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三百年都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爲何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復?

餘日力


這個問題非常好,可以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典型題目來分析。在分析前,請諸位牢記一點:分析歷史問題,一切以主體所面臨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什麼意思?即,兩個主體有相同的目標,一個達到了,而另一個沒有達到,並不能通過這一點,來得出達到的那個主體就強於沒有達到的主體,因為二者所面臨的環境不同。



所以,重點在於把我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由此,要想解決題目中的問題,那麼必須得了解,宋,明兩朝各自的對手實力如何,對於燕雲十六州是如何定位的。

先說宋朝。燕雲十六州落入契丹手中,這並不是宋朝的鍋,而是在後晉時期,石敬瑭為了奪取後唐的江山,而請契丹出兵所開出的價碼。石敬瑭這麼一搞,倒黴的就是後來的後周和北宋(後漢時間太短,不算在其中)。


其實後周世宗柴榮,曾經出兵北伐,意圖恢復燕雲十六州。當時契丹的皇帝為睡王耶律璟,此人整日喝酒打獵,爛醉如泥,不理朝政,造成了契丹的中衰;而再加上柴榮本人傑出的軍事才能,以及戰鬥力強大的禁軍,所以一鼓作氣奪去了三關三州。但柴榮卻在中途因病班師回朝,並且迅速去世,使得這一過程中斷。

趙匡胤建立了北宋之後,由於內地諸國的形勢發生變化,於是趙匡胤改變了策略,採取先南後北的策略,先平定國內。當趙匡胤基本完成統一時,耶律璟已經被殺,耶律賢繼位。耶律賢本人雖然體弱多病,但卻有很大的志向,此人在自己皇后蕭綽(歷史上有名的蕭太后)的協助下,大刀闊斧改革,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得到重用,遼國對燕雲的統治進一步鞏固。而此時,燕雲地區的重要性也被遼國意識到,這是他們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地,所以,在戰略上,遼國相當重視。


所以,此時再打燕雲,已經有很大困難。趙匡胤也看到了這一點,於是他一心經營國內,表面與契丹處理好關係(但該打還得打,並且打贏了),等待時機。然而,宋太宗繼位後,由於自己的戰略戰術失誤,導致雍熙北伐大敗,禁軍精銳損失殆盡,再也無力回收。此時,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已經對宋朝失望,在身份認同上逐漸偏向遼國。

當童貫率軍進入燕雲之後,漢人甚至在反抗他們,可見,宋朝由於遼國的充分準備導致精銳盡失,加之本身軍事制度的問題,導致了燕雲難以收回;而遼國則對燕雲地區實行南面官制度,獲得了原住民的認同,所以,有宋一朝,遼國對燕雲的控制相當牢固,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遼國的軍事方面都有絕對優勢。

再來看看元朝。在大都(北京)被徐達攻克(實際上元順帝已經跑了)之前,元朝已經內亂很久,國力大大消耗,到了元順帝統治末期,他們已經有了放棄中原的打算。再加上徐達本人的確算是名將,所以北伐當然推進速度很快,這加速了元順帝的逃亡。可以總結,此時,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對於中原,元朝統治者已經準備放棄了。故,徐達基本上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拿下大都(燕雲地區)

然而,如果明軍面對的是一個新型的草原政權,像契丹那樣,而不是一個面臨崩潰的中原政權(元朝算中原政權,因為其無論統治區域還是財政基礎 以及文化認同都符合)那麼,是否也能進展如此順利?這就是個未知數了


庭州行者


第一,是統治者想不想收復。所謂的燕雲十六州其實是今天的山東河北一帶,秦嶺淮河線以北。正好是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也就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分界線。按宋朝的實力如果想打,認真的打一場是能收回來的。可是統治者們算了一筆賬,決定不打。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宋朝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甚至曾一度出現過資本主義萌芽。朝廷的財政收入已經足夠讓過上小富即安的日子了,我還費勁去收復一片遊牧地區幹嘛,缺戰馬牛羊我拿銀兩或者物資換就是了,我這絲綢,瓷器,香料,鹽巴什麼的有的是,我拿這些東西換你的戰馬牛羊完全是佔便宜的,所以沒必要去動用國本跟你拼命掙地盤。


