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与淞沪会战具体是怎样的?

官破晓

淞沪抗战就是128事变,即1932年1月28日,日本为掩护918事变侵占满洲,转移国际注意力,在上海打的一仗。

淞沪会战就是后来1937年的8.13淞沪战役,是日军全面侵华后于上海与中国军队打的一仗。

说起128事变,很多东西讲起来是绕不开918的。

918事变是天皇策划的侵占满洲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但是侵占东北以后,如果彻底的占领东北还要能够得到英美的认可,避免发生“三国还辽”这样的情况,这是一道让天皇头疼的大问题。实际上在日俄战争之后,英美就已经不反对日军在中国东北的所谓“特殊利益”,所以日本挑明这点自然不会触及到英美的利益,但是很明显啊,英美是不会允许日本触及他们在中国大陆的核心利益的。

所以天皇发动128事变有2个原因:

  1. 向英美表态,表明它们不会侵害英美的核心利益。(就是打起来然后接受英美的调停)
  2. 向国内财阀展示军队的战斗力,找财阀要钱以启动国内的战争机器。

蒋介石在918事变和128事变中展现出来的形象则是非常难看的。

1931年的时候,当时的日本陆军仅有16个1.2万人的常备师团,1个2万多人的近卫师团,总兵力22万人。而中国各派系军阀的总兵力超过220万,当时的日本陆军几乎没有可能能够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

但是蒋介石决定听从英美的意见,实行不抵抗政策。这也就给蒋介石在128事变中的消极抗日政策埋下了伏笔。

918事变之后,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他被逼下野,由广东军阀孙科等人组建中央政府。

出于政治上的妥协,他不得不同意孙科派了一支部队驻扎在上海(作为保护自己的守备部队)

但是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上海是蒋介石发迹的地方,还是个金融重镇,所以蒋介石一直想把19路军赶出上海。

天皇也知道这一点,在他的授意下,犬养毅出任日本首相,而犬养毅是蒋介石的恩人。

于是很快天皇与蒋介石达成了默契,日军派出7万多人的兵力去上海攻打19路军。而蒋介石则采取消极抗战的态度,一方面高喊抗日口号,另一方面按兵不懂。整个淞沪抗战期间,中国方面投入的总兵力不到5万人,而19陆军自己就有3.4万人,也就是说实际上蒋介石增派的援军满打满算就1万人。而天皇为了表明这是演戏,不是要真跟中国打全面战争,整场战役期间日本海军没有给上海作战的己方部队提供任何支援。(后来的淞沪会战则派了3艘航母和一票战列舰巡洋舰去炸上海的中国守军)

也就是说对于蒋介石方面来说,他是在借日本人之手打压孙科和孙科的19陆军。

至于后来的淞沪会战,则是正儿八经的全面战争。


贞观防务

淞沪抗战!

十九路军全体将士违背蒋介石的命令,以区区三万人,抗击日军的精锐兵力9万多人,三次大败日军,日军三次祈求停战,三次增援。事变和平解决。

但是后来淞沪会战的时候,蒋介石动用了全国精锐兵力70余万,对日军30万,反而败得唏哩哗啦的。上海失守,国都被屠,这是为什么?

1,淞沪抗战

1月20日,发生骚乱,1200名日本侨民袭击华人商店。

1932年1月24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增兵。当时负责防卫上海的中国军队是粤军的十九路军,主张应付日军挑衅,但国民政府会议后则主张忍让,并于1月23日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下令十九路军五日内从上海换防。

1932年1月28日,晚上11点半,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

事变之初,驻上海日军飞机40余架、装甲车数十辆,另有海军舰只23艘,游弋在长江口外和黄浦江上,由海军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盐泽幸一扬言三天占领上海。

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防守市区的第156旅,在前来接防的宪兵第16团,打退进攻的日军,29日夺回天通庵车站和上海北站。日军败退租界,通过英、美等国领事出面“调停”,达成停火协议,缓兵待援。

