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程藝龍仍港股IPO排隊中欲衝擊年底掛牌

■本報記者 劉斯會

10月11日,離6月21日同程藝龍正式向中國港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已經過去了將近4個月,若對比此前美團、小米在港股上市的速度(美團從正式提交招股說明書到掛牌不到三個月,小米更是隻用了兩個月零六天),同程藝龍到目前還未有聆訊消息,這一進度不得不說是有點慢。

對此,同程藝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仍處於上市靜默期,一切都以公開信息為主。

不過,有接近同程藝龍的內部人士在與記者交流時表示,“同程藝龍進度慢,估計與港股排隊上市企業多有關,不過從時間來看,今年年底之前掛牌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同程藝龍年底衝擊掛牌成功,將成為OTA企業赴港上市第一股。

事實上,同程藝龍想要上市的想法,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公司此前謀求上市的動作也頻頻,早在2012 年5月份,同程旅遊得到騰訊投資之後,對外表示創業板上市已經在走流程。2014 年 4 月份,同程旅遊 CEO 吳志祥發內部郵件稱,將在兩年內重啟 IPO。2015 年 6 月份,同程旅遊宣佈獲萬達領投、騰訊、中信跟投 60 億元時,吳志祥透露同程 IPO 已經進入前期準備,律所和券商已經進場。

不過,這些最終都成了泡影,吳志祥此前在總結經驗時稱,公司在整體不能保證盈利的情況下,主板上市之路受阻,戰略新興版近期又被擱淺,於是分拆盈利的標品板塊(也即同程網絡)單獨上市成為了更好的選擇,可惜的是,這個想法也以折戟收場。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公司宣稱走創業板上市流程的同時,還有消息傳出,同程旅遊有意向與途牛合併,當時途牛方面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否認了上述消息,不過,合併的消息卻仍然甚囂塵上,2017年年底同程旅遊轉而向藝龍網伸出了橄欖枝,並至2018年3月份雙方完成合並,上市業務再次被提上日程,並將目標瞄準了港交所。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三年期間,藝龍網營收分別為10.26億元、22.04億元與25.18億元,淨利潤分別為-9.63億元、-21.6億元與1.94億元;同程旅遊總收入在2015年、2016年與2017年分別為5.81億元、14.35億元與27.08億元,三年的淨利潤分別為-3.35億元、-9110萬元與4.91億元。

合併後的同程藝龍業績不錯, 2017年的營收為52.2億元,淨利潤扭虧為盈達到6.9億元。

此外,同程藝龍2017年相較2016年而言,廣告及推廣開支大幅減少,這與二者背後的大股東和二股東密不可分。此前,騰訊先後注資藝龍網和同程旅遊,隨著萬達退場,騰訊成為同程藝龍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 24.9%;而攜程之前作為藝龍網的最大股東,如今也持股22.88%,為同程藝龍第二大股東。

騰訊和攜程的加碼,讓同程藝龍擁有了新的獲取流量的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