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填海造地 香港各界冀舒緩土地供應壓力

新華社香港10月11日電(記者戰豔)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明日大嶼願景”廣受關注,各界冀相關措施可增加土地供應,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發展。

該計劃擬分階段填出多個人工島,共約1700公頃,可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7成住房單位為公營房屋,首階段工程2032年可入住。

破解土地供應迷局

香港民建聯主席李慧瓊表示,施政報告聚焦開拓土地和完善置業階梯,事實上,市民普遍期望,今屆特區政府能在開拓可發展土地上有所作為,解決長期困擾香港的土地及房屋問題,並重燃置業希望。要達到此目標,就必須有土地配合。特區政府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等計劃,是積極可取的策略,開拓土地、建立土地儲備是正確的方向。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表示,施政報告將房屋及土地的章節放在經濟和民生內容之前,提出將推行“明日大嶼”等多項土地供應計劃,這反映政府對當前的社情民意有準確的把握,也凸顯特區政府迎難而上、努力處理土地與房屋供應問題的決心。

香港總商會主席夏雅朗表示,住宅、商業和社會設施用地短缺,是香港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填海發展“明日大嶼願景”的決定,展現了特區政府銳意解決香港嚴峻土地供應問題的決心。

“明日大嶼願景”涵蓋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的人工島、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重新規劃後的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並配以一套全新的運輸基建網絡貫通各區,以助力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市民安居樂業。

打造“雙門戶”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香港國際機場便坐落於此。該島位於香港西南,待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大嶼山將成為香港連接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重要門戶。

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表示,以往大家覺得大嶼山很偏僻,但若將眼光放遠些,看整個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大嶼山這個香港最大島嶼的位置非常具策略性、連接性,是香港通往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通往世界的“雙門戶”。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認為,“明日大嶼”有助鞏固香港優勢,不僅可以增加居住等各類用地,更可提供龐大發展潛力和空間,成為香港未來經濟增長、優化社會民生、連接大灣區以至通往世界的重要平臺,是鞏固香港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地位的關鍵。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明日大嶼”計劃關乎香港未來發展,不僅能解決香港公私營房屋及中環寫字樓供應不足的問題,更有可能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商業核心區。

實現可持續發展

通過展示帶5種顏色線條的圖,林鄭月娥闡述了“明日大嶼”的5個政策方針:較深綠色的線指增加休閒娛樂設施,推動健康生活;第二條線是運輸基建先行,鞏固“雙門戶”地位;第三條中間綠色的線,指宜居社區,即通過增加土地供應,建立近零排放的宜居社區;第四是經濟起飛,橙色這條線是發展機場城市及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第一個核心商業區在中環,第二個核心商業區在九龍東);第五條藍色線就是海洋,指提升環境實力,達致可持續發展。

同時,10億港元的“大嶼山保育基金”將成立,在大嶼山郊區推動並落實保育工作,並在一些偏遠鄉村和社區進行民生改善工程,將秉承“北發展、南保育”的規劃原則,提升環境實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溫瑞琪表示,香港土地資源有限,長遠來講,填海無可避免。填海的同時,要更好地應用現有土地,多方面提高現有土地使用效率,如重建老舊公屋、低矮樓房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