至2月2日,日军从国内增调航空母舰2艘、军舰12艘、陆战队7000人援沪。3日,日军破坏停火协议再向闸北进攻,被守军击退。

日本内阁遂增派第3舰队和陆军久留米混成旅援沪,由第3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接替盐泽指挥。7日,陆战队进攻江湾,企图从守军右翼突破。第19路军依托吴淞要塞与日军激战,第61师将进攻纪家桥、曹家桥的日军各个消灭,其余日军又龟缩租界,由英、美等国领事再次出面“调停”,以待援兵。

国民党在日军进攻之际,依照蒋介石的命令继续给进攻上海的日本军舰提供,蔬菜,粮食,鸡蛋,肉,面粉,煤炭等给养。

而第十九路军毕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部队供给远远不足。战役开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十九路军8个月600余万的军饷。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十九路军将士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作战。而且武器装备也不足,手榴弹供应不上,中央政府更是始终不予以回应,只好发动上海民众赶制土制手榴弹。同时南京中央政府屡次发电,要求十九路军不得抵抗,撤到二线阵地。蒋光鼐不同意。何应钦随即下了,“第十九路军兵源充足,有足够实力,上海附近部队不得增援!”的命令。

闸北阵地取得大捷,日军遭受重创,由全线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再由重点进攻被迫中止进攻。蒋光鼐决定趁势追击,发起反攻。所有参战部队进入了指定作战位置等待命令。蒋光鼐和蔡廷锴两人热血沸腾。这时候,蒋介石发电,令十九路军迅速停止进攻!蒋光鼐“忽视”了这份电报。这时,又一份电报送到蒋光鼐和蔡廷锴手中,是陈铭枢的电报。也令蒋光鼐停止进攻!

面对蒋介石,蒋光鼐抗命;但是面对陈铭枢,蒋光鼐就难了。蒋光鼐和蔡廷锴都十分敬重陈铭枢。他们含着热泪,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所有将士都不相信这道命令,认为是通信员误传,甚至认为通信员是奸细,不断将通信员扭送军部或者求证命令的真实性。得知真的停止进攻后,不少将士嚎啕大哭。

1932年2月27日起,上海日军又得到陆军第11、第14师的增援,总兵力增至9万人、军舰80艘、飞机300架,战斗力骤增。1932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不久,国民党政府将英勇抗战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剿共”。

2,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懒得细说了!)

具台湾拍摄的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描述,这是蒋公为了转变日本从北向南进攻中国的不利局势,而精心组织的战役,并且成功的吸引日军转变成从东到西来进攻中国,随后8年时间,正是日军掉入蒋公给他们设计的陷阱,从而挽救了中华民族!


阿zhem虎

淞沪会战是谁都没有意料的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当时日军总共不到40多万人,民国看似200多万其实这次会战在日军看来和几十年前的甲午战争一样,只不过前者是李鸿章一个人对付日本这次是由直接管辖五个省的蒋介石和原张学良下属的东北和华北,再日本人看来中国由于军阀问题只要摆平张学良和蒋介石中国就可以拿下,从华北宋哲元拒绝中央军北上就可以看出多数军阀都对中央军有很深的敌意远超过日本人。由于36年张学良被软禁在日本人看来只要打垮直接控制五省的蒋介石中国基本上就可以屈服。

此次会战没有像上一次32年一二八会战那样虎头蛇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南方各地苏区基本上被肃清,游击队也被收编在后方没有威胁的情况下国民党有能力大规模对上海使用兵力。由于各省苏区被平顶游击队也被改编,各省各党派统一抗战得以确立,淞沪会战在没有后方威胁和各省军阀支持的情况下表现超出所有人的意料,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蒋介石只能跑到自己控制最远的河南洛阳,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其实是灭掉张学良和蒋介石,由于张学良已被软禁,部下与蒋介石矛盾重重按照日本人的计划这次蒋介石也会像上次那样迁都洛阳,日本制定了控制洛阳让蒋介石没有退路,打击张学良部下这支孤军。

张学良的部下对与日本人的协议信任程度远超过蒋介石,由于又要防蒋介石又要防日本人结果遭到双方背叛,这也是为什么军阀不信任蒋介石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统一仰赖于日本的入侵,由于日本入侵四川各地停止冲突,军阀矛盾得以缓解,仅仅是上海就打了三个多月蒋介石迁都由原来的洛阳改到了四川军阀控制下的重庆。

