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和他们对拼刺刀,难道是没有子弹吗?还有什么目的?

篮球先动的手


我来说一说我的想法。题主的大概是看到电视剧里冲锋的情境产生的疑虑,那么多人冲上来的时候,为什么不提前举起枪打或者用机枪扫射,非得等到冲到面前来和他们一起拼刺刀呢?

一、首先是电视剧误导了你,当中国军队冲锋的时候并不会像电视剧里那样人挨人的向前冲锋的,实际情况是,冲锋时每三个人一组呈三角形展开,每三组又以一个更大的三角形布置,依托战场地形,比如弹坑、土坎、石头等,个人与个人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掩护冲锋的。日军不可能傻到不端枪射击,只是还没打死几个人,就已经冲到面前来了,不得不拼刺刀。

二、战场对士兵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打到最后,看到那么多人突然向你冲来,吓都吓死了,哪里还想得了那么多,即使能端枪射击,准头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是对老兵的采访,他描写过一次战争场景,他们一个连守一个山头,最后打到只有六个人了,弹尽粮绝,以为是必死无疑的了,但求生的本能,让他们六个人端起枪冲锋,冲啊——居然就那么稀里糊涂的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活下来了,在冲的过程中,他很奇怪,看到有人怎么张大嘴巴仰面朝天的倒下去就死了。他说:后来才知道那是被吓死的。

三、在抗日战争中,有的冲锋时我军的子弹大光了,那就是拼命,没打算活了的,就如第二点描述的那样,这样的阵势给日军会造成巨大的压力。第二种情况就是战争已经胜利,冲锋只是收拾残敌,这种情况下,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抵抗也不会有太大的杀伤力!

我曾经看过一个美国老兵对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的评价,他说:日本兵也都不怕死,但都是些新兵蛋子,看着冲锋的人很多,但一阵炮火过后,就没剩下几个人了,但是,中国军队不但不怕死,而且都是从战火中滚出来的,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几十万人一齐冲锋,漫山遍野的都是人,跟蚂蚁似的,美国人就用炮弹可劲的往山上招呼,本以为差不多了吧?但是,炮火一停,冲啊——,还是漫山遍野的都是人,太吓人了!(这不是原话,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所以,不要以为当年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仅仅就是凭着一腔热血打赢每一场战争的。没两把刷子,能有今天的天下吗?


鹞儿崖的鸿鹰


题主问抗日战争中,为何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和他们拼刺刀,巴山夜雨涮锅为您做如下回答:(1)响应拼刺刀的,一定是认为这样对自己比较有利,或者没有太不利(2)这种刺刀礼仪也并不是总被遵循。


先说说大规模拼刺刀发生的几种情况。

情况之一,是进攻的一方已经冲到了阵前,双方距离极为接近。这时候,由于中日双方都缺少强大的近距离火力,枪弹又容易在混战中误伤友军,这时候上刺刀与敌人肉搏成为了相对最有利的一种战法。当然,这种刺刀会战的发起有不同的情况。有时候是进攻方直接端着刺刀冲进防守方针线,有时候是防守方面临敌人冲入阵地,以刺刀发起逆袭。不管哪一种,对方基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应战。

情况之二,是双方胶着战斗中,其中一方因为弹药不继,或者处于绝对劣势,被迫以刺刀发起困兽之斗。毕竟刺刀不消耗弹药,而且也能最大限度拉低双方兵器上的差距。不过,这种情况下,中国军人主动发起的刺刀搏斗,比较容易得到日寇的响应。因为日寇有所谓武士道精神,对刺刀很狂热,且自恃刺刀技术好,认为用刺刀击败中国军队更显得皇军威武。相对而言,中国军队没有那么教条,在能用火力解决的情况下不会去和鬼子拼刺刀。电影《台儿庄会战》中最后十几个鬼子退到膏药旗下,企图发起刺刀玩命,直接被一梭子扫翻了。

情况之三,是双方在遭遇战中忽然相逢,形成混战。这时候火力难以发挥,就只能靠刺刀见真章了。

除了上面三种情况外,有时候在双方火力都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一方发起刺刀挑战,另一方迎接挑战,都试图以刺刀战胜敌人的默契。这种情况往往是双方都士气高昂,要用刺刀见红的精神压倒敌人。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打日本据点时,出现过我军一个排与敌军一个不满编的小队进行刺刀决斗,最后双方几乎同归于尽的惨烈战斗。


