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纪实报道——小微金融的“难”与“进”

北京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纪实报道——小微金融的“难”与“进”

目前,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关注度史无前例升高。今年上半年,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

小微企业贷款问题的核心在于金融机构在成本和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覆盖的前提下难有积极性,不敢贷、不愿贷的情绪存在。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难点,监管部门与银行机构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思路与方式。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跟随银保监会宣传部调研团对北京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情况进行了解,由点及面,透视小微金融的“进”与“难”。

北京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纪实报道——小微金融的“难”与“进”

政策鼓励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近一段时间以来,政策相继落地,监管框架逐步完善,不断提高银行给小微企业投放信贷的能力和意愿。

8月11日,银保监会发布消息称,将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考核办法,加强贷款成本和贷款投放监测考核,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有效发挥监管考核“指挥棒”的激励作用。

备受各界关注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强调,充分利用当前市场流动性宽裕、银行业和保险业盈利稳定等有利条件,坚持“保本微利”原则,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扶贫和民营企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

同时,监管也对金融机构混淆“小微”概念,在金融服务上“偷梁换柱”加以防范。《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小微金融从业人员的内控合规管理,严防道德风险;依法依规查处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弄虚作假、骗贷骗补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各项政策真正惠及小微企业。

此次调研中,北京银监局副局长蒋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监管部门非常关注小微信贷统计中企业划型标准问题,每年会对监管数据进行检查,防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服务小微企业“以假乱真”。

总体来看,扶持小微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近期召开的“银保监会进一步提升银行业和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 截至8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0.3个百分点。他强调,要继续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把“淤积”在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合理的成本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小微贷款难在哪里

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数量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0%以上,贡献了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小微企业往往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未能解决。这一困境不仅存在于当下的中国,在全世界范围都是如此。

是什么制约了银行放款给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发展难,难在两方面:一是由于自身实力弱和发展能力有限,经营风险较高。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或市场竞争加剧时,小微企业承受冲击的能力确实有限;二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其对大企业的议价能力虽然不高,但大企业‘死掉’的概率很小,而小微企业虽然定价很高,但如果有一家企业倒闭了,损失就是100%。”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坦言。

调研中,集创北方科技公司负责人从自身的角度谈到,对于科创类中小微企业而言,研发投入资金大,见效时间长,也没有抵质押物,账期高达90天,生产周期6个月,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符合银行的各类贷款要求。

小微企业风险溢价高是客观存在的制约,近几年来,银行都在寻找切入点以建立商业可持续模式。

“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就是前期的投入往往非常大,因为研发投入具有滞后性特点,研发投入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比普通实体企业更迫切需要资金支持。”国舜科技姜强告诉记者,一旦碰到资金荒,企业生存更加困难。“就拿我们公司来讲,曾经有一个月应收账款出现了问题,发工资就非常紧张,后来幸亏得到了金融机构和用户的支持,才解决了这场危机。”姜强说。

北京银行业“降价”“扩量”

此次调研中,《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针对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北京银监局指导辖内法人银行设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调降目标,平均目标降幅13个基点,最高目标降幅达63个基点。以一季度有关贷款新发放金额为基础进行测算,约为小微企业节省成本1700万元。比如,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针对普惠贷款,从5月30日起全部执行北京地区同业最优惠利率;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百信银行采取按实际用款日计息,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北京银行下调小微企业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10个至30个基点,其贷款平均利率处于同业较低水平。

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上半年,北京银监局指导银行机构持续优化小微企业贷款期限管理,合理设置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研发适合小微企业用款需求的中长期贷款产品,重点加大续贷政策落实力度,支持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融资周转“无缝衔接”。

针对姜强所在的国舜科技所遇到的问题,建行北京分行通过自主创新的产品“助知贷”,以纯知识产权质押的方式为其提供800万元授信额度,化解流动性危机。这款产品的特点是以知识产权为抵押,非固定资产抵押的属性,解决了小微科技公司融资难的困境。

“类似这样的无抵押信用贷款、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科技企业特色融资产品,各家商业银行都有,且产品类型正不断丰富。”蒋平介绍,其中,北京银行业对科创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尤为突出,截至今年6月末,北京银行业支持中关村“十百千”企业贷款余额近1000亿元,支持“瞪羚企业”贷款余额近76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北京银行业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7.76%;对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余额1780.63亿元,比年初增长8.77%。

另外,蒋平透露,上半年,北京辖内法人银行已总体完成小微企业信贷“三个不低于”监测指标,辖内分行总体完成年初小微信贷专项计划。

怎样做好续贷

8月18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提出对于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要提前开展贷款调查与评审,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依照程序办理续贷,缩短资金接续间隔,降低贷款周转成本。

事实上,早在2014年7月底,原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就明确指出,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允许符合条件的可以办理续贷,并允许维持其正常类贷款评级。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贷款人应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的规模和周期特点,合理设定流动资金贷款的业务品种和期限,以满足借款人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实现对贷款资金回笼的有效控制。”