美英对中国的核心是防止国民党崩溃不是支持国民党,国民党快崩溃的时候美英才会支援。所以淞沪会战指望美英调解可能性几乎为零,31年到37年美国给予日本国内以大量贷款用于防止苏联威胁扩大,德国则希望中国牵制苏联。

都有落后就要挨打其实是错误的,内乱才会导致落后,落后加内乱才会被挨打。落后不内乱挨打就轻很多一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就是例子,落后加内乱二次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 31年九一八和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就是例子。


迷路的时间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88, "group_id": 6297363183531196930, "media_id": 6105659421, "neardup_id": 3309413334157820177, "vname": "\\u3010\\u73cd\\u8d35\\u5386\\u53f2\\u7eaa\\u5f55\\u7247\\u30111937\\u5e74\\u4e2d\\u65e5\\u6dde\\u6caa\\u4f1a\\u6218 \\u897f\\u65b9\\u8bb0\\u8005\\u5b9e\\u62cd\\u771f\\u5b9e\\u753b\\u9762_\\u6807\\u6e05.flv\

尼泊尔好人

一.二八淞沪抗战

一.二八淞沪抗战指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三日,中国上海守军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行动。当时驻上海日军有海军陆战队1800余人及武装日侨4000余人、飞机40余架、装甲车数十辆,分布在虹口租界和杨树浦,另有海军舰只23艘,游弋在长江口外和黄浦江上,由海军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1月28日午夜,日军分三路突袭闸北,攻占天通庵车站和上海火车北站。上海军民义愤填膺,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第60、第61师分驻苏州、南京一带,第78师2个旅驻守上海,

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两位将军指挥下奋起抗战。在此次淞沪抗战中,中国守军在上海市民大力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导致日军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而受到沉重打击。

八.一三淞沪会战



Mrttlzz99

这个问题让我很感慨,因为多年前我写过一篇相关文章,网媒另拟标题曲解发布后,本人被骂为汉奸,话说得非常难听。

淞沪会战打了3个多月,导火索是虹桥机场事件。11年前,我专门就此写了一篇题为《淞沪会战的导火索:虹桥机场事件》的文章,发表在2006年第8期的《文史精华》。不久,这篇文章出现在凤凰网等网媒,题目却完全变味:《淞沪会战诱因:责任或不在日军》。数千网友评论的时候,大骂文章作者是汉奸。其实,文章只是把虹桥机场事件的来龙去脉细致梳理了一遍,表明这是一起擦枪走火事件,但这根小火柴点燃的火星,却被双方交替利用,火越烧越大,越烧越旺,最终形成持续3个多月之久的淞沪会战。

虹桥机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简单说,就是日军得到情报,说有几个中国师秘密进驻上海郊区,于是派人来实地侦查,结果被化装成保安的中国军队打死。此事通过外交途径没能处理下来,导致双方爆发武力冲突,不断添油增兵,扩大战事规模。

平心而论,一开始中国是占据主动的,想利用优势兵力把日本的海军陆战队几千人赶下海,之后利用上海租界多,是各国利益集中区的特点,争取国际干预,制止日本侵略。《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这其实是蒋介石的一次冒险。而蒋纬国则把他老爸的动机拔高了,说蒋介石欲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把日军的进攻方向由“北-南”改为“东-西”,因为历史上北方统一南方是常态,实现起来比较容易,而由东向西进攻是仰攻,极少成功。小蒋这是意淫,为什么?尽管日军后来的进攻态势的确是由东向西,但那是战事逐渐演进的结果,而不是蒋介石一开始就神算到了,日本人完全按蒋介石写的剧本在演,那太扯了。

关于淞沪会战的具体过程,我也曾发表文章《淞沪会战扩大原因探析》,进行探讨。这场战事,双方并不是一开始就投入最大兵力,而是逐次增兵,最后由于日军在金山卫登陆,要抄中国军队的后路,导致中国军队仓促间撤退,损失惨重。但是,淞沪会战的3个月中,中国军队打得十分英勇顽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语梦呓。官兵们

