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民種地交公糧,爲什麼還要繳養老保險?

三國老薑


以前農民種地交公糧,為什麼還要交養老保險?



對於這個問題是一個焦點的問題,也是目前網絡平臺上一個熱議的話題,農民以前是交公糧,而且還出義務工大水庫修塘壩,修道路,開荒種地,也沒有什麼報酬,可以說目前一個成語“義工義農”。

但這種現象的發生是由於當時的歷史環境所決定的。那個年代也是建國初期,國家狀況是百廢待興,只有農業才能讓國家有了利索基礎,首先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才可以去建設工廠,建設國家。所以出現了以農養工的社會現象也正是由於廣大農民無私的奉獻,才有了現在勃勃生機的工業現代化才有了現在的國富民強。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以在那個年代,農民交公糧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沒有大家,哪有小家?“皮之不在,毛將焉存?”所以農民既然已經自願的做出了貢獻和付出,這是因為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所造成的,這也是歷史的原因,也就沒有必要現在再去圖回報的可能性。

自古以來,農民就沒有退休之說,就沒有養老金之說,活到老幹到老,還要生存就必須勞動,這就是農民的宿命。但是隨著國家的富裕,社會養老體系的改革,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後,農民也可以有機會交納社會養老保險,只有你就一樣的身份進行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而且交租15年,既可以像工人一樣光榮的退休並領取養老金。養老金的繳納原則是“多交多得,少交少得,不交不得”!無論任何人都沒有特殊性,都必須繳納養老金,不交納養老金就不能享受養老金,從這一點來看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



總之,隨著時代的變化,歷史的變遷,當然環境也不同了,比如說現在農民種地也不用繳納農業稅,而且國家還給予補貼,對於年老了以後可以領取100多元每月的最低生活補貼。這主要原因是現在國家富裕了,時代變遷了,也就是說社會在進步,歷史在發展,此一時彼一時。所以以前農民交了公糧,現在不用交納公糧了,但還必須繳納養老保險,才能領取養老金,主要是社會在發展,而且出現了改革的制度才有了今天的輝煌。


宗元


以前農民種地交公糧,為什麼還要繳養老保險?這個問題其實暗含了3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其一,農民以前交公糧,交提留,參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不用交養老保險了嗎?其二,農民以前交公糧,交提留,參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在老了並沒有享養老保險待遇。其三,農民要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就一定要繳納養老保險嗎?

1、農民以前交公糧,交提留,參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不用交養老保險了嗎?

近段時間,關於農民養老的問題討論激烈。有人認為,農民以前交公糧,交提留,參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在老了就應該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應該和城裡人一樣,無差別的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小編查閱了有關法律法規並沒有發現農民以前交公糧,交提留,參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可以不用交養老保險。

2、農民以前交公糧,交提留,參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在老了並沒有享養老保險待遇。

是的,農民農民以前交公糧,交提留,參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在老了並沒有享養老保險待遇。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咱們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現收現支的制度,也就是說,現在退休人員領的養老保險待遇是現在交保險的年輕人上交的錢。也就是說,領的人一旦增加,很可能收不抵支出現問題。

3、農民要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就一定要繳納養老保險嗎?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相當明瞭,許多地方已經取消了農業戶口。就意味著無論是農村人和城裡人要想老了享受養老保險待遇,那前提是按照要求繳納養老保險,交夠15年退休了就可以領取養老保險金。

4、農民養老難怎麼辦?

其實,這幾年很多農村地區已經發展的很快了。農民不再為一日三餐而發愁,轉而為如何生活都是好、健康和精神生活而努力。所以,農村老人養老其實並沒有那麼嚴峻。只不過,養兒防老的觀念受到衝擊。很多老年人不得不考慮,如果兒女不給自己養老應該怎麼辦。


聚焦三農熱點說


我是國企退休職工,每月有養老金三千多元,我很知福知足,如身體爭氣,沒進醫院,倒也足夠,可一年住個二次院就回到解放初期了。說到解放初期,國家工業底子差,到一九五八年還在爭上游,力爭產鋼鐵1080萬噸,現產鋼達七億噸。也就是那時期:農業支援工業,農村支援城市。我國本是一個以農為基礎,以農立國的大國。就憑藉這農民辛勤勞力,打下一定經濟基礎,才有工業大躍進,鋼鐵產業跨上千裡馬。隨著國家經濟結構改變,農業退居其後逐步變成農業產品進口大國。農村分田到戶後再逐步取消農業稅和交公糧,每畝又補助一定耕作費。看來較完善。可是交過公糧,納過農業稅的農民老了,而無力靠自已在畝把田上養活自已,更沒法來城市打工,這樣看來給送過公糧,納過農業稅的農民發放一定數額的養老金還是理所應當。據體發多少,發放的對象應由政府制定政策範圍。


老羅194763


我說的開頭不太好聽,大家看完再批評,但不能罵,因為只有找出合理理由,才能說服人!