基于此,北京银监局重点加大“续贷”等政策的落实力度,指导银行机构支持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融资周转。7月末,北京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续贷”余额211.35亿元,前7个月累计发放额达138.76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小微企业“过桥”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产品服务创新,北京银行业推出了“续贷”相关产品。例如,北京银行针对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推出续贷产品“永续贷”,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经过审核,可在最长5年内无需归还本金持续使用贷款,减轻企业还本续贷压力,优化流动资金周转。

当然,外界也对“无还本续贷”这一方式存在一些担忧。对此,前述银保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肖远企还回应道,“无还本续贷”是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一项政策,对于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经其主动申请,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提前按新发放贷款的要求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符合相关条件和标准的,经银行审核合格后可以办理续贷。肖远企解释,这项政策的重点是要求银行提早进行审贷工作,压缩贷款的时间间隔,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肖远企强调,审贷的标准还是按照正常的贷款流程,按新发放贷款审核。

科技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更多是锦上添花,现在是雪中送炭。过去有种需要自己证明自己的感觉,的确有些为难。”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小微企业主这样形容科技元素对小微企业融资所带来的变化,在他看来,科技成了破解融资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浙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市场营销中心总经理刘平告诉记者,科技在提高小微贷款可获得性、风控水平、服务效率以及降低业务成本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

在风险防控上,科技成为一个重要因子,并带来质的改变,让银行对规模庞大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可能。

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行无法在合理成本下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有效风险控制。

“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大数据等新技术有助于银行最大化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更加准确、高效地识别小微客户风险状况。此外,机器学习及标准化审批还有助于降低业务操作风险。”刘平解释道。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曾撰文称,风险溢价方面主要取决于银行的风控能力,尤其在当前我国政策鼓励小微金融的情况下,零售、小微以较高的利率成为银行的重点发展方向,但是高利率一般对应着高风险,这就是风险溢价,但是如果银行能够借助现代化的大数据等手段提高服务长尾客户的能力,能够在高风险的群体中发掘相对低风险的个体,就能享受他们的风险溢价带来的超额收益。

此次调研中,《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定位于为大众融资的互联网银行,百信银行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提供的个人经营贷款服务具有无抵押、纯线上、纯信用的便捷普惠特点。开业不到一年,该行为超过11万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提供了贷款服务,平均借款不到5万元。百信银行行长李如东介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百信银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让其初步实现了智能风控能力,从而服务小微更有底气。

建行小微企业贷款方面也有自己的“科技招”。建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为小微企业打造了专属的“云税贷”产品,运用大数据,结合客户画像、交易记录、税务等外部信息,去做主动的授信,主动筛选客户。“科技元素主要运用在两方面,一是客户准入,二是贷后管理,对企业进行实时监控,进行预警,及时化解,包括催收等工作。”该负责人表示,这种方式比传统手段更有效,“过去看这些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不一定满足传统银行的要求,现在用其他数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在融资贵方面,银行现在也能做到按日计息,让融资的价格低一些。这主要还是科技让人力成本降低,所以银行可以承担。”

仅靠银行就够了吗

6月23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统筹考虑小微企业贷款“量”与“价”,充分发挥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头雁”效应,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当然,仅仅依靠银行来解决小微企业资金上的需求还远远不够。

“关键是需要政府、监管、金融机构以及小微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小微金融服务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刘平表示。

对此,曾刚谈到,按照商业化原理,金融机构需要用利率去覆盖风险,这意味着融资成本会非常高,可能会超出小微企业能够承受的幅度。因此,必须要有财政资金接入,不追求回报,用这些资金帮助分散小微企业的风险。如此,可以在降低商业性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同时,有效地去降低实际融资成本。另外,包括商业或政策性保险等保险机制的引入,也是分散风险的方法之一。

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也呼吁,支持小微金融不仅仅是企业和银行的事情,大环境、配套机制的完善同样重要。融资担保基金鼓励各大银行参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缓解目前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不足的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是小微企业,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实体企业的金融需求如何满足,是一个正在攻克的难题。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撰文称,“拨改贷”之后,没有随之建立起企业资本金的补充机制,造成了随着生产的发展、规模的扩张,杠杆率也不断上升。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继而影响继续融资的能力。从这点出发,就需要健全企业资本(而不是资金)补充机制。

石景山区副区长周西松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该区发行了全国首个文创企业集合票据。另外,区政府还建立了2000万元文创风险补偿金,目前已经帮助双创国际、华录等企业贷款7.14亿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并搭建税银企平台,为连续3年纳税A级的企业发放金融服务卡,已经累计为3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信贷1.4亿元。

而对于银行本身而言,探索小微金融,需要着眼于“长效机制”,以保障在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的同时,实现自身风险可控。正如肖远企所建议的,银行通过建立联合授信机制,共同对企业融资需求进行诊断与讨论,给予合理的资金支持,防止企业盲目扩张,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杠杆率。

近期本网热文

北京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纪实报道——小微金融的“难”与“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