第二,能不能打的過還是一個問題。宋朝時期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釋兵權這個典故了,從此以後重文抑武,基本上都是書生治國,能打的武將基本沒有,再加上黨爭,腐敗,吃空響等問題越來越嚴重,積貧積弱。跟契丹不是沒打過,打過幾次,但是發現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幾次都讓人給揍了,後來就不敢跟人主動打了,轉為被動防守。你想啊,宋朝這邊是拿著兵餉混日子的職業兵,契丹那邊從小生長在馬背上,靠著弓箭馬刀吃飯的。兩邊一衝撞實力馬上就撞出來了。


再看明軍隊和元軍隊,只能說徐達和常遇春兩猛人太狠,前期跟蒙古人打的時候把人揍的一點沒脾氣。後來聽說是這兩個人帶兵打過來的,守都沒守直接棄掉大都跑了。


小小芝蔴


因為,明軍和宋軍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軍隊;所面對的對手不是一個等級;而且朱元璋和趙光義也不是一個等級的皇帝。



明朝軍隊擁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個崇高的主體思想武裝,又有徐達、藍玉的名將統帥,戰鬥意志不是一般的強。此外,在長年與蒙古軍隊的作戰,明軍已經掌握了敵人的戰術特點,加上明軍善用火器,軍事體制也比宋軍要靈活,整體戰鬥力是宋軍所不能比的。

蒙元雖然曾經不可一世,建立了一個幾乎將整個亞歐大陸涵蓋在內的元帝國。但是,到明朝北伐時,他們已經光輝不再了。因此,在如日中天的明軍面前就變得不堪一擊。再說,當年徐達拿下大都其實並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而宋軍的情況就不同了,當時的遼國和宋朝一樣,也是如日中天,兩軍基本上是勢均力敵的。在這種情況下還想拿下燕雲故地,談何容易?

最後就是領導人的差距。其實宋軍一開始是佔有優勢的,開局良好。不過,趙二不是什麼雄主,打仗也不怎麼厲害,白白葬送了宋軍精銳。


而朱元璋是什麼人,大家都清楚吧。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布衣,消滅群雄,驅逐蒙元,開創大明,這樣的皇帝,千年難得一遇。在這樣的雄主領導下,明軍的戰鬥力顯然就不同凡響。


這些歷史要讀


不要拿宋300年和明100年比!沒有可比性

你100年對100年就好!

一般來說:

開國前期的領土範圍

幾乎就是一個王朝最大的領土範圍

(當然,也有很多是前期大一統積攢實力,中期發力的。譬如“漢武帝”)

但宋朝顯然不是!前期就是個“不完整”國家(燕雲)


咱們看宋明前期兩代皇帝都幹了什麼。

宋: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

即位後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納土歸附。

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

導致四川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從此對遼採取守勢。

宋太宗趙光義接手的宋

明:朱元璋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

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完整的大一統)

朱棣接收的明

要說原因還是在於:

1、內外部形式不一樣(可以看地圖和文武制度)

2、遼、元抵抗之心不一樣。(元朝想回家)

3、民心不一樣(宋朝多次失敗民心不可用)


痛苦源自無知


燕雲十六州自後晉皇帝石敬瑭於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割讓給契丹人開始,到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徐達、常遇春攻克為止,歷時400多年的時間,才重新回到中原漢人建立的王朝的版圖之中。

