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銀行業服務小微企業紀實報導——小微金融的「難」與「進」

北京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纪实报道——小微金融的“难”与“进”

目前,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關注度史無前例升高。今年上半年,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的話題再度引發關注。

小微企業貸款問題的核心在於金融機構在成本和風險無法得到有效覆蓋的前提下難有積極性,不敢貸、不願貸的情緒存在。對於如何解決這些難點,監管部門與銀行機構正在不斷探索新的思路與方式。

近日,《金融時報》記者跟隨銀保監會宣傳部調研團對北京銀行業服務小微企業的情況進行了解,由點及面,透視小微金融的“進”與“難”。

北京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纪实报道——小微金融的“难”与“进”

政策鼓勵加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

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近一段時間以來,政策相繼落地,監管框架逐步完善,不斷提高銀行給小微企業投放信貸的能力和意願。

8月11日,銀保監會發布消息稱,將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考核辦法,加強貸款成本和貸款投放監測考核,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有效發揮監管考核“指揮棒”的激勵作用。

備受各界關注的《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強調,充分利用當前市場流動性寬裕、銀行業和保險業盈利穩定等有利條件,堅持“保本微利”原則,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扶貧和民營企業等領域的資金支持。

同時,監管也對金融機構混淆“小微”概念,在金融服務上“偷樑換柱”加以防範。《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要加強對小微金融從業人員的內控合規管理,嚴防道德風險;依法依規查處小微企業和金融機構弄虛作假、騙貸騙補等違法違規行為,確保各項政策真正惠及小微企業。

此次調研中,北京銀監局副局長蔣平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監管部門非常關注小微信貸統計中企業劃型標準問題,每年會對監管數據進行檢查,防止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服務小微企業“以假亂真”。

總體來看,扶持小微企業已取得一定成效。近期召開的“銀保監會進一步提升銀行業和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發佈會上,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肖遠企表示, 截至8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2.7萬億元,同比增長12.6%,比各項貸款增速高0.3個百分點。他強調,要繼續疏通貨幣信貸傳導機制,把“淤積”在金融體系內部的資金以最快的速度、合理的成本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

小微貸款難在哪裡

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數量佔市場主體總數的90%以上,貢獻了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小微企業往往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對於小微企業而言,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未能解決。這一困境不僅存在於當下的中國,在全世界範圍都是如此。

是什麼制約了銀行放款給小微企業?

“小微企業發展難,難在兩方面:一是由於自身實力弱和發展能力有限,經營風險較高。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或市場競爭加劇時,小微企業承受衝擊的能力確實有限;二是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其對大企業的議價能力雖然不高,但大企業‘死掉’的概率很小,而小微企業雖然定價很高,但如果有一家企業倒閉了,損失就是100%。”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坦言。

調研中,集創北方科技公司負責人從自身的角度談到,對於科創類中小微企業而言,研發投入資金大,見效時間長,也沒有抵質押物,賬期高達90天,生產週期6個月,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符合銀行的各類貸款要求。

小微企業風險溢價高是客觀存在的制約,近幾年來,銀行都在尋找切入點以建立商業可持續模式。

“科技型企業的特點就是前期的投入往往非常大,因為研發投入具有滯後性特點,研發投入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見到效果,比普通實體企業更迫切需要資金支持。”國舜科技姜強告訴記者,一旦碰到資金荒,企業生存更加困難。“就拿我們公司來講,曾經有一個月應收賬款出現了問題,發工資就非常緊張,後來幸虧得到了金融機構和用戶的支持,才解決了這場危機。”姜強說。

北京銀行業“降價”“擴量”

此次調研中,《金融時報》記者瞭解到,針對小微企業融資貴的問題,北京銀監局指導轄內法人銀行設定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的調降目標,平均目標降幅13個基點,最高目標降幅達63個基點。以一季度有關貸款新發放金額為基礎進行測算,約為小微企業節省成本1700萬元。比如,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針對普惠貸款,從5月30日起全部執行北京地區同業最優惠利率;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百信銀行採取按實際用款日計息,降低了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北京銀行下調小微企業貸款內部資金轉移價格10個至30個基點,其貸款平均利率處於同業較低水平。

