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大伯双腿呈“O”形,无奈换关节

2018-10-09 07:17 | 钱江晚报

每年的10月12日是世界关节炎日。据统计,我国关节炎患者总数已超过1亿,在亚洲,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关节炎。

说起关节炎,60岁的陈大伯(化名)并不觉得这是个大毛病,熬熬忍忍也能过日子。而如今,他却因此双膝反复疼痛,变成了严重的罗圈腿,行走困难,不能上下楼梯。最后,不得不置换了两腿膝关节。

“为什么有的人过了90岁还能走得快、走得稳,为什么我才60岁双腿膝关节就报废了?”陈大伯问浙江省中山医院骨伤科主任林瑞新。

变成罗圈腿

痛到选择置换膝关节

陈大伯是温州平阳人,一直靠干体力活谋生,身体还算强壮。12年前,一次挑重物,不小心扭伤了左腿膝盖,有些肿痛。

“水肿很快消退,走路也还轻松,只是偶尔隐隐作痛,也到医院拍过片子,说没伤到骨头,我就没放心上。”他讲到,从此之后,左腿有些吃不上力,干活时多依靠右腿。

过了一年多,意外再次发生,干活时,陈大伯的右腿膝盖也扭到了。之后,查出双膝关节炎,但平时走路、干活不受影响,就没多在意。然而,病情却一年比一年严重起来。

先是挑重物走不大动了,再是上厕所坐下很难站立,慢慢地,走路也变得困难,无法上下楼梯。“关键是痛啊,坐着也痛,站起来得先伸直膝盖,走个几分钟,痛得吃不消。”

等找到浙江省中山医院骨伤科时,陈大伯的腿已经变成“O”形,也就是罗圈腿,走路跛行,基本丧失了活动能力。

前不久,林瑞新主任为他置换了两腿膝关节,每次手术不超过40分钟,术中无需输血。第二天,陈大伯就下地了,恢复情况特别好,如今又到工地上去干活了。

慢性劳损、外伤

让发病更早、更重

昨天上午,钱报记者在浙江省中山医院看到,骨伤科病房住满了患者,其中约1/3是关节炎患者。

林瑞新主任说,如今,关节炎的治疗非常成熟,保守、微创、置换关节有一系列的方法,但他最不愿意看到患者换关节,这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况。

一般来说,骨性关节炎从50岁起病,经过5~10年发展,严重的引起疼痛、反复肿胀、畸形、不能走路等情况。

“很多人一听‘关节炎’以为是关节细菌感染了,其实它往往是指骨性关节炎,和细菌感染无关,而是一种关节老化、蜕变、磨损加重而引起的病理现象,谁也逃不过,但每个人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林瑞新主任提醒,两种情况让关节炎发病更早、程度更重。一种是膝关节慢性劳损,比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是运动员。另一种是意外受伤,导致半月板、韧带断裂。

“我们做膝关节置换手术时发现,很多患者的半月板、韧带都受伤了,关节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如果当时他们有好好治疗,关节炎的发展可能就不会这么糟糕。”他解释,90岁走路还稳健,属于比较幸运的,往往不从事体力劳动,也没有受过伤。

周四来听关节炎讲座

针对关节炎的防治,林瑞新主任提了三点建议。

1.走平路没问题,但上下楼梯吃力,以及深蹲困难,下蹲后起身难,建议到骨伤科就诊;

2.三四十岁人群,打球或做其他运动时,感觉关节隐隐作痛,建议排查下韧带与半月板是否受伤;

3.过了五十岁,有膝关节不适,应尽早找专业医生咨询及检查,必要时做核磁共振明确诊断。

那膝关节如何保养,平时运动和饮食又要注意什么?这些问题,可到医院现场问专家。

10月11日(周四)上午9:30~11:00,浙江省中山医院莫干山院区门诊5楼大厅举办骨伤科世界关节炎日健康讲座。林瑞新主任做《膝关节炎的预防与治疗》讲座,随后骨伤科关节专家还将举行义诊。现场,提供康复指导以及中药熏洗包,欢迎大家参加。

(原标题《60岁大伯双腿呈“O”形,无奈换关节》作者 郑琪 通讯员 汤婕 编辑董小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