那麼,為什麼宋朝百年都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明朝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攻克了呢?因為元朝的軍事力量到了13世紀末的時候已經處於衰落狀態了,軍事鎮戍體系到了14世紀的時候,也徹底崩潰了,所以,朱元璋才能崛起,並且明朝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攻克了宋朝稱之為的燕雲十六州。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元朝的軍事史,元朝建立以後,元朝的軍隊分為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與新附軍四個等級,當然這樣的分類是按照諸軍隊的組成人員與蒙古貴族的親疏遠近而分的。

(蒙古騎兵)

蒙古軍由蒙古族組成,早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時即已建立,後來隨著蒙古帝國疆域的擴大,從蒙古各部中“簽發”一些士兵,用以鎮戍各地,形成了探馬赤軍,在打敗了金朝之後,蒙古人收編了大量的由女真人和契丹人組成的降軍,這部分軍隊被稱之為漢軍,南宋滅亡之後,南宋的降軍被稱為新附軍。

忽必烈時期,元朝軍隊又分為兩大系統,分別是宿衛軍和鎮戍軍,由蒙古人組成的宿衛軍和鎮戍軍主要駐紮在北方,重點防衛的是以大都為中心的北方地區,而南方地區的鎮戍軍則主要是由漢人組成的,但各地鎮戍軍的兵力是不平衡的,江南地區的鎮戍軍最為強大,因為要保護大運河的通暢,確保江南的財賦能夠供應大都的需求。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元朝建立以後,蒙古貴族固定草原傳統,所以,元朝出現了“漢化遲滯”的現象,在大一統局面形成之後,立即進入了衰落狀態,這種衰落狀態表現在方方面面,在軍事方面,則表現為鎮戍軍系統管理的混亂,因為在漢地的軍隊,不再以靠劫掠為生了,需要有一套先進的管理制度,元朝因為“漢化遲滯”而無法有效的管理這支軍隊,進入到14世紀中葉以後,各地的鎮戍軍已經無法鎮壓當地的農民起義軍了,更糟糕的是,當時由蒙古人組成的蒙古軍的戰鬥力也進入到衰落狀態了,在14世紀的幾場重大戰役中,蒙古騎兵不能完成預定的戰略目標,13世紀,馳騁於亞歐大陸的蒙古騎兵,其不可戰勝的神話正在破滅。

元朝軍事力量衰弱的同時,是明朝軍隊的崛起,朱元璋的軍隊在北伐中原之前,已經戰勝了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的軍隊,在戰爭中,朱元璋的軍隊,戰鬥力迅速提升,湧現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此外,明朝能夠很快攻克大都,成功把原來的燕雲十六州納入版圖,還歸功於朱元璋制定了正確的北伐策略。

我們都知道,在明朝以前,一般都是北方統一南方,而南方想要統一北方則非常的難,明軍北伐中原,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次由南方統一北方的過程,為什麼在明朝以前,南方的政權很難統一北方呢?因為中國的經濟重心徹底轉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時期,打仗打的是錢糧,南宋以前,南方經濟實力弱於北方,自然而然,很難統一北方。

而且,北方地勢平坦,南方的政權若想北伐,一旦進入到華北平原,等於是長途奔襲,而無險可守,有後顧之憂。

因經濟與地理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東晉祖逖北伐、桓溫北伐以及南宋宋孝宗北伐的失敗。

到了明朝就不一樣了,經濟重心轉移到了江南地區了,朱元璋首先就佔領了江南,定都南京,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為了應對北方地區特殊的地理形勢,朱元璋還制定了正確的北伐策略。

明軍北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取山東,然後由河南入潼關,佔據潼關和河南的軍事要點之後,得以以秦嶺、黃河、淮河為依託,第二階段,進攻黃河以北的地區,並攻克大都,第三階段,由大都南下,攻入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朱元璋的北伐是步步為營,而不是孤軍深入,正確的北伐策略,為明軍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騰飛說史


