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悅&嶺創匯人物訪談|馮麗錦:深入行業難題,爲小羣體發聲


易悅&嶺創匯人物訪談|馮麗錦:深入行業難題,為小群體發聲


馮麗錦

找重工創始人

中南大學鐵道學院本科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MBA



採訪前兩天馮麗錦正忙得不可開交,作為國內首家一站式全品類工程機械租賃在線交易服務商的“找重工”,平臺上甲方乙方的賬期問題需要協商解決,而她和團隊正馬不停蹄地為客戶準備著相應的金融解決方案。

這樣看來找重工不只是個簡單的工程機械租賃在線交易平臺。

平臺通過將傳統的工程機械行業搭載在互聯網上,為工程企業提供便捷即時的在線共享租賃服務,快速調度施工設備。由於滴滴的“先驅”示範,大眾已經可以理解共享經濟的模式,平臺上線以來一度被譽為是工程機械領域內的“滴滴打車”。

創業伊始,馮麗錦是為解決行業的痛點問題。多年在工程行業打拼的她瞭解到,按當時工程機械保有量來算,國內有高達百分之四五十的機械閒置,而國外的機械出租率則是70%左右,懸殊巨大。

她的話語中透出些許擔憂,“工程機械是資源消耗型的行業,相應的機械設備生產出來是要消耗地球資源的。”她尋思著如果把出租率提高,更少的設備可以幹更多的活,以後就可以少消耗些資源了。

“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的技術應用去儘量提高機械的出租率,從而減少設備的閒置。”

得益於共享經濟的啟發,主打租賃共享的找重工順利成立,也很快被行業所接受。

平臺的出現還解決了行業中甲方乙方(通常指大總包和小老闆之間)合作不匹配的許多地方,對於供應商來說以前可能得貼廣告和發朋友圈來尋找商機,如今他們有了個正式的平臺來在線接單,由於供需共同聚攏到線上平臺的渠道,小個體的供應方們能量也變得強大。

“我們可以統一地去投標,簽訂合同後,項目方負責人在找重工需方app下單,就近的供應商老闆在找重工供方app接單,我們負責溝通協調及保障賬期,小個體只要把活幹好就行,不用再管其他。大總包也不用再分散地去管理瑣碎的事情。”

使用平臺在線交易方式的效率比傳統人工管理提高了10倍以上。

易悅&嶺創匯人物訪談|馮麗錦:深入行業難題,為小群體發聲


自從2015年7月創立以來,找重工發展態勢強勁,平臺註冊會員已經接近五萬人,2018年已簽訂租賃合同數億元。平臺在線的設備類型涵蓋齊全,搭載在平臺上的國內工程機械達到20多萬臺。

業務上以軌道交通、房建、園林市政企業等為主要客戶,進行一站式的機械租賃、智能託管、無人化管理等專業服務,和工程機械上下游共同打造生態圈。

軌道交通上的業務範圍覆蓋了包括中鐵廣州局、隧道局集團合作,中鐵大橋局、一局、四局、五局、六局、十一局、十二局、十八局、十九局、二十二局、二十五局等多個建設項目的機械供應。除此之外,與大型房地產和市政園林等市場的合作也令人矚目,與多家央企和上市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如恆大園林集團、普邦園林,冠粵路橋、廣州建築、中地君豪等。

關於未來的暢想和規劃,馮麗錦的雄心滿滿,她希望覆蓋國內所有有軌道交通的80多個城市,並且目前在招募城市代理商,已經做到在全國多個城市設立服務網點,計劃明年完成全國網絡鋪設覆蓋,將共享經濟貫徹到底。

平臺在線交易中的一個環節——稅務則是她重點攻克了一年多的問題。

由於2016年的全面營改增,行業裡的小老闆們面臨著過去不需要開發票現在要開發票的問題,不能為大企業提供抵扣專票,也就無法進行順利的交易和作業。

為了幫助這些群體解決問題,她一開始跑到稅局去為其代開發票,但很快發現事情並沒那麼容易,除了增值稅外另外附帶需要徵收的20%個人所得稅,讓原本以此為生的小老闆們望而卻步。

接著她又嘗試通過幫助小老闆註冊個體戶的方式來使得發票開具合規化,情況再次不容樂觀,由於涉及到單體納稅額低和註冊體量過大等原因,相關政務部門方面難以審批通過。

這樣小老闆們的合規納稅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所幸通過多次的交涉和努力,最終地方政府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在合法合規範圍內給出了相關的政策扶持。後來國家在今年七月五號出臺的相關條例,在某種意義上也解決了部分問題,達不到起徵點時可以使用收據,不再需要開發票。

說起這次輾轉迂迴的歷程,馮麗錦感慨良多,她所做的除了是讓設備供應方能夠順利入駐平臺,也是由於深知這些個體群體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僅靠他們的能力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如果不給予援手和幫助,隨著這樣的發展和政策變動,這個群體不久就會在行業裡消失了。”

易悅&嶺創匯人物訪談|馮麗錦:深入行業難題,為小群體發聲


她自己也並非政策方面的專業人士,但期間請來幾位頂尖的財稅顧問來指點方向。

“很多傳統行業要搬到互聯網上來,如果要真正解決一些原來長期解決不了的問題,其實都是很難的。關鍵問題和重要問題很多,每一個問題都要解決,才可能成功。”

通過充分利用國家稅收扶持和優惠政策,她為這些零散的個體爭取到相應的利益,也使他們面對新的商業模式和機會時,能夠在行業裡存活下來。

困難是天天有的,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希望。沒有什麼是特別大的困難,找到問題解決掉幹下去就對了。”

她對所在的市場考察明確,“這個兩萬億的巨大市場,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內都是行業上升期”。

“我們很清楚自己在廣闊市場上的分量,比來比去沒有什麼意思,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創始人本身踏實做事的理念也浸潤著找重工的基底和文化。

所以她對於同行的心態也十分開放,希望同類型的行業能夠齊頭並進得發展,甚至有時候會直接清楚地告訴他們自己是如何解決相關問題的,希望能和同行們攜手共同去改變現狀。

經歷了努力做到合規稅務的整個事件,她清楚地意識到有時候光靠政策的外力是難以深入解決難題的,“只有大家做起來,讓行業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我們才能呼籲和推動行業的變革和發展。


圖片|嘉賓提供

採訪·撰稿|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