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相聲,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主要包含四門功課,說學逗唱。最早由宋朝的“像聲”一詞演變而來。到了晚清時代,一般認為是咸豐、同治年間,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模擬口技等曲藝形式,以說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形成了現代相聲的特色和風格。相聲的發源地一般有三: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主要用北京話表演相聲,當然各地也有自己地方獨特的“方言相聲”。

相聲廣泛的流傳於民間,有很多的相聲藝術團體,如德雲社、青曲社、嘻哈包袱鋪等等。我國也有許多著名的相聲藝術表演家: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馬季、侯耀文、蘇文茂等。今天主要介紹相聲歷史上的“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相聲前輩張壽臣由於編演愛國主義的相聲《揣骨相》和精湛的藝術造詣,早在上世界三十年代就獲得了“幽默大師”、“笑話大王”的褒獎。張老由於見多識廣,內外行皆以“秀才”稱之,但每逢人們這樣稱呼他,他總是笑著擺手說:“咱可不敢當,我不過是記問之學。”其實,肯於下功夫“記問”,正是他學識淵博的前提條件。有時,張老也幽默調侃:“說我是秀才,可現在馬三立是狀元。”原來,在天津、瀋陽、唐山、濟南等地“相聲大會”獻藝時,經過反覆評比、鑑定,大家一致推崇馬三立為“相聲狀元”,這是因為馬三立同樣博學多思,刻意求新,他演的每一個節目都不同於“大路兒”的獨特創造。特別是他勤學苦練,隨時隨地對上演節目作錘鍊加工的勁頭,更為人所讚許。四十年代初期,有好幾位優秀相聲演員以說唱“十八愁繞口令”著稱,自詡為佳品。馬三立不動聲色對這一節目重新豐富加工,練出優異於他人之處,一舉成功。有的演員感慨萬端地對他說:“我原先就服你的《開粥廠》、《西江月》、《文章會》,沒想到你的‘繞嘴子’也勝過我們,你可真是相聲狀元哪!”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相聲秀才——張壽臣

張壽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雙兒,評書藝名張豫華(拜師張誠潤),相聲大師,相聲藝術第五代掌門人,兼評書演員,父張誠甫評書演員兼說相聲。十二歲在北京拜焦德海為師。一九七零年,七十二歲的張先生病故於天津。