宋朝和明朝面對的敵人不同,北宋面對的是正在上升時期的遼國,契丹鐵蹄冠絕天下,北宋缺泛對負遼國騎兵的辦法。南宋面對的金國也是如此所以三百年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明朝面對的是遙遙欲墜的元朝又有民族解放的口號所以一戰收復丟失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後晉太祖石敬塘為奪取天下和契丹國聯合滅掉後唐,做為報答把燕雲十雲州割讓給契丹國。燕雲十六州是中原門戶,南方一馬平川,中原王朝的軍隊很難擋住草原騎兵的進攻。所以,從後周時侯起開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北宋立國後採用先南後北的策略統一全國的戰爭。可惜能爭貫戰的趙匡胤死得太早,宋太宗趙光義在北伐北漢國時打敗過遼國援軍,打算挾勝利之威收復燕雲十六州。宋軍戰鬥力是比較強悍的一路連勝遼軍。但宋軍有個弱點,在每次作戰之前,趙光義都要畫好作戰陣法,駐軍‘在那裡,怎樣進攻必須按陣法執行,這就限制了軍隊將領的靈活性。高梁河之戰後宋軍精銳全軍覆沒,趙光義屁股中了一箭偷個驢車才逃回來,從此宋軍被打斷了脊樑。南宋時自保免強,收復中原都實現不了更不要想燕雲十六州了。明太祖朱元璋時大元已經遙遙欲墜了,1355年劉福通的紅巾軍北伐打到元朝的上都,北方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1367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和常遇春率25萬百戰之師北伐。明軍己經找到對付草原騎兵的辦法,。一,明軍中裝備大量火器,這是對付騎兵的利器。二,朱元璋發佈文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有民族復興的號召力量鼓勵士氣。三,朱元璋制定了正確北伐策略。先山東再河南然後收復陝西斷大都兩翼支援。元順帝只能向大漠逃走。1368年明軍解放大都城,失去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勝利回到中原政權手中。





關東俠客


我說一個觀點,可能大家不一定贊同,但這卻是事實。

燕雲十六州其實並不是明朝收回來的,應該算是元朝收回來的。

中原國家失去燕雲十六州的過程,也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強大,與中原國家變弱的過程。

(燕雲十六州區域圖)

燕雲十六州是在五代的時期失去的。有人罵石敬瑭是賣國賊,是他為了當皇帝,把燕雲十六州出賣給了契丹遼國。但其實,石敬瑭本來就是沙陀人,而沙陀人本來也是北方民族。是唐朝末年的時候,由於鎮壓農民起義的需要,唐朝統治者把沙陀人引進來幫忙。可以說,燕雲十六州的失去,首先要怪罪於唐朝的腐敗與衰落。

當燕雲十六州到了北方遊牧民族手裡的時候,真正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做大,創造了條件。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燕雲十六州的地域內,聚集了古代漢唐時期修建的幾乎所有的重要軍事設施,包括長城,包括那些軍事重鎮。不僅如此,燕雲十六州裡,還有大量的耕地,可以生產豐富的糧食。

因為這兩點,可以說很好地確保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發展壯大。

(石敬瑭)

在以前,北方遊牧民族住在大草原、大戈壁上,沒有屏蔽。漢唐時期,總是長期受中原國家的打擊。中原國家會依託燕雲十六州的軍事重鎮,深入草原,長驅直入,千里追擊。因此,北方遊牧那時候總是不斷地向更遠的地方逃遁。

但是逃遁以後,他們又不得不捲土重來。為什麼呢?因為草原的出產不豐富,他們缺乏糧食,還有茶葉、絲麻等必需品。他們不向中原索取,不到中原去抄掠,真的沒有辦法活下去。

但是,有了燕雲十六州後,北方的遊牧民族再也沒有像之前那樣過日子了,他們可以安定下來,甚至把遊牧生活,變成定居生活。也因此,北方逐漸發展出遼國、金國、西夏、蒙古等多個強大的民族國家。這在沒有獲得燕雲十六州的匈奴、突厥那裡,是不可相像的。

(岳飛)

