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市场中的赝品终究是要面对不值钱的宿命

古人收藏艺术品的初衷是因为爱好收藏,现代人收藏艺术品多是以投资为主。随着近些年来的收藏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扎堆收藏市场。然而收藏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淘练,相当一部分精品都已经到了有实力的藏家手里,

市场上保真精稀藏品越来越少。而与此相反的却是,全国各大古玩市场上,店铺里,大量的所谓古董却在出售。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制造仿古工艺品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并且流入市场的量也是大的惊人。

收藏市场中的赝品终究是要面对不值钱的宿命


经常游走于鉴宝现场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人山人海,人人拿着自己的宝贝,都希望这是一件稀世珍宝,能够卖出不菲的价格。可以说在此一夜暴富是这些人共同的梦想,但是实现起来却太难。因为只有保真的藏品才会物有所值。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国度,而中国人的智慧中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仿制技能。这项技能几千年来从未被超越过,用于各式各样的工艺在中。 而收藏市场中的仿制技术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市场中含有大量一模一样的仿品,成批的出现,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赝品,在专家的眼皮子底下被鉴定为一件件的高仿品,这一结果对藏家而言,无非是最致命的伤害,因此相当一部分人却不接受这个评判结果,他们要么质疑专家水平,怀疑专家不够资深,要么就誓不服输继续到古玩市场海淘所谓的古董,到处求鉴定,求证书。求流通

但是赝品永远是赝品,永远都不可能享受到和保真的藏品同等的价值与价格。就像刘益谦手里的鸡缸杯一样,2014年4月10日,在香港苏富比的春季拍卖会上,一件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24亿港元成交。与此同时,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高仿鸡缸杯,同时在网上平台也是随处可见出售鸡缸杯。可是价值几何呢?我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赝品就算偶然得到个别砖家的认可,出具了代表个人意见的鉴定证书,或者是经过某家公司的市场调查,给估价几百万。再或者是经过吹嘘上了所谓的某家拍卖公司,但是事实最终还是没有办法流通,出不了手,因为在这个市场里看经济价值唯有保真的藏品才能做到物有所值。

收藏市场中的赝品终究是要面对不值钱的宿命


其实写到这里的时候,小编真的觉得挺惋惜的。艺术品市场是一个能够发家致富的行业,但是也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行业。真正的买家不会随便买,真正的藏家不会随便卖,而可惜的就是那些见着古董能够赚大钱,经媒体的大肆宣传后,自己仗着有点钱就通过各种途径大量买入的藏家。少则几千块,多则几百万的都有。我曾见过有些藏家在网上花几百块拍来的藏品梦想着涨价几十万的;也曾见过花了几十万买来的青花瓷器是属于90年代后仿的;还见过祖辈流传了几代的字画是高仿的。

其实,能够在市场中大量购进赝品的藏家,大部分都是对古董毫无了解,没有一点鉴定知识的普通人。他们不懂历史,不懂不同朝代艺术品的风格,不懂古代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区别。往往都是苍蝇一样乱撞,每天逛早市买菜一样的到市场上逛逛,然后在市场中收藏那些看似价值不菲的藏品,而事实上也不过是工艺品而已。自己回家越看越好看,越看越像某个电视节目里出现的某件国宝,脑海中浮现出各种捡漏的故事。于是就拿着东西去鉴宝了,由于之前自己心里对这件东西期待比较大,因此当专家给出赝品的结论的时候,就很懊恼,责怪专家水平低不识货。尤其是专家迅速做出判断的时候,就说专家秒杀,不负责任。其实这都是缺乏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对藏品缺少了解的原因。

收藏市场中的赝品终究是要面对不值钱的宿命


有些人很好学,也很勤奋,爱去博物馆,爱买书籍,爱听各种人讲故事,东拼西凑,脑子里塞满了各种鉴定知识,有时候他们说起来,满嘴的文化,感觉比专家还专家。火石红啊,死亡气泡啊,哪个哪个皇帝的故事啊,真的是民间出牛人。这些人到了市场上有一定的信心,在一堆批发产品中,挑出一件略好的,就觉得自己有指点江山的能力了。

殊不知他可能挑出来的只是仿品中略微仿的好一点的而已。

再说句实在话,现在收藏市面上能够拿出来卖的,不然就是不懂行把宝贝贱卖不然就是赝品。同时因为市面上确实存在着伪专家,有些藏家的藏品经伪专家随便一看,给估价几百万。经过伪专家的误导,心里一高兴就又扎入市场去海购了。假设保真的藏品遍地都是,那中国的经济建设早已成为世界第一了吧。

收藏本身就是存在风险的,那如何将风险最低化,无非就是谨慎收藏!另外藏品对或者不对,是收藏迟早都要面临的问题,而如果能够能够通过正规的渠道去证实,那无非也是收藏的一条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