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元、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都是什麼關係?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聽到狀元郎、榜眼、探花、舉人、進士及第……聽得雖多,卻不一定分得很清楚。

今天和大家一起,探個究竟。(文末附總表)

自唐代科舉制度形成以來,便有了“狀元”。

唐代科舉考試有兩級。

地方州縣的“發解試”、中央尚書省禮部的“省試”。

州縣預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省試”通過的被稱“登龍門”、“中進士”、“進士及第”。

所謂“及第”,就是“錄取者”的意思,也稱“登科、登第、擢第”等等。

而進士第一名,就是“狀元”或“狀頭”。

中了進士之後,還要經吏部考試(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

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職。

唐代科舉的應試者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即“生徒”和“鄉貢”。

生徒即官辦學校的學生。

鄉貢即各地人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學成,到縣、州應試,經地方考試合格,再到京師應試。

宋初承襲唐制,也是兩級。開寶六年以後,宋朝將天子親臨殿試變為定製。

殿試時皇帝一般並不親自閱卷,但他要御覽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控制科舉的最後一關。

經過“殿試”,進士們即成為“天子門生”。

這樣一來,宋代就從唐代的“二元”,變為“三元”:

州縣的“發解試”: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中央省試:考中的稱“貢生”,第一名改為“省元”;

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才稱“狀元”。

解元——省元——狀元,“連中三元”成為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願望。

另外,宋代還將進士分為三甲,前三名為一甲,賜進士及第。北宋前三名都稱狀元,南宋則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解元、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都是什麼關係?


明清五級: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童試:考試通過就是“童生”

明清最初級的地方縣、府考試,通過縣、府兩次考試者,成為童生,表明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

但很多讀書人考到鬚髮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 院試:考過就稱“秀才”或“士”

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

歲試是每年舉行的童生“入學”考試,錄取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

科試則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成績劣者要受處罰,甚至取消生員資格。

科試也稱為錄科,考取了就算脫離平民階層,稱為“士”了。享受免丁糧(免役稅)、食廩(國家供給衣食)、政治司法特權。

| 鄉試:考取“舉人”即可做官,第一名稱“解元”

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會舉行,每三年一次,多在八月,所以又稱“秋闈”(闈:考場)。

由於考取舉人即具備做官資格,鄉試可說是明清科舉最重要也最艱鉅的一關。

鄉試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桂榜”。第一名稱為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 會試:考取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由京師禮部舉辦,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考期多在二、三月,又稱春闈、禮闈。

參加會試的是全國的舉人,被錄取的人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明清每科會試錄取貢士約二三百人。正榜以外一般還有副榜。

錄入副榜的舉人,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級官職,或吸收入國子監為監生,獲得國家一定的俸祿。

| 殿試:為會試考取者排定名次

是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在會試後一個月舉行。參加殿試的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殿試為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和宋朝相同)

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

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清要之職,其餘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翰林院。

明、清兩代都實行“科舉必由學校”之制,參加鄉試的士人,必須是官辦學校的生員。

地方學校的優秀生員,可以報送到京師國子監讀書,而國子監生則可直接選授官職。


解元、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都是什麼關係?


最後,關於“秀才”。

“秀才”到後世,往往和沒用、酸腐聯繫在一起。實則,最初,秀才是一門科目。

早在漢朝,“秀才”就是察舉(舉孝廉)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

唐朝,秀才是科目其一,因為要求特別高,一般士人很少應試,所以很快就廢罷了。此後,“秀才”成為對一般讀書應舉者的通稱。

到了明清,秀才,特指通過初級入學的學生,地位較低。




附表:

唐代兩級

  • 地方州縣的“發解試”:第一名稱“解元”
  • 中央尚書省禮部的“省試”:第一名稱“狀元”

宋代三級

  • 州縣的“發解試”:第一名仍稱“解元”
  • 中央省試:第一名改為“省元”
  • 增加殿試為定製:第一名方稱“狀元”

並將進士分為三等(甲):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明清五級

  • 童試:考過的叫童生
  • 院試:合格之後就是生員、秀才
  • 鄉試:考上的叫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 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 殿試:合格者為進士,一甲頭名狀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