提起相聲前輩張壽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受到業內外人士的折服,他的相聲儒雅中帶著幽默,睿智中透著機敏,無論是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以及太平歌詞等等,都非常擅長,而且是個非常有氣節的藝人。張壽臣在他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博採眾長,匠心獨運,大膽創新,取得了卓越成就,他是我國相聲藝術界重要的代表人物。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1899年,張壽臣出生在西交民巷小四眼井,五歲隨父在隆福寺、護國寺等地說相聲。八歲上學,十一歲時由於喪父,中途輟學,正式以說相聲為業。十二歲拜焦德海為師,張的拜師為相聲又延續了一代新人。學藝期間,張壽臣學會了大量節目,出演即紅,時人謂之“娃娃紅”。十五歲滿藝出師,演出於西安市場、護國寺等明地。隨年齡的增長,聲音、形體發生變化,行話謂之“倒人緣兒”,同行不願搭伴,於是開始自己單幹。十七歲的他,第一次離開北京。與師弟聶小鎖步行經通州、三河縣、玉田縣至唐山,沿途演出。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1931年收常寶堃(小蘑菇)為徒。“七七事變”,京津淪陷後,多次拒絕日方提出到東京(實際是釜山)錄製唱片的要求,遭到特務的跟蹤,乃與侯一塵到南京、鎮江等地作短期演出。而後多年與周德山搭伴演出於天津各曲藝場,並與白雲鵬同臺演出於新中央戲院表演滑稽小戲。後因思想苦悶,有心退出舞臺;但又為生活所迫改行說評書。1953年,參加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專事單口相聲的演出。1956年,為繼承北方評書傳統節目,由市文化局安排在南市通海茶社,演述評書《水滸》。其代表節目《三近視》被譯為外文在國外發表。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1958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張壽臣單口相聲選》,共收集代表性單口相聲十五段。同年開始在天津戲校少年訓練隊任教。並不斷為全市專業相聲演員輔導,扶持群眾性的業餘曲藝活動。並曾拍攝了單口相聲《賊說話》,收入電影記錄短片《曲藝集錦》中。1960年去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文代會,與全體代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同志接見,當選為中國曲協理事。三年後,當選為第三屆天津政協委員。此間陸續發表了《談單口相聲的表演》、《我對傳統相聲的看法》、《借勁使勁》等論文。在退休後仍堅持傳藝和提供史料等活動。而後並再次當選為第四屆天津政協委員。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彌留之際的張壽臣呼吸急促、聲音嘶啞,可是隻要他有精力、有親朋在他身旁,他就會不間歇地說話,好似說了一輩子的話還沒有說夠,又好似話的慣性迫使他不停地往下說,他談的最多的是這樣幾項內容:以親身經歷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性。他對家人說:“我經歷了清朝專制、軍閥混戰、日本侵華,國民黨和新中國,新舊社會兩重天哪。共產黨、毛主席是中國的大救星,要聽毛主席的話,跟著毛主席、共產黨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你們這樣做,就是對我最大的孝順。”張壽臣期盼祖國的統一,他還對子女們說:“你們別忘了,臺灣解放時(當時的提法)到我的墳前大喊3聲,告訴我臺灣解放了!”面對相聲的凋零,他對相聲的前景感到憂慮和茫然,他說:“難道相聲這行兒就真的完了嗎”……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1970年7月9日早晨張壽臣從睡夢中突然驚醒,出了一身的涼汗,大口喘著粗氣,似乎感覺到今日和往日的不同,示意坐在床前的兒子將他扶起來,張壽臣身倚枕頭在床上,要過牆上的鏡子又令兒子撕下“7月9日”的日曆,然後,他端詳著鏡中的面容,用嘶啞、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你們看,我頭上流的不是汗,是油。你們要是不信拿張白紙試試,紙黯了,是汗,紙不黯,是油。‘汗如油、喘如牛’啊,絕象。完了,一切都結束了,人活七十古來稀呀,我今年73(歲),不算短壽了,託毛主席、共產黨的福,不是解放,我早就完了,舊社會說相聲的,很少活這麼大歲數的,我欺祖了,我知足啊……記住今天這個日子,7月9日,告訴你(在)新疆的兄弟,明年的今天是我的祭日……哭吧,呆會兒再哭我就聽不見了……”張壽臣說話吃力,但他仍然在說。中午,兒子勸父親休息一會兒,他點了點頭並示意扶他躺下,隨即他又說:“我喝口水。”當老伴將小瓷壺嘴放在他嘴邊的瞬間,忽然張壽臣的雙眸定住、臉色變得慘白、喘動驟停、心臟停止了跳動,此刻是11點10分。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從1925年開始,張壽臣專事逗哏,與陶湘如搭伴,立足於天津,藝術生涯走向興旺時期。在此期間,改編了大量的傳統節目,對《文章會》、《倭瓜鏢》、《大相面》、《八扇屏》、《對對子》、《全德報》、 《老老年》、《訓徒》等都做了大幅度的增刪工作。另外,創作了諷刺賣國賊的《揣骨相》,揭露官府黑暗的《哏政部》及《洋錢傷寒》、《五百出戲名》、《三節會》、《百家姓》、《窩頭論》、《地理圖》等新節目,取得了較高成就,形成了穩而不瘟、諧而不俗的藝術風格。

