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经常得诺贝尔奖,而我国的科学家却没有?

杜达特洛夫斯基


题主的这个问题并不严谨。德国是老牌诺贝尔奖大户,日本是在进入新世纪后诺贝尔奖数量出现了井喷,平均一年拿一个。至于以色列,算不上经常拿诺贝尔奖,题主要表达的可能是犹太人。不论是按照犹太人的数量还是所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犹太人的确非常能拿诺贝尔奖。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只有屠呦呦拿到了诺贝尔奖。

和那些老牌诺贝尔奖大户比起来,中国的诺贝尔奖数量惨不忍睹。和新兴的诺贝尔奖大户日本比起来,中国的诺贝尔奖数量也是少得可怜。偶尔一个两个的诺贝尔奖没有统计意义,那些拿诺贝尔奖拿到手软的大户是因为有多方面因素在多年间积淀下的底蕴。

二战前德国、英国就是老牌经济强国,强大的经济基础能够为教育、为科研提供优越的环境。当是的欧洲又是世界科学的中心,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便捷。美国的经济后来居上是在二战之后,也是在二战之后成为了新的世界科学的中心。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优越的科研环境使得美、英、德的诺贝尔奖成了家常便饭。印度是人口大国,中国是人口大国,尼日利亚也是人口大国,这些人口大国上个世纪中不仅经济不发达,而且科研条件也落后。那种情况下,难以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偶尔的一个两个也有着比较大的偶然性。

日本在上个世纪一共拿到了5个诺贝尔奖,和进入新世纪后平均1年1个诺贝尔奖比起来也是很少。上个世纪前半叶的日本和欧洲国家还是有区别的,日本不是科学的中心,经济和教育刚刚有所起步,而且当时的教育更倾向于灌输军国主义、国家至上等。再加上诺贝尔奖二三十年的滞后性,日本上世纪得5个诺贝尔奖也算是正常。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教育方向也发生了转变,高等教育几乎实现了大众化。上个世纪后半叶的日本为21世纪诺贝尔奖的井喷打下了坚实的底蕴,今天日本的诺贝尔奖实际是上世纪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重视教育所获得的红利。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也有了飞速发展。中国在教育、科研领域的投入也较之前有了大幅增加。比较乐观的看法是现在的中国和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比较相似,照这样的话,二三十年后中国本土也会涌现出一批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培育出的,至少需要几十年的积淀。


刁博


中国人是穷怕了,80年代开放以后才慢慢的富裕起来,所以人民的思想都是金钱至上也情有可原,毕竟研究这东西投入和赌博是一样的,有可能血本无归,但也有可能成功,不过大部分都不愿意去冒那个险,毕竟底子就薄,弄不好就付之东流,一夜回到解放前,就拿我来说,年轻时候的梦想很美好,想买钢琴,想学吉他,想成音乐家,可是自己的环境别说买钢琴就是买个吉他都费劲,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结婚以后要养家,生活紧迫,理想渐行渐远,还是现实点好,科学研究也一样,没有底子,没有强大资金的支持你没人陪你玩,我们国家的研究环境不可能和发达国家相比,首先我们的意志力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就不如发达国家,企业家更是都想急于求成,不确定性的研究都容易被搁置,所以还是希望中国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多拿点闲钱出来搞研究,这才是国家发展长远的打算