先說農民交工稂的問題,自古以來,那個農民不交公糧,而且交公糧也不是完全無償的。國家還是付了錢給公社的,而且也體現在了年底分紅上了。只是那時什麼都很便宜,分紅時實際不多。

二是出義務工,這也是自古就有的,只不過以前叫徭役。大家最清楚的是大運河,萬里長城都是出徭役修好的,更多的是地方的基礎設施都是靠這樣建起來的。

農民幾千年來都是這樣過來的,誰也沒有得過什麼養老金的!

但我們建國後的農民不同以前,農民是從集體合作社過渡到了人民公社。所有的農事活動都必須服從國家的統一計劃與調度。交稅,交租變成了交公糧,徭役變成了義務工。正因為這樣,我們糸統的加入到了支援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上。形成了大規模,高效率的大農業體糸。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有力的支援了工業建設,使我國從一個農業國基本建成了一個現代的工業體糸。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包產到戶前幹過十五年以上公社社員的人,都應是可獲得最低養老金的群體。至於不滿十五年社齡的只能按現在的城市職工一樣,參加養老保險了!


乾杯安德烈


交公糧和繳養老保險是風馬不相及的兩回事,公糧是納稅也就是交公糧所得的錢(每斤)九分伍釐錢,由財政直接跟糧直接收繳,而養老保險則是每個符合養保險條件公民必須向政府養老保險機構予先交納的保險費,然後國家會補貼一定的金額給的你帳戶,待你到六十歲後才可以按月領取,所以與交不交公糧沒有關係,與一個人對國家的貢獻與不貢獻沒有關係。而是與你有沒有工作單位有關係。有工作單位的工人,本人只需交社會平均工資的百分之八,單位工廠則為你補足夠百分之二十。


哥貴3


實際上農民種地交“公糧”就是種地交農業稅,也就是農民繳納的土地使用稅。我國在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時期,農村的農業稅是以徵糧的形式收繳的,俗稱公糧。取消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後,農業稅就以現金形式徵繳了。

你這樣說是稅費不分,把交“公糧”視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繳費這能對嗎?如果農民交“公糧”(農業稅)能算作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繳費,那麼其他行業人群納稅算不算作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繳費呀?另外,我國的稅收收入不都是農民繳納的吧?請看下面幾組數據:1950年,農業稅佔當時財政收入的39%;1979年,農業稅佔當時財政收入的5.5%;2004年,農業稅佔各項稅收的比例為1%。

社會養老保險是互助性質的,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繳費就不會得到養老金,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社會保險基金是由參保人繳費和國家為鼓勵參保對參保人的補貼組成的,參加社會養老保險退休時從社保局領取的養老金,是在社會保險基金中支付的,不是國家分給每一位公民的福利!不參保不繳費的人要從社會保險基金中“分羹”,豈不是要侵害參保繳費人的利益?

我國目前實施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保險,不是社會福利!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要想按月領取養老金,應該去找社會福利部門,找社會養老保險部門是走錯了門口。



我愛我家214230147


農民。作為一個群體,具有一定的耕地卻沒有所有權的一個群體。確權也只是擁有的經營權,還常常被城裡人羨慕的人。

在以往的歷史上,農民種地繳納公糧地稅就是應盡的義務,自古被稱為皇糧國稅。上繳的公糧是按照地畝面積計算,或許舊社會不給錢,反正在前些年交公糧要的是最好的質量,並且按照很低於市場價格由糧庫收購。餘外農民要繳納農業稅給國家財政,繳納提留統籌費給村級和當地財政,還要負擔義務工修路等等。再以前還有出民工建水庫或者參加其他國家建設的。當然這些都是過去了,後來費改稅,再後來取消了任務糧農業稅,現在還有了直補和糧補。這已經是改變了歷史,不但不收錢還給錢,上輩農民真的是不會相信的。

當然,現在出現了就算是給補貼也抵不過以往種地所得的純收入,或許跟現在的生活消費水平拉開了一定的差距,更不會想到糧食用不了了,糧價放開後能回落到過去。在依靠種地不足以跟上消費的時候,農民就感覺到無奈。

過去農民到了老年,沒有什麼部門給錢,如今還有養老金了。的確也是歷史變革,無奈考慮過去的付出與交錢醫療,交錢養老,讓很多農民整不明白。農民有農民的苦,工人卻認為應該。或許國家也有國家的難處吧。

作為農民,也只能這樣說。


趕著牛車逛街


解放前,租土地種,交不交租?如果土地是私有財產,交公糧,可視作抵押養老保險,關鍵是,幾十年前的土地是公有制,就像過去租地主的土地種,需要交租一樣,所以,幾十年前的交公糧是理所應當的,和養老保險沒有一點關係,個人理解。


用戶100383691117


作為我們的農,不是單一公糧,購糧呢,每百斤9元再遠用肩擔,水利,公路,電站等等任務工,作為老一輩農民種田基本送給國家,自己吃上糧食,吃野菜地瓜幹,因為我們是農民再苦又有誰能想到你,我們還是不說為好吧,


A安嘉金江達知能安全門智能鎖


正常啊。以前的工人一樣的要繳稅,養老金都是自己單位發的,就像農村分紅一樣。只是太不透明瞭,後來由省裡統一,到現在由全國統籌。這些養老金都是強制由企業與個人繳費來的,並不全部是國家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