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在山東濟寧你不知道的事

詩仙-李白,在山東濟寧你不知道的事

濟寧的太白樓與李白是我國李白文化最突出、最集中的典型代表。李白是我國大唐盛世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以詩、酒、劍、俠的個性特點,使之千年以來,成了我國婦孺皆知、雅俗共賞的歷史文化名人。他與濟寧(任城)的緣分,可以說在全國無與倫比。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李白曾家居濟寧,李白酒樓(太白樓)即為其故居

詩仙-李白,在山東濟寧你不知道的事

太白樓

1、《舊唐書》載李白家在濟寧。我國24史之一的《舊唐書》“李白傳”,明文記載:“李白,字太白,父為任城尉,因家焉”,此為對李白其人的定論;證明李白是有籍貫、有家庭住址、有出身門第的歷史上確有的文化名人。全國莫比。

2、李白有關自敘詩和 《全唐文》等記載濟寧李白酒樓(太白樓)為李白 “東魯之家”。李白有 《寄東魯二稚子》詩,詩中有幾句雲: “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南風吹歸心,飛墜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可知此詩中三次提到的酒樓,就是李白東魯家中的房屋。換句話說,東魯的李白酒樓,就是李白的家。當時這座李白酒樓在東魯的哪個縣,哪個縣就是李白東魯家的所在地。查: 《全唐文》卷802,有沈光 《李白酒樓記》。按該記的序說: “唐鹹通已歲正月壬午,吳興沈光過任城題”。可知此記作於唐懿宗鹹通二年 (861)年,記中所記的酒樓,是在任城的李白酒樓。記末又有如下一段文字: “至於齊、魯,結構凌雲者 (高樓大廈)無限,獨斯樓也,廣不逾數席,瓦缺椽蠹,雖樵兒牧童豎 (打柴放羊的小孩)過亦指之曰:李白當醉於此矣”。既然任城的這座酒樓,是齊魯間唯一的一座李白酒樓,無疑,它就是李白詩中所說的他東魯家中的那座酒樓了。又按晚唐詩人孟啟 《本事詩》記載: “李白自幼好酒,於兗習業,又於任城縣購酒樓,日與同志荒宴其上,客至少,有醒時,邑 (任城)人皆以李白為重,望其裡 (樓)而加敬焉”。此則證明,此酒樓為李白在濟寧落戶時親自購置的家中住房,因他好酒,故自取名曰 “酒樓”。濟寧的太白樓是李白的故居,全國莫比。

3、多種版本 《李白年譜》證明李白寄家濟寧23年。據薛仲邕 (宋)、王琦 (清)、郭沫若等諸家 《李白年譜》和李白《秋日於太原南柵餞赴上都序》證實,李白於開元24年 (公元736年)移家任城起,至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將兒女召喚到楚地止, (見李白詩 《門有車馬客行》和 《郭沫若全集》卷四243頁)計寄家濟寧23年。他的兒子伯禽 (玻黎)在濟寧出生,夫人在濟寧病逝、女兒在濟寧成人,他對濟寧懷有深刻的感情,他在外漫遊期間,一想到濟寧及濟寧家中的酒樓,樓東親栽的桃樹和在桃樹下玩耍嬉戲的一雙兒女,不自覺得就“淚下如流泉”、 “肝腸日憂煎”、 “空悲斷月猿”等。人們之所以把濟寧稱之為李白的第二故鄉,實在當之無愧矣。否則,誰還能拿出對他地有如此熾烈感情的詩句。濟寧之所以稱之為李白的第二故鄉,與他的家族成員也有一定的淵源。按 《舊唐書》 “李白傳”和李白 《餞任城六父》、 《別中都明府兄》說,他來濟寧前後他的父親為任城縣尉,他的六叔父為任城縣令,他的兄長為中都 (今汶上)縣令。另外,他還有一個從祖 (祖父的堂兄弟)在濟南當太守,一個堂弟李凝在單縣當主簿 (相當於縣府辦公室主任)。

4、李白足跡踏遍濟寧,寫下詩文53首之多。當時李白以濟寧為中心,多次到周圍的魯郡璇丘、曲阜、鄒縣、泗水、汶上、嘉祥、金鄉等縣漫遊,廣交朋友,觀覽各縣的山水風光,體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寫下了謳歌濟寧及抒發他個人情懷的詩文53首之多,在全國地級市中可稱第一。其中 《任城廳壁證》一文成了研究濟寧歷史沿革和大唐盛世狀況,不可多得的史料。

二、李白一生在我國文學史上有三件為人傳頌的佳話,都發生在濟寧

1、“竹溪六逸”之隱。李白寄家濟寧之後,曾與當時的孔巢父、韓淮、裴政、張叔明、陶沔等五人去徂徠山竹溪隱居,他們“斧水臥泉,對月詠懷,”頗為世人關注。時人稱為“竹溪六逸”,與晉代阮籍、阮咸等的“竹林七賢”競相比美。