忠勇的表现,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脑洞大开的历史

没错!淞沪会战是国军开的第一枪,是蒋介石准备在西方国家面前显示一下蒋介石是抗战的。他只是想显示而已不是真打。因为当时的上海只有一两千的日本海军陆战队驻守,但枪声一响,上海的日本侨民男性青壮年拿起枪与日军一起防守,由于不是真打,所以几个德械师没有打下日军阵线,反而等到了日军援军。日本的援军来自于台湾省与朝鲜驻军。而国军的迅速溃败导致西方国家瞧不起中国,而这时淞沪会战已近尾声,蒋介石央求西方调解,西方认为中国这么不禁打,所以瞧不起中国,于是蒋介石下令严防死守,但兵败如山倒,已经根本遏制不了溃败。但是却出现四行仓库守卫战的传奇。四百人可以守住一座仓库。全身而退。几十万人守不住一座城市。实际看看这四百人后来命运就看出来蒋介石当时抗日的真心与否


海烟3

不同:一、战争时间不同:凇沪抗战1932.1.28;淞泸会战1937.8.13.

二、目的不同:淞泸抗战是为炮制伪满洲国制造事端;淞泸会战是为全面灭亡中国进行的第一次大会战,也为占领首都南京作准备

三丶战争性质不同:淞泸抗战是局部战争;淞泸会战是全面战争。

四、战斗序列不同:淞泸抗战是蔡廷皆,蒋光鼐的国民党19路军和张治中的4路军对阵日海军陆战队和植田谦吉的陆军;淞泸会战是张治中指挥的国民党正规军对阵松石根的上海派遣军。

五、结果不一致:淞泸抗战没有赢家,但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淞泸会战是战术失败,但从战略上打败了杉山元"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


邓武冈

1、淞滬會戰的背景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為確保首都安全,中國統帥部遵照國防計畫甲案,陸軍集中兵力準備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後機密洩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2、淞滬會戰的原因及經過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初期第一次大的會戰,對於日後中日兩國戰略的實施及其變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史學界對這一戰役研究的不斷深入,對於淞滬會戰爆發的原因,各種見解紛至遝來,見仁見智,分歧較大。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見解,其中一種意見認為是日軍挑起淞滬會戰,目的在於迅速佔領上海南京等一系列長江沿岸的大城市,以實現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目的。另一種意見認為,中國統帥部通過發動淞滬戰役,轉移日軍的攻擊目標,使其由原本的自北向南的攻擊方向轉變為自東向西,將日軍主力由華北吸引到華東,使日軍原定由北向南進攻方向改為由東向西沿長江仰攻,解除日軍沿平漢線南下武漢,將中國東西部一分為二的威脅,避免日軍一路南下,全殲國軍主力。中國軍隊由此得以從容退入既定的西南根據地,贏得時間,實現持久抗戰。我個人認為兩種原因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既有日軍在上海等地的挑釁,也有當時國軍統帥部的戰略構想與實施。

1937年8月14日,當地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增兵:

經數日苦戰,第87師佔領滬江大學,第88師佔領了五洲公墓、寶山橋、八字橋等各要點,14日到滬的第二師補充旅(已改稱獨立第20旅)接替第八十八師(孫元良部)防守上海愛國女校、持志大學,並擔任攻擊虹口公園和江灣路日軍司令部的任務。15日,日本正式宣佈組建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增援,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日軍增援部隊在中國軍隊側後方上陸後,中方已經無力消滅日軍陸戰隊,蔣介石為首的中國軍隊統帥部,考慮在上海作戰比在遙遠的北方大平原作戰補給方便,避開機動力佔優勢的日軍。且在有外國租借的上海開戰,極有可能引起大國勢力的干涉,並可能在外國調停下贏得一個光榮的和平,進而挫敗日軍對華北的野心,這對相對弱小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日軍於16日退守江灣以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為中心的據點,中日雙方在上海一地不斷投入軍隊。此役國民黨方面先後投入8個集團軍又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員警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兵力總數在60萬人以上。日軍投入5個師團1個旅團達13萬人,鏖戰兩個月後,日軍依靠強大的火力突破中國軍隊防線。

失利:

10月20日,日軍秘密組建第10軍準備對中國軍隊實行大包圍,11月5日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蔣介石因幻想九國公約簽字國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時機,但此時西方國家綏靖之風盛行,稱中國軍隊主動在上海非軍事區挑起戰爭為破壞和平,對中國的要求置之不理。幾天後,日軍包圍網即將形成,前線中國軍隊大亂,部分部隊為避免被圍已經自行組織撤退。蔣介石仍死抱著對國聯不切實際的幻想,遲遲不肯下令後撤,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最終撤退時,因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數十萬將士在撤往南京時分散,為南京保衛戰的失利埋下伏筆。12萬守軍各自為戰,無法統一作戰,數天上海就告陷。此次為中國軍隊第一次軍種(空軍、海軍、陸軍)和諸兵種(步兵、炮兵、坦克)大規模協同作戰,協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衝鋒又不予以掩護,結果坦克被日軍全部擊毀;步兵失去坦克掩護後攻堅傷亡慘重,甚至出現一個營部隊擠在一條街內被日軍堵住街口全部擊斃的悲劇。陳誠回顧上海圍攻未勝的教訓,認為“以5師之眾,對數千敵陸戰隊實行攻擊,竟未能奏效,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史說回憶,“步兵與炮兵、戰車協同作戰的訓練從來沒做過”。

鏖戰:

中日都增兵後,雙方鏖戰更趨激烈。8月23日起,敵第3、第11師團在艦炮密集火力掩護下,向吳淞口鐵路碼頭、獅子林、川沙口登陸,進攻寶山、月浦、羅店、蕰藻浜中方陣地。張治中派王敬久為淞滬前敵指揮官,指揮第9集團軍所轄部隊抗擊登陸日軍。與此同時,剛組建的第15集團軍在羅卓英指揮下,向寶山、川沙口登陸之敵發起反擊,第98師於8月24日擊退攻佔獅子林的日軍,殲敵數千人。第11師冒著飛機猛烈轟炸,收復羅店;日軍不甘失敗,調集坦克、飛機和重炮大舉反撲,圍繞羅店雙方展開拉鋸戰,守軍陣地幾經易手。血戰至29日,羅店再告陷入敵手,剛剛從德國回國奔赴前線的黃維率第67師奮力突入,旋即又被擊退。

再增兵:

面對敵人調兵遣將,國民政府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軍部隊至淞滬參戰。集團軍中,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團軍外,又增加了薛嶽的第19集團軍、劉建緒的第10集團軍,稍後,又調來廖磊的第21集團軍。9月21日,前線部隊部署也做了調整,以應對作戰需要第15、第19集團軍編為左翼兵團,陳誠為總司令,下轄3個軍團、江防軍總司令部及總預備隊,共約16個師、2個要塞司令部、4個獨立團、1個江蘇保安隊;作戰地域為蕰藻浜以北的萬橋、羅店、廣福地區;第9集團軍為中央兵團,朱紹良(取代因病調任大本營管理部任部長的張治中)為總司令,下轄7個軍18個師、1個獨立旅、1個炮兵旅、1個淞滬警備司令部和1個上海保安總隊;作戰地域為北站、江灣、廟行一線及其以西地區; 第8、第10集團軍為右翼兵團,張發奎為總司令,下轄10個師、3個獨立旅、3個新編旅、1個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和1個岸防部隊;作戰地域為蘇州河以南至杭州灣北岸地區。加上不久後趕赴上海參戰的第21集團軍及川軍劉湘部5個師,國民黨軍總兵力已達75個師、70餘萬人。中國軍隊轉入防禦後,日軍開始發動大規模進攻。9月22日,日軍集中主力猛攻固守羅店的左翼軍陣地,至24日夜,日軍複以兩個師團持續衝鋒,國軍第159師、第160師全體陣亡。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鑒於日軍有以主力於寶瀏公路兩側地區擊破左翼軍之勢,為保存實力,持久消耗敵人,乃命令左翼軍各部隊逐次轉入第二線陣地防守,相機打擊日軍。此時,松井石根見從側翼突入包圍中國軍隊的企圖無法實現,於是決定改分割包圍為中央突破,集中兵力進攻蕰藻浜一線。10月1日開始,日海軍、航空兵協同地面部隊發起新的攻擊。北路以山室宗武第11師團指向廣福、陳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師團強渡蕰藻浜,向大場、南翔進攻,以切斷大場至江灣地區守軍與外界聯繫,使之成為孤軍。10月5日至9日,國軍第8師、第59師、第61師、第67師、第77師、第90師及稅警總團等作戰部隊相繼退出陣地。9日起,日軍再度集中海空軍火力,配合步兵向蕰藻浜南岸強攻,最終被中國守軍遏止攻勢。10月15日,日軍突破蕰藻浜,戰局再度告急。10月19日,中國守衛蕰藻浜南岸的部隊,配合廖磊第21集團軍發動全線反擊。當日,日軍吉住良輔第9師團、伊東政喜第101師團及第3師團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發起猛攻。激戰至25日,部隊被迫撤退。左翼軍4個團在廣福南側向北路日軍反擊作戰,也被日軍擊退。日軍乘機反撲,兵鋒直指大場。