巴山夜雨涮锅


其实最主要的是:中日双方都缺少自动火力,白刃战是近距离作战的唯一方法

日俄战争、一战都已经告诉我们,在堑壕战和阵地战中,短兵相接最好用的是手枪和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真正意义上的刺刀见红在狭窄的堑壕中式很难发挥作用的。

但在中日战场,这两个国家的战斗装备中,用于近距离作战的只有刺刀。

从装备的角度上看,中国军队的武器五花八门,但主要是国民政府生产的中正式步枪,毛瑟式步枪,莫辛纳甘步枪,就更别说在老的老套筒和汉阳造了。这些步枪的特点就是标准的一战步枪,长而且都配有刺刀座,采用非自动供弹方式,而且弹容量较低。

中国军队的自动火力仅为毛瑟式冲锋手枪,少部分进口的MP18和自行仿制的花机关枪,至于汤姆森这种枪,那就太奢侈了。轻机枪有ZB-26,启拉利KE-7,少部分的麦德森机枪和数量较少的绍沙轻机枪。这些机枪的特点都是很少能伴随火力冲锋,因此除了张大彪、魏和尚、张迷龙这种猛男,很少有冲锋陷阵的。

不过跟日本人比起来,咱们还是有不少自动火力的,至少我们非常重视自动火力。

日军的自动火力就更不用说了,抗战早期的大正十一歪把子轻机枪,日本人都不爱用。后来被逼的没招换装了96式轻机枪和99式轻机枪。至于冲锋枪更是只有百式冲锋枪,还主要在太平洋战场中,中国战场日军的武器基本就是三八式+大正11式+92式重机枪。

而且日军非常重视白刃战(日方称为:铳剑数),在训练中白刃战是重中之重(乃木希典灵魂附体)。而且日军的伙食非常好,老百姓饿死也要让军队吃饱穿暖(日本士兵的强壮是建立在老百姓饿的半死不活的基础上的,税收非常重)。再加上三八式步枪在拼刺中的优势,日军只要对中国军队发动冲锋,中国军队只能被迫进入白刃战,然后被凶猛如恶犬一般的日军刺死,交换比一般在1:4以上。

所以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利用战术尽量避免白刃战,发展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才是中国军队的精髓所在。如果条件允许,没有一个指挥官会让士兵抛弃现代战争的武器去与比自己强壮的士兵拼刺刀的。


军事观察员东旭


有网友问:抗战为什么有那么多拼刺刀的战斗,难道迎战的一方都没有子弹了吗?抗战每次战斗都靠拼刺刀决胜负,其实那只是影视剧带给观众的印象。在整个抗战,刺刀伤连1%都不到。

就是白刃战最频繁的华北游击战,刺刀伤也低于4%,发生在1938年的张鼓峰战役,日苏战争,苏军的刺刀伤为1%,日军刺刀伤更是低于千分之4。其实在抗战的刺刀战远没有影视剧表现的那么夸张。

而且刺刀冲锋的最终目的,也并不是拼刺刀,而是,鼓励士兵进行勇敢的30米-50米距离冲锋,日军也没有什么拼刺刀卸子弹的说法,这在日本任何一本步兵操典上都没有。

日军要求的刺刀冲锋是,机枪从两翼侧射掩护,掷弹筒和迫击炮在正后方炮击支援。步兵一律上刺刀快速奔跑冲上对方阵地,在最后时刻要扔出一排手榴弹和开一排枪,然后才冲进战壕里。

由于,双方主要都是单发栓动步枪,一旦对方冲进30米距离,手榴弹已经扔出来,那么,迎上去拼刺刀是唯一可以阻止住对方的战术,栓动步枪再开枪已经来不及了。

日军打仗从来都不讲究什么武士道精神,这都是地摊文学瞎编的,日军是,能放毒气就放毒气,能下细菌就下细菌,能以多打少,绝不以少打多,可以隐蔽起来阴对手,绝不出来打正面。可以趁对方睡觉,搞夜袭,绝不早晨吃完饭才出来打仗。

在近战,日军也一样开枪,不仅是步枪,机枪掷弹筒迫击炮,在日军冲锋近战的时候都是对目标的后方和侧面全速射击的。日军为了怕伤人,讲究武士道,退子弹?这种谣传也有人相信?讲究武士道,讲究公正原则,还能滥杀无辜妇孺?