2、奉詔入京為供奉翰林。天寶元年,李白由任城奉詔入京當供奉翰林,這既是他一生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當時震驚朝野的一件大事,實現了他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報效國家的夙願。他初到宮中,備受玄宗皇帝的恩寵。但由於當時玄宗皇帝已沉迷酒色,朝廷的大權,落入李林甫、楊國忠等一班奸相佞臣手中,他們召降納叛,結黨營私,弄得朝廷政治日趨腐敗。而作為皇帝近臣的李白,又骨鎛忠直,實難與他們為伍,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被朝廷以“賜金放還”的美名,排擠出宮廷。“一朝去金馬,飄落成飛蓬。賓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頓覺理想幻滅,前途渺茫。他出宮後,連家也未回,在他的從祖李彥允的陪同下,去了濟南,在老子廟請天師高如貴,為他舉行了入道儀式,至此他成了名符其實的道教徒。返家濟寧後,任城主簿盧潛,為他設宴,以示安慰。他“臨觴不能飲”、“鐘鼓不為樂”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這次的入京出朝,使他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發現了所謂的大唐盛世,竟有如此多的妖魔鬼怪。自此以後,一大批富有政治氣息和社會內容的詩歌相繼問世了。如世人熟知的 《行路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傳世佳作,都是在濟寧的作品。如果說李白成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是一個過程的話,無疑濟寧就是一個首要的里程碑。

3、李、杜交遊。李白與杜甫在濟寧的交遊,使他二人的友誼達到了頂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他們一起去魯城北郭尋訪隱士範十(範侍御)。範十用山梨、酸棗與之下酒,他們“近作十日歡,悠悠滄海情”。他們在任城,與許主簿共同在南池(王母閣)泛舟,並鋪著蒲草在南池露宿。天寶五年秋後,他們在兗州東關的堯祠和石門上,兩次宴飲話別。此後,李白南遊江東,杜甫西遊長安,二人再無相見之日。李杜交遊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討論文學創作的方法。這不但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如何結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克服“文人相輕”的陋習,也樹立了榜樣。

三、濟寧太白樓的沿革歷史

濟寧太白樓始建於唐朝開元24年(公元736年),至今已有1323年曆史。

1、原始的李白酒樓。按李白在金陵所寫《送楊燕之東魯》詩“二子魯門東”說,他當時的家即酒樓,應該在唐城的東門外,約今日的小閘口附近。按沈光《李白酒樓記》說:“廣不逾數席、瓦缺椽蠹”。可知樓為磚木構、體量不大。這座酒樓,從李白安家(736)起,到元朝至元25年(公元1288年)止,在小閘口存在了552年。

2、移建到南城上的李白酒樓。元朝至元20年,京杭大運河由淮安改道東移時,途徑濟寧城區的河線,正經小閘口附近,因運河工程的需要,由當時兼任濟寧監州的丞相冀德芳主持,將原始的酒樓移到南城牆上。這有至元25年,陳儼《重修太白酒樓記》石刻為證。就是這次移位重建,改變了原來的太白樓風格面貌。元朝重建的李白酒樓,歷經103年後,到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將土城改易磚城時,對太白樓又進行了原地重建。明朝的太白樓又歷經561年,到1952年,又再次重建,至今在南城上的太白樓共歷經721年。

四、太白樓的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

1、太白樓是我國唯一有明確史料可考的李白故居。是我國正史《舊唐書》記載李白寄家濟寧的歷史見證。不管它的位置和麵貌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它象徵李白故居的本質意義,永遠是不會改變的。

2、目前,全國僅存真假難辨的李白傳世文物共有八件。(1) “乾隆御覽”的李白手書 《上陽臺》 (現存故宮); (2)唐、宋、元、明、清書法家呂溫、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瞓、祝允明、文徽明、陳繼儒、朱彝尊等人跋語的李白手書 《清明調三首》 (存濟寧); (3)明代書法大家跋語的李白手書 《送賀八歸越》墨跡刻石 (存曲阜孔廟); (4)李白手書 “壯觀”二字刻石共五塊,其中在濟寧和大同的兩塊為原刻,在黃鶴樓、金鄉、徐州者,皆由濟寧摹出。可知其中的四件,均在濟寧,佔全國的80%。

3、太白樓現存歷代原始牌版刻石50餘塊,在全國遙遙領先。

4、據不完全統計,太白樓尚存唐、金、元、明、清歷代名人題詠264篇,作者210餘人。此則證明濟寧太白樓早已成了國人瞻仰憑弔李白,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

站在全國的角度看,濟寧的太白樓與李白,是歷史賜給濟寧的一項得天獨厚、內涵豐富的文化現象。只要我們努力工作,加大宣傳力度,把濟寧打造成全國紀念、研究、宣傳李白的中心,是沒有問題的。

詩仙-李白,在山東濟寧你不知道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