從這個意義上說,宋朝拿不下燕雲十六州,那是必然的。而不能一味地罵宋朝統治者軟弱,罵他們不能善待楊家將、岳家軍這樣的積極抗擊北方的英雄。

在北方遊牧民族經過了多次生長和融合以後,蒙古族終於實現了北方的統一,同時戰勝了南方中原民族,實現了中國南北的大統一。

從這個意義上說,收回燕雲十六州到中國地盤內的其實是元朝。

而從元朝到明朝,只不過是正常的朝代更替。

那時候,元朝雖然只統治了中原不到一百年,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國內矛盾變得十分尖銳,各種災害也頻繁發生。總之,元朝的統治已經走向腐朽。而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取代了元朝,成為中國新的朝代。

所以說,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其實是元朝,而不能說明朝。


張生全精彩歷史


表面上,這是一個問題,其實涵蓋了兩個問題。1.為什麼宋朝幾百年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2.為什麼明朝一年就搞定。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宋朝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

自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後,後面幾代中原帝王都有收復燕雲的決心和行動,最可惜的是周世宗柴榮。他發兵欲收復燕雲,連戰連捷,一個月不到便收復三關三州,氣勢如虹。可惜天妒英才,在進攻幽州時,年僅30多歲的柴榮身患重病,不得不抱憾退兵,不到一個月就病死了。這是收復燕雲十六州最好的機會,但失去了。

之後,趙匡胤奪取後周江山。作為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也是雄才偉略,打算一統天下,結束五代十國以來的紛亂局面,收復燕雲自然也在其計劃之中。不過,他必須分清先後主次,做一個二選一的選擇。A.先南後北,先掃平以南唐等國為首的南方割據勢力,再集中兵力北上,收復燕雲;B.先北後南,先收復燕雲,然後舉兵南下,平定南方。

很明顯,前一條路容易,後一條路比較困難,因為佔領燕雲的契丹遠比南方割據勢力要強大得多。最終,趙匡胤選擇了先南後北,先掃平了南方。從後世的角度來看,趙匡胤確實錯過了收復燕雲的最好時機,因為那時的燕雲割讓不久,人心還向著中原朝廷,那時北伐,收復燕雲的希望很大。但是咱們得承認,站在那時的角度,站在宋朝開國的角度,先南後北沒有錯,畢竟南方羸弱,先打南方是最穩妥的考慮。等到平定南方之後,那支柴榮打造出來的精銳禁軍也老了,開始有了暮氣。以石守信和王審琦等為首的開國將領也老了,收復燕雲的機會越來越小了。

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即位後,曾發起規模龐大的兩次北伐,打算收復燕雲。然而,終究因為他自己的失誤以及宋軍的戰鬥力問題,功虧一簣。

更要命的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代君王由於看到五代十國武將作亂造反的例子太多,對武人們有了恐懼,從而採取了重文輕武的策略。這麼一來,國家確實安穩了,兵亂少了,但軍隊的戰鬥力也急劇下降,在對外戰爭中就不行了。

在這以後,尤其澶淵之盟以後,宋與契丹之間達成了默契,再也沒有大規模戰爭,雙方開始了長達將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契丹人也逐漸牢牢控制了燕雲十六州。

再之後,更強大的女真崛起,宋室被趕到更南邊——南宋,收復燕雲更成了痴心妄想。

簡單來說,宋朝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其“重文輕武”的政策,加上運氣不好——遇到了兩個北方少數民族最強盛的時期:北宋遇到契丹,南宋遇到女真。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宋朝幾百年沒搞定燕雲十六州,明朝為啥很快擺平?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元朝統治階級其實早已失去對天下的掌控。朱元璋打下南京以後,採用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穩步發展,不急不躁,先把周邊的敵對勢力(如陳友諒,張士誠等)都消滅乾淨以後,再舉兵北伐,進攻元朝統治的核心區域京畿大地——也就是當年的燕雲地區。

