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大伯雙腿呈「O」形,無奈換關節

2018-10-09 07:17 | 錢江晚報

每年的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據統計,我國關節炎患者總數已超過1億,在亞洲,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1人患有關節炎。

說起關節炎,60歲的陳大伯(化名)並不覺得這是個大毛病,熬熬忍忍也能過日子。而如今,他卻因此雙膝反覆疼痛,變成了嚴重的羅圈腿,行走困難,不能上下樓梯。最後,不得不置換了兩腿膝關節。

“為什麼有的人過了90歲還能走得快、走得穩,為什麼我才60歲雙腿膝關節就報廢了?”陳大伯問浙江省中山醫院骨傷科主任林瑞新。

變成羅圈腿

痛到選擇置換膝關節

陳大伯是溫州平陽人,一直靠幹體力活謀生,身體還算強壯。12年前,一次挑重物,不小心扭傷了左腿膝蓋,有些腫痛。

“水腫很快消退,走路也還輕鬆,只是偶爾隱隱作痛,也到醫院拍過片子,說沒傷到骨頭,我就沒放心上。”他講到,從此之後,左腿有些吃不上力,幹活時多依靠右腿。

過了一年多,意外再次發生,幹活時,陳大伯的右腿膝蓋也扭到了。之後,查出雙膝關節炎,但平時走路、幹活不受影響,就沒多在意。然而,病情卻一年比一年嚴重起來。

先是挑重物走不大動了,再是上廁所坐下很難站立,慢慢地,走路也變得困難,無法上下樓梯。“關鍵是痛啊,坐著也痛,站起來得先伸直膝蓋,走個幾分鐘,痛得吃不消。”

等找到浙江省中山醫院骨傷科時,陳大伯的腿已經變成“O”形,也就是羅圈腿,走路跛行,基本喪失了活動能力。

前不久,林瑞新主任為他置換了兩腿膝關節,每次手術不超過40分鐘,術中無需輸血。第二天,陳大伯就下地了,恢復情況特別好,如今又到工地上去幹活了。

慢性勞損、外傷

讓發病更早、更重

昨天上午,錢報記者在浙江省中山醫院看到,骨傷科病房住滿了患者,其中約1/3是關節炎患者。

林瑞新主任說,如今,關節炎的治療非常成熟,保守、微創、置換關節有一系列的方法,但他最不願意看到患者換關節,這是最糟糕的一種情況。

一般來說,骨性關節炎從50歲起病,經過5~10年發展,嚴重的引起疼痛、反覆腫脹、畸形、不能走路等情況。

“很多人一聽‘關節炎’以為是關節細菌感染了,其實它往往是指骨性關節炎,和細菌感染無關,而是一種關節老化、蛻變、磨損加重而引起的病理現象,誰也逃不過,但每個人的影響程度不一樣。”

林瑞新主任提醒,兩種情況讓關節炎發病更早、程度更重。一種是膝關節慢性勞損,比如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或是運動員。另一種是意外受傷,導致半月板、韌帶斷裂。

“我們做膝關節置換手術時發現,很多患者的半月板、韌帶都受傷了,關節長期處於失衡狀態,如果當時他們有好好治療,關節炎的發展可能就不會這麼糟糕。”他解釋,90歲走路還穩健,屬於比較幸運的,往往不從事體力勞動,也沒有受過傷。

週四來聽關節炎講座

針對關節炎的防治,林瑞新主任提了三點建議。

1.走平路沒問題,但上下樓梯吃力,以及深蹲困難,下蹲後起身難,建議到骨傷科就診;

2.三四十歲人群,打球或做其他運動時,感覺關節隱隱作痛,建議排查下韌帶與半月板是否受傷;

3.過了五十歲,有膝關節不適,應儘早找專業醫生諮詢及檢查,必要時做核磁共振明確診斷。

那膝關節如何保養,平時運動和飲食又要注意什麼?這些問題,可到醫院現場問專家。

10月11日(週四)上午9:30~11:00,浙江省中山醫院莫干山院區門診5樓大廳舉辦骨傷科世界關節炎日健康講座。林瑞新主任做《膝關節炎的預防與治療》講座,隨後骨傷科關節專家還將舉行義診。現場,提供康復指導以及中藥燻洗包,歡迎大家參加。

(原標題《60歲大伯雙腿呈“O”形,無奈換關節》作者 鄭琪 通訊員 湯婕 編輯董小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