了。這種思想,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就叫‘

華夷之辨’。這裡面道道很多,但千言萬語就一句話:中國人瞧不起外國人。

瞧不起的理由很多,和所有的鄙視鏈一樣,也沒有幾條經得起推敲,反正瞧不起就是了。所以平等這東西,雖然人人嘴巴上贊成,真的實行起來困難很大。因為他是反人性的,首先要求每個人正確地評價自己,然後還要願意作出犧牲和讓步。

中原人瞧不起周邊鄉下人,首先體現在稱呼上。他們那時候也不知道地球是圓的,就感覺自己住的這塊地方搞得挺好,未經任何權威部門認證,便認定這裡是天下的中心,叫中國。這個心理,和天主教當年堅持地心說是一樣的。中國周邊的人,按東西南北的方位,分別叫夷、戎、蠻、狄。你看這套路,其實和小學生是一樣的:歧視你,先從給你起個外號開始。

輕鬆讀史之大唐(110):打沒打勝仗,靠吹牛能有用啊

按照一般的套路,起完外號,接下來就該抹黑和打壓了。這集中體現在魏絳的君主晉悼公的話裡:“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

先是說人家無情無義又貪心。貪心這條不用多解釋,沒有貪念那就成佛了,說這個其實沒多大意思。關鍵前面那條——自己歷史裡,明明記著那麼多君臣父子相殘的例子,還要說別人不講親情大義。這個邏輯,實在讓人想不通。可能有點象美國佬,天天派軍機貼著我們家門口飛,然後還要到處喊中國威脅論吧。

不管講不講得通,起碼一直到魏絳這時候,大家的態度是一致的:跟這幫人沒什麼好談的,幹就完了。這就是魏侯說的‘不如伐之。’

只是,這麼多年下來,打壓的政策就不能檢討一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