尾聲:

蔣介石得知日軍登陸金山衛的消息後,立即命令淞滬戰場前敵指揮官陳誠作出應變處置,陳誠急令右翼軍的東北軍吳克仁第67軍前往增援松江,卻未能退敵。11月8日夜,日軍憑藉強大火力從東、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第67軍全軍覆沒,日軍遂占松江。隨即兵分兩路,一部沿太湖東岸,經浙江、安徽直趨南京,主力則指向楓涇鎮、嘉興、平望。9日,切斷滬杭鐵路及公路。與此同時,日第16師團在中島今朝吾指揮下在江蘇太倉境內的白茆口登陸成功,前鋒直指京滬鐵路和公路,形成合攏之勢。蘇州河北岸的日軍6個師團於10月31日強渡蘇州河後,迅速向兩路登陸日軍靠近,淞滬地區中國70萬大軍頓陷危險境地。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進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鬥,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由於命令倉促,指揮失控,大撤退結果演變成全面大潰退。自9日起,日軍擊退中國軍隊零散抵抗,連占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南市及浦東我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奉令撤出陣地。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3、淞滬會戰的結果及歷史評價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中國軍隊向吳福、澄錫國防線撤退,江陰保衛戰開始;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拉下帷幕。

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日軍在上海浴血纏鬥三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麼日本就將面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麼最後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

三、以史為鏡,珍惜和平。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抗日戰爭勝利,極大地激發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快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了中國近代歷史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根本轉捩點。但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的犧牲,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回顧中國抗戰歷史,既是一部血淚史,又是一部抗爭史,應該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環境,緬懷抗戰先烈,以史為鏡,為更好的明天而奮鬥。


青年史学家

不少人容易把松沪抗战和淞沪会战混淆,其实两者不是一件事,是两件事。是中国军队在不同的时间,在相同的地点,与相同的敌人展开的两次战争。

淞沪抗战又叫一.二八事变,发生在1932年1月28日,当晚,日本海军陆战队借口日本僧人被殴打,向驻守闸北的第19路军发动攻击,中国军队在著名爱国将领军长蔡廷锴和总指挥蒋光鼐的领导下奋起抵抗。随后,张治中将军率领第5军赶来与19路军汇合。战斗持续了6天,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给侵略者造成重大伤亡,迫使日军指挥部三易主帅,三次祈求英美调停。但由于国民政府没有下抗战到底的决心,而实行的是一边抵抗一边交涉的政策,最终停止了对第19路军的增援,战斗随后停止。在随后的交涉中签订了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上海停战协定,日军得以在上海驻军。

淞沪会战是一场持续了三个月的大战役,发生在1937年,是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交锋。8月9日,中国守军击毙了在上海虹口机场挑衅的两名日本兵,日本指挥部以此为借口增兵,发出进攻威胁。为取得战争主动,张治中将军8月13日率部率先出击,围攻日本上海驻军基地。日本随即组织了上海派遣军,陆续增兵30万,中国军队也先后组织了70多个师加入战斗。中国军队奋勇作战,双方伤亡都很大。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就发生在这次战役。11月,日军增援部队从杭州等地登陆,对上海方向的中国军队形成合围态势,为避免更大牺牲,11月8日中国军队从上海撤退,11日上海沦陷。这次战役虽然失利,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使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破灭。战役中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在华东,也为华北华中地区人员和工矿企业内迁赢得了宝贵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