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悦&岭创汇人物访谈|冯丽锦:深入行业难题,为小群体发声


易悦&岭创汇人物访谈|冯丽锦:深入行业难题,为小群体发声


冯丽锦

找重工创始人

中南大学铁道学院本科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



采访前两天冯丽锦正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国内首家一站式全品类工程机械租赁在线交易服务商的“找重工”,平台上甲方乙方的账期问题需要协商解决,而她和团队正马不停蹄地为客户准备着相应的金融解决方案。

这样看来找重工不只是个简单的工程机械租赁在线交易平台。

平台通过将传统的工程机械行业搭载在互联网上,为工程企业提供便捷即时的在线共享租赁服务,快速调度施工设备。由于滴滴的“先驱”示范,大众已经可以理解共享经济的模式,平台上线以来一度被誉为是工程机械领域内的“滴滴打车”。

创业伊始,冯丽锦是为解决行业的痛点问题。多年在工程行业打拼的她了解到,按当时工程机械保有量来算,国内有高达百分之四五十的机械闲置,而国外的机械出租率则是70%左右,悬殊巨大。

她的话语中透出些许担忧,“工程机械是资源消耗型的行业,相应的机械设备生产出来是要消耗地球资源的。”她寻思着如果把出租率提高,更少的设备可以干更多的活,以后就可以少消耗些资源了。

“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去尽量提高机械的出租率,从而减少设备的闲置。”

得益于共享经济的启发,主打租赁共享的找重工顺利成立,也很快被行业所接受。

平台的出现还解决了行业中甲方乙方(通常指大总包和小老板之间)合作不匹配的许多地方,对于供应商来说以前可能得贴广告和发朋友圈来寻找商机,如今他们有了个正式的平台来在线接单,由于供需共同聚拢到线上平台的渠道,小个体的供应方们能量也变得强大。

“我们可以统一地去投标,签订合同后,项目方负责人在找重工需方app下单,就近的供应商老板在找重工供方app接单,我们负责沟通协调及保障账期,小个体只要把活干好就行,不用再管其他。大总包也不用再分散地去管理琐碎的事情。”

使用平台在线交易方式的效率比传统人工管理提高了10倍以上。

易悦&岭创汇人物访谈|冯丽锦:深入行业难题,为小群体发声


自从2015年7月创立以来,找重工发展态势强劲,平台注册会员已经接近五万人,2018年已签订租赁合同数亿元。平台在线的设备类型涵盖齐全,搭载在平台上的国内工程机械达到20多万台。

业务上以轨道交通、房建、园林市政企业等为主要客户,进行一站式的机械租赁、智能托管、无人化管理等专业服务,和工程机械上下游共同打造生态圈。

轨道交通上的业务范围覆盖了包括中铁广州局、隧道局集团合作,中铁大桥局、一局、四局、五局、六局、十一局、十二局、十八局、十九局、二十二局、二十五局等多个建设项目的机械供应。除此之外,与大型房地产和市政园林等市场的合作也令人瞩目,与多家央企和上市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如恒大园林集团、普邦园林,冠粤路桥、广州建筑、中地君豪等。

关于未来的畅想和规划,冯丽锦的雄心满满,她希望覆盖国内所有有轨道交通的80多个城市,并且目前在招募城市代理商,已经做到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服务网点,计划明年完成全国网络铺设覆盖,将共享经济贯彻到底。

平台在线交易中的一个环节——税务则是她重点攻克了一年多的问题。

由于2016年的全面营改增,行业里的小老板们面临着过去不需要开发票现在要开发票的问题,不能为大企业提供抵扣专票,也就无法进行顺利的交易和作业。

为了帮助这些群体解决问题,她一开始跑到税局去为其代开发票,但很快发现事情并没那么容易,除了增值税外另外附带需要征收的20%个人所得税,让原本以此为生的小老板们望而却步。

接着她又尝试通过帮助小老板注册个体户的方式来使得发票开具合规化,情况再次不容乐观,由于涉及到单体纳税额低和注册体量过大等原因,相关政务部门方面难以审批通过。

这样小老板们的合规纳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所幸通过多次的交涉和努力,最终地方政府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合法合规范围内给出了相关的政策扶持。后来国家在今年七月五号出台的相关条例,在某种意义上也解决了部分问题,达不到起征点时可以使用收据,不再需要开发票。

说起这次辗转迂回的历程,冯丽锦感慨良多,她所做的除了是让设备供应方能够顺利入驻平台,也是由于深知这些个体群体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仅靠他们的能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如果不给予援手和帮助,随着这样的发展和政策变动,这个群体不久就会在行业里消失了。”

易悦&岭创汇人物访谈|冯丽锦:深入行业难题,为小群体发声


她自己也并非政策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期间请来几位顶尖的财税顾问来指点方向。

“很多传统行业要搬到互联网上来,如果要真正解决一些原来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都是很难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很多,每一个问题都要解决,才可能成功。”

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税收扶持和优惠政策,她为这些零散的个体争取到相应的利益,也使他们面对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时,能够在行业里存活下来。

困难是天天有的,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希望。没有什么是特别大的困难,找到问题解决掉干下去就对了。”

她对所在的市场考察明确,“这个两万亿的巨大市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内都是行业上升期”。

“我们很清楚自己在广阔市场上的分量,比来比去没有什么意思,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创始人本身踏实做事的理念也浸润着找重工的基底和文化。

所以她对于同行的心态也十分开放,希望同类型的行业能够齐头并进得发展,甚至有时候会直接清楚地告诉他们自己是如何解决相关问题的,希望能和同行们携手共同去改变现状。

经历了努力做到合规税务的整个事件,她清楚地意识到有时候光靠政策的外力是难以深入解决难题的,“只有大家做起来,让行业规模足够大的时候,我们才能呼吁和推动行业的变革和发展。


图片|嘉宾提供

采访·撰稿|陈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