此時的元朝暮氣沉沉,遠非當年與宋朝對壘的氣勢旺盛的契丹和女真,根本抵抗不了徐達和常遇春的北伐大軍。面對實力和氣勢都遠在元軍之上的明軍,只能是連戰連敗,最後匆匆逃離首都大都(今北京)。明軍北伐全面獲勝,輕鬆收復失地。

總體來說,明軍北伐勝利的最重要原因,是元朝統治末年已經不得人心,蒙古人的統治導致天怒人怨。大明則是新興政權,正是朝氣蓬勃的時候,以新銳打老舊,自然輕輕鬆鬆便收復了失地。

自身實力不同,遇到的敵人不同,結果自然迥異。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自古以來北伐成功有三要素:精兵主力;穩紮穩打;對手弱。基於這個模式我們就可以簡單分析了。

1、宋初的兩次北伐

公元979年,宋太宗在滅了北漢後,挾全盛之威,全軍東下,進圍幽州。在初期取得較大成功,但遼軍援兵陸續到達,且耶律休哥等不世出的名將加入後,戰局逆轉。宋太宗也屁股中箭。此戰宋軍並未穩紮穩紮,直撲其核心城池。對手契丹相當強悍,其騎兵衝擊、迂迴都表現優異。條件都不具備又怎麼能成功呢?

986年,宋太宗趁遼朝國君新立,做了龐大的作戰計劃,以三十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東路牽制遼軍主力,中路、西路軍負責經略山後,迂迴山南,對遼軍做大包圍之勢,迫使遼軍在幽州平原決戰。此戰吸收上一次作戰教訓,做了廣泛動員,且穩紮穩打。但依然有個缺點,遼軍戰鬥力強悍,遼軍的動員力依然強悍。戰爭的結果對宋朝而言就是軍事災難。

2、宋朝的其他北伐

宋徽宗時期得到幽州,純粹是金人給贈送的。至於南宋那就更不具備收復河北的可能了。

3、明初的北伐

朱元璋的北伐是其統一江南,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且對江南社會有強大的動員力,以此為基礎北伐。

在北伐戰略上,也是穩紮穩打,不長驅直入。剪羽翼差不多了,自然水到渠成。

當然更關鍵一點,元朝自己已經不統一,關中李思齊、張良弼各自為政,王保保守山西不出。這樣的機遇很難得了。

強兵主力、穩紮穩打戰略、內部分裂的對手,才促進了北伐成功。

總結:

精兵主力、穩紮穩打、對手弱,三個條件全具備才能成功。如果只具備一個或兩個風險就很大。

參考文獻:

曾瑞龍《經略幽燕》

《明太祖實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北宋無法收復的燕雲十六州為何明朝很容易就收復了?一個王朝的興衰,天時地利人和都是決定因素,而宋明兩代在天時地利人和幾方面,在燕雲十六州所面臨的形勢都完全不一樣。

宋明時代軍隊裝備的差別

首先石頭君要說的是天時的差別。其實宋明之間只隔了不到100年,但這卻是南宋和明朝之間的間隔,而跟燕雲十六州相關的時代其實只有北宋時代。所以這其實和明朝是間隔了二百多年的。

那麼這二百多年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在軍事方面最大的變化就是人類從幾乎完全的冷兵器時代過渡到了火器大量應用的時代。其實北宋時也不是沒有火器,比如有些人就認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大規模應用火器的戰役就是靖康之恥前一年的汴梁保衛戰(石頭君另一篇回答說的很詳細)。但北宋時期的火器其實還非常原始,對左右戰場局勢起不到根本作用。

明軍火銃,朱元璋的義軍已經成建制裝備火器


而到元朝末期,朱元璋的軍隊已經大量裝備銅火銃等各種比較成熟的火器了,這使得蒙古騎兵的優勢相對於北宋末期金國騎兵對北宋步兵的優勢已經大大縮小。

而除此之外,北宋無力收復燕雲十六州最大的問題是戰馬奇缺,中原王朝丟失燕雲十六州和河套地區之後,沒有地方能夠大規模養馬,所以在華北平原面對北方騎兵幾乎完全無法抗衡。