小生意小窍门


我是一名海外华人,家中有好几个亲人都是在海外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认真的回答一下我的亲身感受。先说我的妹妹和妹夫吧。他们俩都是在改革开放后考上中国重点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他们到了日本攻读了药理学博士,毕业后他们也曾想回到祖国去工作,为祖国的科研做贡献。但是九十年代初期没有一个工作单位要他们,被告之的原因只有有一个,“就是你们的研究经费我们没有,而且我们需要的是马上能见到经济效益能见到钱的人材,对研究开发时间长的科研项目我们不予考虑”。无奈,妹妹和妹夫只好接受了德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邀请,在德国从事了几年的癌症研究的工作。然后他们又接受到了加拿大国家癌研所的邀请,从事白血病的新药研发的工作,现在治疗白血病的最有效治疗的药就是妹妹所带领的团队开发出来后卖给了瑞士的制药厂,为世界各国的白血病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世纪初,他们又接受到了世界有名的美国最大的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邀请在这里从事癌症新药的研发工作。妹妹带领的团队开发的乳缐癌的几期新药,为世界各国的姐妹带来了新生。妹夫也在这个中心从事从小白鼠身上提取细胞,为克隆和各种新药提供各种数据和依据。我还有一个朋友,是从事数学研究的,他也是在国内有名的大学毕业的,九十年代初起来到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在读博的时候就在世界级的数学杂志发表了几篇论文。但是毕业后去北京社科院的数学研究所找工作时,九十年代中期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领导告之他,我们这里现在不需象你这样的人材,我们需要的是马上能给我们数学研究所带来利润的人,我们需要马上能让我们数学研究所挣着钱的人,我这位朋友也很无奈,最后在日本的一个国立大学工作几年后,又去了奥地利讲学,后来在香港大学当了几年教授,再后来又被加拿大的一所大学骋为终身教授在加拿大工作。当然这些很有能力的华裔科学家都改变了国籍,在国外都有着很好的生活。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不是这些科学家不爱国,而且当年的祖国眼光没那么的远,没有意识到,国家当年所拒绝的这些海外学子,是多少年以后我们国家所最需要的科学栋梁,而且这些当年的海外学子正是现在活跃在世界个各领域的华裔科学家。我个人觉得这也是现在我国还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按照现在的发展,几十年以后的中国一定有人会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一点我坚信。

这二张照片是我前年在妹妹的引导下参观安德森癌症中心拍的。由于怕影响到别人的工作拍的效果不是很好,请见谅。




燕子Qy


因为诺奖的获奖对象,是对世界上基础科技理论研究重大成果的科学家作为奖励方向,对于应用型的科技研究成果则不在奖励之列。

中国和日本、德国诺奖获得成果差距主要原因是:

我国科技扶持项目方向主要是短、平、快的项目。而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特点是长期的、艰苦的、无回报的、枯燥的。所以很难进入功利性的项目扶持机制里。

基础理论研究,不受专利法保护。其成果具有被科技界广泛使用,不计报酬,没有专利的特征,所以局限了进入此行业研究的人员和项目。

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周期长、投资大,回报遥遥无期的特点,决定了商业投资、市场投资和基金投资的否决。而需要的却是政府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这种投资方向,对于我们目前的科技投资体系来说还不适用或者说还不健全。

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承受得住考验,担当起责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商品社会里,这是需要有崇高理想的科技工作者来发扬抛家舍业的精神来从事的!我国的部分科技工作者心理浮躁,项目扶持机制也浮躁,科技管理还浮躁,所有这些,不适应基础理论研究的特殊性。

科技发展的历史,拉大了与世界科技的差距!最明显的是清朝的祸国殃民,误国误科技!1620年英国就发明了早期计算机,而清朝那时正是文字狱、八股文、皇权制的鼎盛时期,清朝近300年的历史,是中国与世界科技拉开差距的300年,是丧权辱国的300年。所以,中国现在科技基础差、起步晚、成果少就成为现实。这是有其历史的原因!


妙手文


应该是国家对科学工作者重视程度有关,中国现在谁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家弄好了死后有点名气,弄不好都成了佛前灯。佛前灯能获诺贝尔奖吗?


赵玺成


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办才往,不能有功利主义和其他任何私心杂念,不然就办不好事,共产党能打败国民党,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男足长期总是失败,而日本男足越来越好这些例子都说明这个道理


老全74836472


因为那个奖就是个笑话,当年到处轰炸的奥巴马得和平奖,写丰乳肥臀流氓小说的某言得文学奖,充分说明诺奖只是他们玩政治的一个工具,中国不必把那当回事


杨武陵


我国讲究集体研究,集体发明,集体创作,哪怕一个小项目成功,除了真正发明人,从领导到打杂的,只要挤得进來都是集体发明人。而国外是谁发明的就是谁的。钱学森去世前说了一句肺腑之言,中国很难出拔尖的科学家,就是洞察这种弊端。


沈在中696


中国像屠呦呦那样的真正科学家太少了,几乎没有,都是一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领导喜欢什么说什么无耻之徒,所谓的什么院士,哪有真正搞科研的,跟美日西方科技无论理论还是实际差距都在拉大,诺贝尔奖不瞎,这就是事实。


大丰36


有马云在,有阿里电商在,中国永远不会受到世界的欢迎,正如董明珠说的年轻人不想打卡,只想在网上与好事,或者送快递,这样怎么能成为有用人才,时间久了,误导二代人,马云骗了普通人骗国家,实体兴国民强。政府要下大力气关闭阿里系列网。马云大骗子必须向人民低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