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籌股攜程回來了

蓝筹股携程回来了

2018年3月15日, 攜程披露2017年Q4及全年業績:2017年Q464億元,同比增長26%;2017全年營收268億,同比增長39%。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攜程效益全面回升,毛利潤(221億)、毛利潤率(82.5%),經營利潤(29億)等重要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攜程的血液中果然“流淌著盈利的基因”,隨著競爭態勢好轉,“藍籌股”攜程回來了。

營收增速回歸“常態”

2017年Q4,攜程淨營收63.8億,同比增長26%。由於季度性波動,攜程收入的峰值出現在每年三季度。2017年Q3營收79億,同比增長42%。

蓝筹股携程回来了

2017全年,攜程淨營收268億,同比增長39.3%。其中住宿業務收入95億,交通業務收入122億,分別佔營收的36%和46%。

在與去哪兒、藝龍“激戰”的那幾年,酒店預訂是攜程傾注全力的“主戰場”,住宿業務營收佔比明顯超越交通票業務。

去哪兒的強項是機票預訂,攜程將其並表之後,交通業務佔比瞬間“壓倒”住宿業務。

蓝筹股携程回来了

2017年攜程旅遊度假業務(即跟團遊)收入達30億元,途牛該項業務營收16億。長久以來,途牛堅持將跟團遊毛收入確認為營收並號稱“連續多年保持行業第一”。2017年,途牛被迫採取行業通行的“淨額法”,終於原形畢露(注:2014年5月28日,FASB即“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發佈了新的收入確認準則。該準則將於2018年正式生效,允許企業從2017年1月1日開始執行)

由於“消化”體量較大的競爭對手,2015年、2016年,攜程營收增速分別為48%和76%。進入2017年,攜程營收增速已迴歸常態。

毛利潤率變化折射競爭態勢

梁建章多次強調“攜程血液中流淌的是盈利的基因”,盈利的根本就是守住並努力提升高毛利潤率,賺取儘可能多的毛利潤。

2017年攜程毛利潤221億、毛利潤率達82.5%,雙雙創歷史新高,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在2010年之年的“好日子”裡,攜程毛利潤率也沒這麼高。在線旅行全行業虧損的那幾年,毛利潤率只有70%出頭。

蓝筹股携程回来了

與營收相同,攜程毛利潤峰值亦出現在每年的第三季度。2017年Q3,攜程單季毛利潤66億,毛利潤率83.5%,均創歷史紀錄。

蓝筹股携程回来了

毛利潤率創歷史新高明表在線旅行競爭格局對攜程空前有利。在去哪兒、藝龍被併購後,飛豬、美團成為新的“挑戰者”,但看來攜程可以比較輕鬆地應對。

開源節流

“盈利基因”並不神秘,開源or節流。“低買高賣”賺毛利是開源,控制費用支出就是節流,特別是產品費用、市場費用。

在OTA財報中“產品費用”(Product development)不僅包括每家互聯網公司都有的研發成本,還包括組建龐大“地面部隊”整合線下資源的成本,去哪兒將其單列為“資源費”。

就市場費用而言,OTA比較務實,品牌廣告投放較少,主要“彈藥”都傾瀉到效果廣告,比如從百度買點擊、嚮應用商店付費、及安卓手機預裝等。

2017年,攜程產品費用、市場費用卻出分別為82.6億和82.9億,力度空前,但三項費用合計佔營收的比例卻從2016年的84%降至2017年的72%。

蓝筹股携程回来了

2017年,攜程毛利潤率提高7個百分點,三項費用“節流”12個百分點,經營利潤率提高了19個百分點。從2016年經營虧損15.7億“翻紅”為2017年的盈利29.3億。

蓝筹股携程回来了

老對手臣服,新對手暫不構成威脅,攜程趁新老對手“青黃不接”,在保持增速及市場營銷力度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地賺錢。

在線旅遊的路還很長,傳統渠道仍佔絕對優勢,攜程目前的打法有“屈身守分,以待天時”的意味。

股權激勵

坊間對各地區營商環境的討論可謂經久不息,比如“投資不出山海並”等等。上海缺乏創業氛圍,與世界500強扎堆有關。外企工資高、待遇好,股票激勵卻聊勝於無,容易變成馬雲所說的“兔子”,在這樣的氛圍下,本土科技企業缺乏衝勁十足的英才可用。

經歷了與去哪兒的浴血奮戰,攜程一改500強做派、玩了一把“心跳”。2016年股權激勵成本竟然達到營收的18.5%。

蓝筹股携程回来了

2016年Q1的“大手筆”之後,攜程股權激勵成本逐漸迴歸常態。2017年Q4,股權激勵成本佔的6.3%。

蓝筹股携程回来了

但因營收規模較當年擴大數倍,實際付出力度不小。2017年,僅產品研發部門股權激勵成本就超過10億元。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