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随谈13|故意延迟满足孩子,就是在培养TA的自控力?《棉花糖实验》读书笔记(一)

很多家长看了有关棉花糖实验介绍后,开始接触到延迟满足的概念,开始重视发展孩子的自控力。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主持的棉花糖实验以及数十年的后续研究告诉我们,生命中早期的自控力对于之后的人生会如何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看到,那些在棉花糖实验里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的孩子在过了数年成长后,在青少年阶段,学习成绩更好、竞争力更强;在成人以后,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在中年阶段的大脑扫描中:前额叶皮层更加活跃。

你会更加迫切地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使其走向辉煌的未来。但问题是,延迟满足孩子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吗?自控力到底会在什么时候起作用?自控力为什么会起作用?自控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吗?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才有益于孩子自控力的发展?

开卷有益,我建议你带着这些问题去翻阅《棉花糖实验》一书,听米歇尔教授讲述实验研究的思路与细节,特别是轰动性的结论背后对儿童教育的深刻思考。

于我而言,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不仅仅要关注如何抵制诱惑这种认知技术层面的事情,更要关注孩子运用自控力的动机。说到底,是价值观在设定人生方向和目标,在驱动我们的自控力在起作用。我们家长若能以培养孩子自控力为切入点,完善自己的育儿之道、育儿之术,便离掌握决定孩子未来的奥秘又近了步。

我将分几期分享读书笔记,本期是第一篇,核心观点是:自控力起作用的前提是,这是孩子的自发行为,别让你的控制欲毁了孩子的自主性。

育儿随谈13|故意延迟满足孩子,就是在培养TA的自控力?《棉花糖实验》读书笔记(一)

2

要想自控力起作用

得是孩子自发行为

著名历史学家吴思在接受腾讯思享会采访时曾说:“概念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工具,没概念你就没法说话,没法交流,而概念不清通常就意味着思维不清,表述不清,理解不够深。”

为了便于后续的深入沟通,我认为有必要花点时间聊聊什么是自控力、什么是延迟满足能力。(书中有时会用意志力、有时会用自控力,译者特别备注了本书中这两词的意思相同)。

棉花糖实验中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

我理解,在棉花糖实验的语境中,自控力,就是为了追求未来目标而抵御眼前诱惑的能力,延迟满足就是自控力起作用的表现。

跳出实验的语境谈自控力,可以参考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Kelly McGonigal, Ph.D.)给出的定义:驾驭“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这种三种力量的能力。

可见,“自控力”的概念里有个关键信息,就是自发性:自控力起作用的前提是,这是孩子的自发行为

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并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而是在用你的控制欲打击孩子的自主性。如果你仍然想当然的认为,凡事得跟孩子谈点条件,才去满足孩子,有助于培养自控力的话,那你得看看这个研究:

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即他可以随时停止延迟),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相反,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即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

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此的解释是:被动感,会激活愤怒情绪系统(先天的本能情绪之一),进而干扰了自控能力。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情况?4岁多的孩子提出想吃糖,你说不行。孩子跟你谈条件,但是你还是坚持说不行。孩子跟你软磨硬泡,但是你还是说不行。因为你坚定的认为,不能立即满足孩子的需求,得谈点条件才能答应他。

结果呢?孩子被激怒了,干脆不问你了,自己偷偷去吃。你觉得很挫败,给孩子贴标签,搬出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一番,你发泄了一通,和孩子什么共识都没达成,开启一番无效的沟通。下一次还是老样子,你开始沮丧自己的孩子自控力怎么这么差,陷入负面情绪漩涡......

其实,孩子想吃糖的需求原本是合理的,很多时间家长步步相逼不仅仅是因为吃糖果对牙齿不好,而是有种控制欲在做怪——我认为不好的事,孩子你就不能做,我就是让你晚点满足,学会等待。

冷静一下,能不能试着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我为什么要抵制眼前的诱惑?我抵制了眼前的诱惑会有什么结果?

一旦你学会放下家长的姿态,真正地想帮助孩子去控制吃糖的冲动,你就会想到,你能做的就是激发孩子自己去抵制诱惑的主动性。

育儿随谈13|故意延迟满足孩子,就是在培养TA的自控力?《棉花糖实验》读书笔记(一)

3

怎么激活孩子的自控力?

首先,宝宝得已经到了可以抵制眼前诱惑的年龄了。

在棉花糖实验中,大多数不满4岁的孩子都不能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 面对棉花糖这样的诱惑时,他们会在30秒内就按铃,或是一点点地吃掉棉花糖。 这是因为此时他们的冷认知系统还没有充分发育,相比之下,在某些研究中,60%的12岁孩子都能等待长达25分钟——一个人坐在空空如也的小房间只面对着几块饼干和一个按铃,忍耐 25分钟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

其次,引导孩子“看到”选择对未来结果的影响。你可以跟娃开启“如果现在不吃糖果,我可以......”的聊天模式,比如,“可以吃到更健康的水果(宝宝最爱吃的某种水果);可以跟小伙伴多玩会......”

通过这种方式来启动孩子大脑的冷系统,帮助他克制热系统的冲动,而不是一步步直接否定,给他的热系统加油助威,使他更加想吃糖。

再退一步讲,如果孩子还是坚持现在就想吃糖果,但是你还是坚持不想让他吃,那就讲讲棉花糖故事吧,学学其它小伙伴是怎么抵制棉花糖的诱惑,问问孩子想到怎么做,可以不想吃糖果。看看孩子的反应再想其它策略。

育儿随谈13|故意延迟满足孩子,就是在培养TA的自控力?《棉花糖实验》读书笔记(一)

在棉花糖实验中,成功延迟满足的孩子主要运用的三大策略:分心策略、 抽象化策略、 冷静聚焦策略。

分心策略: 实验中,孩子用手蒙住眼睛,或者是完全将头转向别的地方以避免看到奖励物; 或者把按铃和盘子往外推, 使之尽量远离自己, 甚至把盘子推到了桌子边缘。 最后一招 是闭上眼睛试图去睡觉。

抽象化策略

:实验中,给孩子看奖励物的图片而不是真实的奖励物,等待会变得容易许多。 当然,图片必须和真实的奖励物一致。

冷静聚焦策略: 更加关注奖励物抽象、认知性、信息性方面的特征( 它是圆的、 白的、软的、小的), 比如提示孩子们将棉花糖想象成圆形的云朵。

如果,孩子还是想吃糖果,那再玩个心机小游戏——玩找糖果游戏,让吃糖果前的过程变得有趣点。

你来藏糖果,他来找。如果在限定时间内找到了,他就可以吃;如果限定时间内没找到,就继续玩。

我的实践经验表明,大多数情况下,这么一轮走来下,孩子玩着玩着就忘记要去吃糖了~如果你要彻底解决吃糖这个事,你得做好打持久战,给孩子长期洗脑,建立健康饮食的概念~

写到这已经2540个字了,下面是你们留言、点赞、转发、打赏的时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