深度军事


其实到了拼刺刀白刃战这一步时,多数情况下是我军弹尽粮绝,而日军由于战略物资充足,后勤补给能力强,他们的枪中还是有富裕的子弹的,但日军听到我军的冲锋号响起,知道马上就要进行白刃战了,这时候日军不会往枪里装子弹,而是退掉膛中剩余的子弹,开始了“爷们儿”式的厮杀。

很多人在看那些抗日神剧中也会经常看到白刃战的画面,而在日本陆军操典中,确实有白刃战之前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不要以为日军真的“很有风度”与我军官兵展开激烈拼杀,更不要以为他们崇拜武士道精神,恰恰相反,这是他们更加卑劣行径的体现。

虽然身材短小,但战斗力不容小觑,白刃战是对自身军队素质过硬的自信

在抗战时期,日军投入中国作战的部队大部分都是精锐的常胜师团,其单兵的素质非常高,很多士兵都是从小就接受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就是拼刺训练。

国军中有很多军政要员在日本军校接受过教育,比如蒋介石、阎锡山等,但日军重视的拼刺训练并未对国军部队产生什么影响,而黄埔军校在成立之初,只将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忠诚意识,在培养军官战术素养方面似乎还不如北洋系的保定军官学校,并且苏联的苏式拼刺术对黄埔军校的教育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

直到中德军事合作以后,国军部队受到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更加重视步兵的射击速度以及火力持续性的训练,只有在巷战或者战壕突击战等个别情况下才会进行白刃战。

但这时候的白刃战只是匕首或者工兵铲等装备,而当时国军的装备、弹药供应、射击技术远落后于德军,照搬德军操典而忽视白刃战的训练,在后来的抗战前期吃了大亏。因此,抗战初期日军在面对国军白刃战时是有心理上的优势的。

而对于红军来说,白刃战虽然常用,但却是出于无奈,主要是因为工农红军早期的装备极其落后,只能依靠冷兵器来解决问题。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甚至出现了梭镖营,当时有一个独立营约500多人,步枪却只有60支,梭镖红缨枪倒是有400多支。

即便红军的枪械装备比例提升以后,由于刺刀严重供给不足,当时的很多战士仍然携带笨重的大刀或者长矛进行白刃战。

由此可见,当时的抗战军队由于在训练方面不重视或者装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与日军进行白刃战,心理上就有些怵,而日军很早就重视刺刀训练,完全是有预谋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近距离格斗,混乱之下容易误伤

如果真没有子弹,那肯定无疑会进行白刃战了,然而打仗的那么多士兵,怎么会那么巧都没有子弹。事实上,不到万不得已日军也不会进行白刃战的,毕竟赢得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当抗战士兵冒着弹雨冲到日军眼前,日军就必须进行近距离格斗了,而出于大量统计数据之后才作出的决定。当时日军使用的是三八大盖,只能存五发子弹,装填子弹根本来不及,只能匆忙应战。

而日军对于拼刺刀有标准的套路,在拼刺刀时的准备姿势是一只手托住枪托,另一只手握住前护木,在胸前斜向上保护要害,随时能够刺杀或者格挡,但日军使用的步枪有个缺点,手指为了全力握枪就必须扣在扳机处,只要双方枪支磕碰一下就容易走火,并且子弹近距离穿透力极强,很容易击穿敌人的同时又击中友军。

因此,在抗战过程中,只要一方拼刺刀,另一方在来不及换填子弹的情况下也会进行白刃战,当然枪里有子弹还是会开枪的,直到子弹打光了才冲上去近距离格斗,真到了近距离厮杀格斗了,反而不会开枪了,主要担心近距离开枪会误伤友军,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绅士风度”、武士道精神。


小小嬴政


春秋时候的“礼仪之战”,不仅不能偷袭,对方逃跑到了50步,还不能再去追击。二战是灭国之战,阴谋诈术很多。在中国战场上,拼刺刀的情况也有很多,多数情况下,是中国一方没有子弹了,被迫冲锋与日军进行的白刃贴身战。

日本是二战中各个主要工业国力实力最弱的一个,他的同盟国德国,不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在煤、铁等主要经济指标上都远远超过日本,更不用说日本的武器质量低劣,92式重机枪经常卡壳。即使日本如此不济,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难以想象,中国军队面对在日本军队这样的二流军队时,常常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抗战,战争在中国的土地基本上就没有停下来过,一直在打仗。清王朝赔出去十几亿两银子,搜刮甚烈,穷中华国力建起来的一点工业基础,在清朝灭亡后的30年间,也被摧残光了。直到武汉抗战时,士兵手中拿着的武器还是清朝时期仿造克虏伯兵工厂“汉阳造”。至于飞机、坦克、舰船等需要国家工业实力和财力才能置办的武器装备,中国军队则是想都不敢想。即使是普通的枪支弹药也做不到应有尽有,打仗都得算着打,阵地打5发,冲锋3发,打完了子弹,就只有拼刺刀一条路了——不然怎么打?

