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市場中的贗品終究是要面對不值錢的宿命

古人收藏藝術品的初衷是因為愛好收藏,現代人收藏藝術品多是以投資為主。隨著近些年來的收藏熱,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扎堆收藏市場。然而收藏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淘練,相當一部分精品都已經到了有實力的藏家手裡,

市場上保真精稀藏品越來越少。而與此相反的卻是,全國各大古玩市場上,店鋪裡,大量的所謂古董卻在出售。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製造仿古工藝品的水平也越來越高,並且流入市場的量也是大的驚人。

收藏市場中的贗品終究是要面對不值錢的宿命


經常遊走於鑑寶現場的人都會有這種體會,人山人海,人人拿著自己的寶貝,都希望這是一件稀世珍寶,能夠賣出不菲的價格。可以說在此一夜暴富是這些人共同的夢想,但是實現起來卻太難。因為只有保真的藏品才會物有所值。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化歷史的國度,而中國人的智慧中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仿製技能。這項技能幾千年來從未被超越過,用於各式各樣的工藝在中。 而收藏市場中的仿製技術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為市場中含有大量一模一樣的仿品,成批的出現,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贗品,在專家的眼皮子底下被鑑定為一件件的高仿品,這一結果對藏家而言,無非是最致命的傷害,因此相當一部分人卻不接受這個評判結果,他們要麼質疑專家水平,懷疑專家不夠資深,要麼就誓不服輸繼續到古玩市場海淘所謂的古董,到處求鑑定,求證書。求流通

但是贗品永遠是贗品,永遠都不可能享受到和保真的藏品同等的價值與價格。就像劉益謙手裡的雞缸杯一樣,2014年4月10日,在香港蘇富比的春季拍賣會上,一件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8124億港元成交。與此同時,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高仿雞缸杯,同時在網上平臺也是隨處可見出售雞缸杯。可是價值幾何呢?我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贗品就算偶然得到個別磚家的認可,出具了代表個人意見的鑑定證書,或者是經過某家公司的市場調查,給估價幾百萬。再或者是經過吹噓上了所謂的某家拍賣公司,但是事實最終還是沒有辦法流通,出不了手,因為在這個市場裡看經濟價值唯有保真的藏品才能做到物有所值。

收藏市場中的贗品終究是要面對不值錢的宿命


其實寫到這裡的時候,小編真的覺得挺惋惜的。藝術品市場是一個能夠發家致富的行業,但是也是一個深不見底的行業。真正的買家不會隨便買,真正的藏家不會隨便賣,而可惜的就是那些見著古董能夠賺大錢,經媒體的大肆宣傳後,自己仗著有點錢就通過各種途徑大量買入的藏家。少則幾千塊,多則幾百萬的都有。我曾見過有些藏家在網上花幾百塊拍來的藏品夢想著漲價幾十萬的;也曾見過花了幾十萬買來的青花瓷器是屬於90年代後仿的;還見過祖輩流傳了幾代的字畫是高仿的。

其實,能夠在市場中大量購進贗品的藏家,大部分都是對古董毫無瞭解,沒有一點鑑定知識的普通人。他們不懂歷史,不懂不同朝代藝術品的風格,不懂古代工藝與現代工藝的區別。往往都是蒼蠅一樣亂撞,每天逛早市買菜一樣的到市場上逛逛,然後在市場中收藏那些看似價值不菲的藏品,而事實上也不過是工藝品而已。自己回家越看越好看,越看越像某個電視節目裡出現的某件國寶,腦海中浮現出各種撿漏的故事。於是就拿著東西去鑑寶了,由於之前自己心裡對這件東西期待比較大,因此當專家給出贗品的結論的時候,就很懊惱,責怪專家水平低不識貨。尤其是專家迅速做出判斷的時候,就說專家秒殺,不負責任。其實這都是缺乏對歷史的瞭解,以及對藏品缺少了解的原因。

收藏市場中的贗品終究是要面對不值錢的宿命


有些人很好學,也很勤奮,愛去博物館,愛買書籍,愛聽各種人講故事,東拼西湊,腦子裡塞滿了各種鑑定知識,有時候他們說起來,滿嘴的文化,感覺比專家還專家。火石紅啊,死亡氣泡啊,哪個哪個皇帝的故事啊,真的是民間出牛人。這些人到了市場上有一定的信心,在一堆批發產品中,挑出一件略好的,就覺得自己有指點江山的能力了。

殊不知他可能挑出來的只是仿品中略微仿的好一點的而已。

再說句實在話,現在收藏市面上能夠拿出來賣的,不然就是不懂行把寶貝賤賣不然就是贗品。同時因為市面上確實存在著偽專家,有些藏家的藏品經偽專家隨便一看,給估價幾百萬。經過偽專家的誤導,心裡一高興就又扎入市場去海購了。假設保真的藏品遍地都是,那中國的經濟建設早已成為世界第一了吧。

收藏本身就是存在風險的,那如何將風險最低化,無非就是謹慎收藏!另外藏品對或者不對,是收藏遲早都要面臨的問題,而如果能夠能夠通過正規的渠道去證實,那無非也是收藏的一條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