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上半年,北京銀監局指導銀行機構持續優化小微企業貸款期限管理,合理設置流動資金貸款期限,研發適合小微企業用款需求的中長期貸款產品,重點加大續貸政策落實力度,支持正常經營的小微企業融資週轉“無縫銜接”。

針對姜強所在的國舜科技所遇到的問題,建行北京分行通過自主創新的產品“助知貸”,以純知識產權質押的方式為其提供800萬元授信額度,化解流動性危機。這款產品的特點是以知識產權為抵押,非固定資產抵押的屬性,解決了小微科技公司融資難的困境。

“類似這樣的無抵押信用貸款、無形資產抵押貸款等科技企業特色融資產品,各家商業銀行都有,且產品類型正不斷豐富。”蔣平介紹,其中,北京銀行業對科創型小微企業的支持尤為突出,截至今年6月末,北京銀行業支持中關村“十百千”企業貸款餘額近1000億元,支持“瞪羚企業”貸款餘額近760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北京銀行業對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12萬億元,比年初增長7.76%;對文化創意產業貸款餘額1780.63億元,比年初增長8.77%。

另外,蔣平透露,上半年,北京轄內法人銀行已總體完成小微企業信貸“三個不低於”監測指標,轄內分行總體完成年初小微信貸專項計劃。

怎樣做好續貸

8月18日,銀保監會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提出對於流動資金貸款到期後仍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要提前開展貸款調查與評審,符合標準和條件的,依照程序辦理續貸,縮短資金接續間隔,降低貸款週轉成本。

事實上,早在2014年7月底,原銀監會下發的《關於完善和創新小微企業貸款服務促進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就明確指出,對流動資金週轉貸款到期後仍有融資需求,又臨時存在資金困難的小微企業,允許符合條件的可以辦理續貸,並允許維持其正常類貸款評級。

《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也規定,“貸款人應根據借款人生產經營的規模和週期特點,合理設定流動資金貸款的業務品種和期限,以滿足借款人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實現對貸款資金回籠的有效控制。”

基於此,北京銀監局重點加大“續貸”等政策的落實力度,指導銀行機構支持正常經營的小微企業融資週轉。7月末,北京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續貸”餘額211.35億元,前7個月累計發放額達138.76億元。

《金融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針對小微企業“過橋”問題,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產品服務創新,北京銀行業推出了“續貸”相關產品。例如,北京銀行針對流動資金貸款到期後仍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推出續貸產品“永續貸”,對於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經過審核,可在最長5年內無需歸還本金持續使用貸款,減輕企業還本續貸壓力,優化流動資金週轉。

當然,外界也對“無還本續貸”這一方式存在一些擔憂。對此,前述銀保監會新聞發佈會上,肖遠企還回應道,“無還本續貸”是針對小微企業推出的一項政策,對於流動資金週轉貸款到期後仍有融資需求,又臨時存在資金困難的小微企業,經其主動申請,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提前按新發放貸款的要求開展貸款調查和評審。符合相關條件和標準的,經銀行審核合格後可以辦理續貸。肖遠企解釋,這項政策的重點是要求銀行提早進行審貸工作,壓縮貸款的時間間隔,提高資金週轉效率。肖遠企強調,審貸的標準還是按照正常的貸款流程,按新發放貸款審核。

科技發揮重要作用

“過去更多是錦上添花,現在是雪中送炭。過去有種需要自己證明自己的感覺,的確有些為難。”在採訪過程中,一位小微企業主這樣形容科技元素對小微企業融資所帶來的變化,在他看來,科技成了破解融資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浙商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市場營銷中心總經理劉平告訴記者,科技在提高小微貸款可獲得性、風控水平、服務效率以及降低業務成本方面都有明顯的作用。

在風險防控上,科技成為一個重要因子,並帶來質的改變,讓銀行對規模龐大的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成為可能。

信息不對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銀行無法在合理成本下對小微企業貸款進行有效風險控制。