这是当时中国国力贫弱的现实——一颗子弹,在工业落后的中国要价值5枚鸡蛋。训练一个机枪手,训练弹都要5000发。中国士兵打仗,是在用命来换钢铁。

因此,在抗战时,正面战场上,中国和日本军方都是按照8:1的比例来测算中日军队的战斗力的。因此经常一个联队3000人的日本军队,都敢正面与中国军队一个军16000人正面硬刚。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逼迫日本人与中国军队拼刺刀,实际上还是相当有利的,起码不会有士兵还没有见到日本人,就被炸弹给炸死。

(石牌保卫战)

二战最大的白刃战,就发生在中国的三峡石牌。那个午后,整整三个小时,阵地上没有一声枪响,不是在睡午觉,而是双方几万把刺刀在明亮的阳光下闪耀着白光。最终,中国士兵白刃战牺牲了15000人,守住了石牌要塞,堵住了日本陆军西进的通道。

日本陆军在战争相持阶段决胜法宝就是端起刺刀来拼杀,被武士道精神和精良的训练武装的日本士兵,热衷于拼刺刀。他们认为比起热武器的远距离射杀,拼刺刀体现出来的是震慑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日本士兵也不傻,如果能用火炮解决的战斗,他们也不会无端去拼刺刀,更多时候日本士兵是被中国士兵不要命的打法给逼迫成白刃战的。日本士兵装备的三八式步枪,子弹孔径小,穿透力强,在近战时容易射伤同伴。而且,这种步枪装填速度很慢,弹容量只有5发,一旦打完了,重新装弹,步兵一个冲锋就来到了跟前。这个时候,日本士兵就只能被逼着拼刺刀了。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士兵在狂热的武士道精神下,发起的玉碎冲锋,端着刺刀主动拼刺是另外一种情况。

可是即使是拼刺刀,中国农家的孩子普遍营养不良,很多十六七岁的士兵,还没有枪身高,因此一对一的拼刺刀也往往拼不过日本士兵。

所以,8:1的战损比例,经常出现在各个战场上的战报里。我们经常提到的“天炉战法”中,薛岳以14万国军士兵,对阵5万因轻装前进没有了坦克和重炮支援的日本,最终也没有完成全歼的战役目标,只是在自己付出了重大的伤亡后,重创日军。

到了抗战后期,国军士兵开始装备了美援武器,拼刺刀的情形就少见了。

(被击毙的日本士兵)


日本人的战术发展路径受制于资源小国的现实情况,所以他们讲究精确射击,讲究用最少的钢铁来完成战斗。日本人认为冲锋枪都是浪费资源的武器,一直不愿意装备部队。至于他们的坦克,据说重机枪都可以击穿的薄皮坦克,是用铆钉联结的,也就是欺负中国人手中没有重武器。节约的意识进入了日本人的骨髓,以至于日本士兵在1935年的诺门罕战役中,被德军的军事观察员评价为还处在一战中的愚蠢的战术里。

与日本士兵对垒的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士兵,在远距离互相射击,耗光了日本士兵的弹药储备后,日本士兵也会发动决死冲锋,希望拼刺刀。然而工业体系健全的欧美国家,回应的是铺天盖地的钢铁和火药。


工业实力的薄弱,让中国在二战时候承受了大量的伤亡。人民战争虽然让侵略者最终惨败,但是人民也付出了3500万人的伤亡的代价。

如今的中国,工业体系健全,战争潜力比起二战时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中国如今在国际政治中长袖善舞最大的底气所在。


而知而行


拼刺刀这种战术主要是在一战以前被运用的比较广泛,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使用的是前装弹的滑膛枪,装弹过程十分繁琐,速度也很慢。