相聲狀元——馬三立

馬三立 (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中國已故相聲泰斗,相聲八德之一馬德祿之子。回族,甘肅省永昌縣人。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顧問、天津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是五、六、七、九屆天津市政協委員。亦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擅使“貫口”和文哏段子。馬三立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潛心探索,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氏相聲”,是當時相聲界年齡最長、輩分最高、資歷最老、造詣最深的“相聲泰斗”,深受社會各界及廣大觀眾的熱愛與尊敬。馬氏相聲雅俗共賞,在天津更是形成了“無派不宗馬”的說法。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馬三立曾就讀於天津匯文中學, 初中畢業後,因家境不好,輟學說相聲。出身於曲藝世家, 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緒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學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相聲八德之一李德鍚,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家庭環境使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相聲藝術十分熟悉。在父兄的薰陶下,打下“說”、“學”、“逗”、“唱”的深厚功底。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1930年開始登臺演出,學藝進步很快,視野也日漸開闊。他12歲跟父親馬德祿學藝,後拜著名相聲演員,相聲八德之一週德山(綽號“周蛤蟆”,與馬三立父親馬德祿是同門師兄弟)為師。解放前,先後與耿寶林、劉奎珍、侯一塵、張慶森搭檔。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國的說唱藝人視為大臺口的天津大觀園劇場,與侯一塵搭檔,大受觀眾追捧;翌年,他第三次來到北京,在華聲電臺和茶社戲園演出,以他風格獨特的馬家相聲在曲藝迷中引起“原子彈爆炸一樣”的轟動。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建國後,馬三立積極編演新相聲。1950年,應新聲戲院之邀,馬三立殺了個回馬槍,重回天津衛,在同行和觀眾心目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後近十年間,馬三立一帆風順,心情舒暢。新制度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這全新的一切給他帶來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他已經“翻身”了,由“臭作藝的”變成一名職業文藝工作者,他參加赴朝慰問團文藝隊並任副隊長,他當上了市曲藝團副團長,他被定為市政協委員,他滿腔熱情地改編表演新相聲,他要求團裡的同志們熱愛黨熱愛新中國,他說,“黨和政府讓我們有了單位,有了正式工作,享受幹部待遇,每月都有工資領,還發給我們工作證。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但是,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運動很快地開始了,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右派”。 關於他為何被打成右派,佔主流的說法是他改編並表演了《買猴兒》,塑造了一個聞名全國的辦事馬虎、工作不認真的人物形象“馬大哈”。但1979年平反時才發現,在他的檔案裡,沒有任何“右派”認定材料,完全是因為指標由起初的4個增加到11個,太多了,只好把他報上去湊數。就是這個“湊數”的右派,徹底地改變了馬三立的一切。他也抗爭過,甚至跳過樓,但毫無用處。一次批判會上,他被逼急了,吼了一聲:“你們這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啊!”一位昔日舊友冷笑兩聲,啪地推開窗戶:“喲嗬,你還拿死嚇唬人?行啊,你要真有那麼大氣性,從這兒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種!”馬三立二話沒說,猛地站起來跳向窗外,大半個身子已經懸在窗外了,桌邊一個彈單絃的藝人趕緊一伸胳膊,夾住了馬三立的一隻腳,保住了馬三立一命。

談一談“相聲秀才”和“相聲狀元”,現在還有嗎?

平反以後,年屆古稀的馬三立和王鳳山搭檔,將《西江月》、《文章會》、《開粥廠》、《賣掛票》等眾多拿手絕活再度搬上舞臺。尤為難得的是,老人在無人捧哏的情況下,又積畢生之功,編創表演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單口小段:《逗你玩》、《家傳秘方》、《檢查衛生》、《八十一層樓》、《追》等等。

代表作品:《說瞎話》《老頭醉酒》《追》《汽車喇叭聲》《查衛生》《相聲的魅力》《秘方》《吃餃子》《馬虎人》《八十一層樓》《寫對子》《開會迷》《相面》《情緒與健康》《西江月》《黃鶴樓》《誇住宅》《偏方》《大樂特樂》《逗你玩(兒)》《對對子》《三字經》《拉洋片》《算卦》《找糖》《美容院》《開會》《釣魚》《起名的藝術》《賣黃土》《讓座》《蘇三不要哭》《十點鐘開始》《似曾相識的人》《法語的誤會》《大上壽》《迎春曲》《買猴》《講衛生》《練氣功》《白事會》《吃元宵》《扒馬褂》《賣掛票》《開粥廠》《天王廟》《搖煤球》《學外語》《八大改行》《病從口入》《文章會》。

藝壇代有才人出,為繁榮藝術事業,提高相聲藝術,我們需要更多的“秀才”和“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