而朱元璋的起義首先是在江南地區發動的,比如朱元璋最早稱吳王就是在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而在江南地區,本身北方騎兵的優勢就不大,所以軍事實力不強的南宋才能以長江和江南水系為依託,和蒙古周旋了幾十年。但在元朝時期,大量蒙古騎兵還是南下駐守在江南。而朱元璋起事之後,通過在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的江南地區和蒙古騎兵作戰,繳獲了大量的戰馬,所以朱元璋時代明軍在戰馬方面相對於北宋時代,其實劣勢要小的多。

人和的差別成為決定性因素

除了雙方在裝備上的差別之外,更多的差別其實是在面臨的對手方面。北宋時期所面臨的是統一的遼王朝。遼國既佔有漠北,保證了其巨大的騎兵優勢,又佔有燕雲,使其文明水平和之前的遊牧政權相比有了革命性的進步。但最大的優勢是遼王朝的統一比北宋還早了30年左右,所以其內部高度團結,能夠形成合力,對北宋在軍事上能夠始終保持碾壓式的優勢。

而有些朋友可能覺得朱元璋起事時,面對的也是統一的元朝,而且實力更強。但其實事情根本不是這樣。元朝末期,元廷實際上很長時間面臨的最大危脅都不是江南義軍,而是自己內部的內訌。

元末軍閥混戰形勢

元廷的內亂首先是兩個漢化蒙古軍閥王保保(擴廓帖木兒)所率領的豫軍和孛羅帖木兒所率領的川軍之間的內鬥。公元1360年開始,雙方在山西一帶大打出手,爭奪地盤。而這其中還牽扯到了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和自己的兒子愛猷識理答臘的矛盾,結果元順帝一度利用孛羅帖木兒,故意讓其攻破大都城,迫使太子出逃,投奔王保保。

王保保曾被朱元璋稱為天下第一奇男子

而王保保和元太子不久之後又向大都進軍,反攻孛羅帖木兒,結果元順帝見勢不妙,又設計把孛羅帖木兒給殺了,並封王保保為左丞相和河南王,讓他南下去肅清義軍。但王保保到了河南之後,不但沒有去打朱元璋等江南義軍,反而以元順帝的聖旨為藉口,試圖收編周圍四個親元漢蒙軍閥李思齊、張良弼、孔興和脫列伯的軍隊。這四人辛辛苦苦自己趁亂世拉起的隊伍,哪肯輕易讓給王保保?結果他們和王保保先打了起來,一年時間就爆發了大小上百場戰役,自己先打成了一鍋粥。元廷不但調停未果,還在調停過程中把幾路軍閥都得罪了,最後鬧到沒有一路軍閥聽從元廷調遣。

明軍北伐形勢圖

而朱元璋正是看準元軍自己內訌的時機,在公元1368年派徐達和常遇春北伐,而王保保等各路軍閥卻眼看著明軍渡過黃河仍在山西等地按兵不動,不顧元廷要求其勤王的命令,坐視明軍向北京逼近。最終無兵可用的元順帝在明軍攻至大都郊區之後棄城北逃。元廷基本放棄了在中原的領土。

而王保保等人直到明軍佔領大都,休整完畢,又出兵山西直接進攻他的領地之後,才加入戰事,但此時顯然為時已晚,中原大局已定。不久之後山西等地也相繼失守,王保保也逃往漠北,燕雲十六州盡數被明朝所佔領。

所以明朝能夠順利收復燕雲十六州,其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時代進步帶來的軍事科技進步和元廷的嚴重內亂,而這兩項因素在北宋時都不存在,所以北宋始終無力收復燕雲也並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