早期落后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导致了刺刀战的兴起。

在早期的热武器交战时,两军先是排队互相“枪毙”,等两军接近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就必须要上刺刀冲锋,使用白刃战来冲垮敌军。

这种战斗方式,到了一战时期还比较流行,因为那个时候的世界各国军队,由于军工技术不发达等原因,大多数还是使用手动步枪甚至单发步枪。

这种步枪换弹速度慢,在换弹的期间,如果敌军突然接近的话,往往会让己方军队在近战时处于劣势,当敌方军队发起刺刀战的时候,我方军队必须要同时以刺刀战对敌,不然就会被密集的敌人用刺刀冲垮防线,造成己方军队溃败。所以这个时候的陆军还比较重视白刃刺刀战的。

比如一战前发生的日俄战争,俄国军队就是在日本的“豕突”战术下,被日本军队用刺刀战冲垮了军队而败北。所以一战、二战期间的日本陆军,由于广泛装备了手动换弹的三八式步枪,因此对于刺刀战非常的重视。并将拼刺刀作为战斗训练的重要科目来进行训练。

日本都是这样,中国军队就更不用说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先进程度还不如日军呢。由于中国军队也是大量装备了手动拉栓的中正式步枪,因此在近战的时候,也必须要上刺刀打白刃战,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避免手动换弹的时候被敌军冲垮队伍。

二战时期,世界各国已经在全面淘汰刺刀战。

当然了,到了二战时期,由于阵地战战术不断的更新,以及坦克、大炮、机枪等先进武器被大量投入使用,步兵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作为战场的主力被投入使用,所以像一战中那样发起大规模步兵集团冲锋的情况不是很多。

而且在冲锋时一般多以班为单位或者采用三三制进行散兵线冲锋,所以像一战时那样的大规模刺刀战基本上就不多了。

而且到了抗战后期,中国军队开始逐渐换装美式连发武器,这个时候就刺刀战的出现概率就更少。理由也很简单,敌军在冲锋的时候,我军可以凭借自动武器的密集火力直接将敌人消灭在进攻的路上,自然也就不需要打什么刺刀战了。

说到底,一个战术的使用,主要还是为战场服务的,在战场上进行白刃格斗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自然就会使用白刃战,如果白刃战对自己不利,那还使用什么白刃战?大家又都不是傻子。

当然了,抗日战争有关的电视剧或者电影里倒是会常常放一些白刃战的镜头,这个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抗日战争的艰苦性残酷性,突出剧情的紧张程度。在真实的抗战中,出现白刃战的情况并不是很多。


落下m


爆发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军民与日本法西斯之间的一场全面战争,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民抛洒生命和热血,为抵御日本人的侵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战争中,中、日双方的军队为什么会互相拼刺刀呢?这主要是和当时中日两国的军事装备以及战场情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1、落后的军事装备,导致一战时的对拼刺刀即“白刃战”,在中国战场上仍有市场。

二战期间的中国战场与西方战场有很大的不同。

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飞机、坦克、大炮、机枪和冲锋枪已经被广泛的投入到了战场进行使用,这意味着步兵已经不再是夺取敌军阵地的主要力量。

但是在亚洲战场上,坦克、飞机、自动武器的使用则远没有欧洲战场那么广泛。

当时的中日两国在战场上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都是以步兵为主,而且装备的几乎都是老式的手拉栓动式步枪。比如日本军队使用的就是三八式步枪(三八大盖),而国军使用的则是八八式步枪(汉阳造)。


这两种步枪,都是手拉栓动式步枪,开枪换弹速度并不快,这就意味着中日两国在两军交锋时火力密度并不是很高。

因此在两军中的某一方进行冲锋准备进行白刃战的时候,另一方往往无法及时换弹,而导致战场火力出现空挡。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及时组织军队进行白刃战对攻,往往就很容易被敌军以优势兵力突然冲破战场上的某一个点,动摇阵线继而导致全线溃败,这就是为什么在中日两军对战的时候,一旦出现某一方发动白刃战时,另一方必须立即组织部队以白刃迎敌的主要原因。


2、匮乏的物资补给,使得中日军队都无法像欧洲战场那样挥霍弹药,只能靠白刃战进行弥补。

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由于中国国土大面积沦丧以及日军队在中国后方持续的轰炸,使得中国军队的物资补给十分的艰难。

