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員鋪完貨要是都這麼幹,銷量怎麼能上去?賣一單就死了!

2完全不瞭解客戶狀況,只知道壓貨

在鋪完貨之後,對客戶的狀況沒有任何的關注,產品的銷售狀況完全不瞭解,終端的反響完全不清楚,再次拜訪客戶的時候,直接就要繼續鋪貨、壓貨。

在這些業務員看來,時間差不多了,產品應該賣的差不多了,應該要繼續進貨了。但這樣的狀況大多數都是一廂情願而已,最後很大的幾率是被終端拒絕,甚至被終端老闆拉倒黑名單上。

不瞭解客戶,產品賣的好不好都不知道,就像繼續開單,只會碰壁。

3公司的政策都傳達不及時,實行不到位

為了拉動銷量,總是要給終端老闆一些好處,一些支持的,制定一些政策。但是很多業務員的傳單並不明確,甚至懶得都不傳達,終端不知道、不清楚,根本沒有動力,談何拉動銷量。

有些業務員自己連公司的政策都不清楚、不明白,需要的時候亂許諾,不需要的時候連看都不看。每一次企業的政策都是促進銷量的機會,連這個都落實不了,還談什麼銷量。

4陳列都懶得整理,產品隨處亂擺,髒亂差都不管

好不容易去趟終端,也就看看客戶要不要產品。自己的產品在終端的什麼位置,陳列什麼樣的狀況都不知道。就算看到產品上落滿了灰塵,隨處亂擺也很少上手處理一下。大多數時候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

在終端根本看不到活兒,不知道刷一刷好感,產品亂的終端老闆都沒心情看你的產品,還指望終端有購買?

5滿身負能量,終端氣氛都搞的十分沉重

對產品自己都沒信心,就算回訪的過程中也總是抱怨,公司為什麼做這樣的產品,抱怨哪個經銷商又退貨了,有怎麼了……整個人都十分的消極。給終端傳播負能量,打擊終端信心,本來做的好的終端,也沒了信心,銷量不斷下降。

終端的信心是從業務員身上建立的,更多成功的案例才能讓終端更盡心盡力。看到別人賺錢,自己才能動起來,銷量才會上去。

鋪貨只是開始,後期的跟蹤、督促、促銷和宣傳才是真正戰爭的開始。想要終端有銷量,就抓好業務員的後期工作。

十個客戶九個死於不跟蹤,鋪貨不跟蹤市場一場空。做好細節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的。

客戶曾向你反饋過麼?

或者你曾主動詢問過客戶對你的看法麼?

先講有一個生動的實例:

一個替人割草的男孩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好,請問您需不需要要割草?

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業務員鋪完貨要是都這麼幹,銷量怎麼能上去?賣一單就死了!

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

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業務員鋪完貨要是都這麼幹,銷量怎麼能上去?賣一單就死了!

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把草道的四周割齊。”

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男孩便掛了電話。

此時,男孩的室友問他:‘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電話?”

男孩說:‘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業務員鋪完貨要是都這麼幹,銷量怎麼能上去?賣一單就死了!

只有不斷地探詢客戶的評價,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業務員鋪完貨要是都這麼幹,銷量怎麼能上去?賣一單就死了!

不要蕭規曹隨,凡事想想清楚事出何因,多問幾個‘為什麼?’

銷售不跟蹤,萬事一場空!!

請看生動的統計數據:

2%的銷售是在第一次接洽後完成;

3%的銷售是在第一次跟蹤後完成;

5%的銷售是在第二次跟蹤後完成;

10%的銷售是在第三次跟蹤後完成;

80%的銷售是在第4至11次跟蹤後完成!

業務員鋪完貨要是都這麼幹,銷量怎麼能上去?賣一單就死了!

幾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我們日常工作中,我們發現:80%的銷售人員在跟蹤一次後,不再進行第二次、第三次跟蹤。少於2%的銷售人員會堅持到第四次跟蹤。

跟蹤工作使您的客戶記住您,一旦客戶採取行動時,首先想到您;

跟蹤的最終目的是形成銷售,但形式上絕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您考慮得怎麼樣?”

跟蹤工作除了注意系統連續外,我們更須注意其正確的策略:

1、採取較為特殊的跟蹤方式,加深客戶對您的印象;

2、為每一次跟蹤找到漂亮的說辭;

3、注意兩次跟蹤時間間隔,太短會使客戶厭煩,太長會使客戶淡忘,我們推薦的間隔2-3周;

4、每次跟蹤切勿流露出您強烈的渴望,想做這一單。調整自己的姿態,試著幫助客戶解決其問題,瞭解您客戶最近在想些什麼?工作進展如何?

請記住:

[80%的銷售是在第4至11次跟蹤後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