“人臉識別、電子簽名、大數據等新技術有助於銀行最大化減少信息不對稱,從而更加準確、高效地識別小微客戶風險狀況。此外,機器學習及標準化審批還有助於降低業務操作風險。”劉平解釋道。

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曾撰文稱,風險溢價方面主要取決於銀行的風控能力,尤其在當前我國政策鼓勵小微金融的情況下,零售、小微以較高的利率成為銀行的重點發展方向,但是高利率一般對應著高風險,這就是風險溢價,但是如果銀行能夠藉助現代化的大數據等手段提高服務長尾客戶的能力,能夠在高風險的群體中發掘相對低風險的個體,就能享受他們的風險溢價帶來的超額收益。

此次調研中,《金融時報》記者瞭解到,作為一家定位於為大眾融資的互聯網銀行,百信銀行為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提供的個人經營貸款服務具有無抵押、純線上、純信用的便捷普惠特點。開業不到一年,該行為超過11萬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提供了貸款服務,平均借款不到5萬元。百信銀行行長李如東介紹,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在百信銀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讓其初步實現了智能風控能力,從而服務小微更有底氣。

建行小微企業貸款方面也有自己的“科技招”。建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為小微企業打造了專屬的“雲稅貸”產品,運用大數據,結合客戶畫像、交易記錄、稅務等外部信息,去做主動的授信,主動篩選客戶。“科技元素主要運用在兩方面,一是客戶准入,二是貸後管理,對企業進行實時監控,進行預警,及時化解,包括催收等工作。”該負責人表示,這種方式比傳統手段更有效,“過去看這些小企業的財務報表,不一定滿足傳統銀行的要求,現在用其他數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融資難的問題。而且在融資貴方面,銀行現在也能做到按日計息,讓融資的價格低一些。這主要還是科技讓人力成本降低,所以銀行可以承擔。”

僅靠銀行就夠了嗎

6月23日,銀保監會等五部委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提出,統籌考慮小微企業貸款“量”與“價”,充分發揮大中型商業銀行的“頭雁”效應,帶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切實降低小微企業貸款利率。

當然,僅僅依靠銀行來解決小微企業資金上的需求還遠遠不夠。

“關鍵是需要政府、監管、金融機構以及小微企業自身的共同努力、協調配合,小微金融服務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劉平表示。

對此,曾剛談到,按照商業化原理,金融機構需要用利率去覆蓋風險,這意味著融資成本會非常高,可能會超出小微企業能夠承受的幅度。因此,必須要有財政資金接入,不追求回報,用這些資金幫助分散小微企業的風險。如此,可以在降低商業性金融機構承擔風險的同時,有效地去降低實際融資成本。另外,包括商業或政策性保險等保險機制的引入,也是分散風險的方法之一。

北京銀行相關負責人也呼籲,支持小微金融不僅僅是企業和銀行的事情,大環境、配套機制的完善同樣重要。融資擔保基金鼓勵各大銀行參與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緩解目前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不足的問題。

事實上,不僅僅是小微企業,在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實體企業的金融需求如何滿足,是一個正在攻克的難題。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撰文稱,“撥改貸”之後,沒有隨之建立起企業資本金的補充機制,造成了隨著生產的發展、規模的擴張,槓桿率也不斷上升。這就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償債能力,繼而影響繼續融資的能力。從這點出發,就需要健全企業資本(而不是資金)補充機制。

石景山區副區長周西松告訴《金融時報》記者,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該區發行了全國首個文創企業集合票據。另外,區政府還建立了2000萬元文創風險補償金,目前已經幫助雙創國際、華錄等企業貸款7.14億元,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並搭建稅銀企平臺,為連續3年納稅A級的企業發放金融服務卡,已經累計為30餘家中小企業提供信貸1.4億元。

而對於銀行本身而言,探索小微金融,需要著眼於“長效機制”,以保障在支持小微和民營企業的同時,實現自身風險可控。正如肖遠企所建議的,銀行通過建立聯合授信機制,共同對企業融資需求進行診斷與討論,給予合理的資金支持,防止企業盲目擴張,幫助企業合理控制槓桿率。

近期本網熱文

北京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纪实报道——小微金融的“难”与“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