在战争后期,甚至有的部队连正常的枪支弹药供给都跟不上,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八路军内部,也同样出现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很多部队的枪支膛线都磨光了,还在继续使用,此外还有更多的军队连枪都没有,只能拿着大刀长矛上阵。

由于补给困难的原因,导致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根本就无法得到足够的弹药补充,很多士兵往往就只有枪膛里装填的几发子弹,打完了就必须要冲锋,不然就会被日军压制住,从而导致全军覆灭。

因此在很多时候,一旦中日军队交战,中国军队往往在子弹打完之前,就要发动全面冲锋,使用人海战术来突破敌军阵线,利用白刃格斗这种惨烈的战斗方式“以命还命”来为己方争取渺茫的胜利机会。


二战中的中国战场上,经常出现中日两军的拼刺刀白刃战,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军队善于打白刃战,事实上中国军队在白刃战的时候,经常会因为士兵素质不如日军而吃大亏。但是没办法,因为当时窘困的中国军民只有这一种相对有效的战术来迎击日军的疯狂进攻。

在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里,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真的不只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也正是因为当时的全体中国军民的慷慨赴死,才保存住了中华民族的最后一口元气,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有书君写到这里,真的很激动,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引用一段网络上的歌词来给此次回答做一个结尾“我~~慷慨赴死~~义气冲天~~~~此去泉台~~~~。”中华民族精神永生不死。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首先在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所用的枪械都是栓动步枪,开一枪需要拉一下枪栓才可以再次激发开火,射速是比较慢的,而在争夺阵地的时候,你也不能在远处放枪就完事了,你得凑近才能去争夺阵地,在距离接近的时候,栓动步枪射速太慢,根本来不及开火,那么就被迫只能够上刺刀开展白刃战进行肉搏。因为敌军都端着刺刀冲近身了,你还拉枪栓上膛已经来不及了。


而现代自动步枪普遍列装军队以后,白刃战就已经基本看不到了,能开枪打死对方,为什么去拼刺刀?甚至很多国家的军队已经不进行刺刀拼刺的训练了,因为确实没有太大用处了。实际上在二战中在太平洋战场,因为美军大量装备连发的卡宾枪,对于日军想要冲锋进行白刃战,根本冲不到跟前就被打死了。美军后来还研究出了三人射击法,一个人射击,一个人装弹,还有一个人持枪警戒,这样三人可以不间断射击,这直接导致日军根本凑不上去,无法开展他们引以为豪的刺刀技术。


其实《亮剑》里李云龙就说过:“我要是有钱,就不练刺杀了。每人抱一挺机关枪,见人就突突,多痛快啊。”二战时不是大家不想直接突突敌人,白刃战只是因为迫不得已


人渣啸西风


这个不是绝对的,视情况而定!

拼刺刀这个问题从日本方面角度来说,日本人武士道精神深入骨髓,崇尚个人勇武,此外1904年打俄国仰攻203高地时,硬是靠着尸体填满山沟,以及嗷嗷叫不怕死的精神付出几万人的代价,拿下这个据说只有四挺机枪的高地。

因此,这种敢战敢死的精神在后来当时盛行军国主义的日本被推崇到极致,认为在战争中能够鼓舞士气,此外还能让对手恐惧,这是精神层面,此外日本相当重视单兵作战能力。

几乎每个老兵都是射手,也是白刃战的高手,这也是为什么抗战前期日本兵如此难打的原因之一,此外自身还有原因就是日本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冲锋枪什么的不是不能造而是没那么多资源,因此日本喜欢白刃战不是没有原因。

而当时日本主要对手是中国,也是白刃战主要发生的战场,为啥,因为当时中国穷啊,大炮不能造,飞机打一架少一架,工业生产能力简直惨不忍睹,特别是国民党非嫡系部队以及八路军那是更穷!

所以经常是要么没子弹了撤退,要么没办法拼刺刀,而日本兵就喜欢这个,缺子弹的情况不多,更多的是在最后关头喜欢一波万岁冲锋解决对手!




但是白刃战在太平洋战场失灵了,因为美军可没功夫也没这个心情拼刺刀,大炮,飞机,机枪,冲锋枪,手枪,各种招呼,通常日本鬼子还没近身就被干没了。

所以拼刺刀这样的场景多发生在中国战场上,当年苏联出兵东北,日本兵更没有机会使用刺刀,近身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大规模拼刺刀这样的战术的出现还是因为综合国力的因素在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