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標看經濟 中國存在經濟轉型的兩大困境

從指標看經濟 中國存在經濟轉型的兩大困境​資本市場價格反映經濟指標背後的支撐。上半年GDP以6.8%的增速。這是在中國在去槓桿,防風險力度加大與落實中,實現的經濟軟著陸。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2018上半年社會新增社會融資9.1萬億,比去年同期減少2.03萬億。

指標反映出,經濟轉型企業投資更加註意投資慎重性。加上資金整體的緊縮。加之美國與中國貿易摩擦導致出口企業負擔加重。同時又由於美國企業也會受到中國政府得反制,這種反制也會直接造成美國企業的出口的困難。特別是中國加工企業出口更是受到更加不利的局面。 就連剛剛完成上市的獨角獸企業工業富聯目前發佈公告。要求到美國設立加工廠,這種方式是取得更加接近國際市場與銷售地區的銜接。同時更主要是減少關稅,這種操作的直接後果於不利,就是減少國內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率。

再有就是資本市場,反映出來就是股市弱勢,從另一個側面,IPO發行受到實質性的壓縮。其二,資金緊縮的直接後果,一定會在一定程度上錯殺白馬股。其三,資本市場市值縮水,導致股權質押的嚴重特徵就是爆倉的出現。至於今後必須掌握好股市的IPO上市節湊。就是說中國經濟必須從重實中獲得實體經濟的復甦。另一條戰線就是資本市場的世界格局的思考。MSCI指標股一定會成為中國證劵管理機構的重頭戲。如果MSCI的走勢不好的結果,就會給予美國等直接懷疑中國經濟的口實。

通觀中國股市的走勢近期,上升有壓力,下降有支撐。國家隊身影頻現。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中國股市中結構上存在的結構式不平衡。特別是上證50指數與白酒了類個消費類股票高高在上。相反中小板與創業板市盈率已經是目前中國歷史的底部。與國際市場實現了質的接軌。有些在世界也是比較低的市盈率。這種情況對於中國資本總體實力還有國家經濟實力和國家財富都是非常不利因素,甚至是中國經濟的擔負的深重壓力,這種壓力的後果越來越明顯就是把國家核心利益與資本籌碼拱手相讓。

總之,我們中國目前處於既有優勢的發展機遇,但是其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利條件也是明顯的。希望國家能夠引起充分的重視,採取果斷的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