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放棄VIE所有權,是阿里治理的進步還是風險?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CFIC導讀: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當大家還在熱議騰訊時隔6年之後,再次調整集團組織時,阿里一則關於VIE結構的新聞被外媒報出,多少有點國慶搶熱點的味道。

大致情況是這樣——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馬雲已不再是阿里巴巴的主要可變利益實體(VIE)的所有人,這些可變利益實體持有公司在中國營運的執照和某些資產。”

而這一報道在10月1日得到了阿里官方的證實,並稱此舉旨在減少馬雲的行政負擔。

事實上,這並非什麼“新聞”,而是被大多數人忽視了的一條重要信息,其出處最早是來自今年7月27日,阿里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20-F材料。

這事在馬雲宣佈退休之前已發生馬雲放棄VIE所有權,是阿里治理的進步還是風險?

今年9月10日,那天不僅是教師節、馬雲的生日,還是他正式宣佈將在一年後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公佈“傳承計劃“並交棒阿里CEO張勇的重要日子。

如此重磅消息突如其來,也難免外界猜測是天馬行空的馬雲“臨時性”決定,但而後馬雲的公開信中也指出自己為之已經做了“10年準備”。

10年太長,我們沒法追溯,但馬雲退休的“一攬子計劃”中,不容忽視他提前放棄了阿里集團主要可變利益實體(VIE)的控制權。

為什麼這麼說?

阿里與新浪、百度、搜狐、京東等在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為何選擇VIE方式,其歷史原因不再贅述。這之中,我們只要清晰一點,VIE其本質是中國境內主體公司,外資股東通過海外空殼公司對中國境內主體公司進行“協議控制”,應而一般來說,經營實體控制人與空殼公司實際控制人應為同一人或幾人,如此確保VIE結構的穩定性。

根據阿里兩個月前披露的20-F材料第115頁內容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阿里集團在共擁有500家子中國境內子公司、420家境外分公司。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它們主要分佈在淘寶、天貓、阿里雲、阿里技術、1688.com、速賣通、菜鳥以及優酷等主要業務公司體系下。

“這些公司通過VIE架構被註冊在開曼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的5個VIE公司控制,馬雲和謝世煌控制了5個公司中的4個。唯一例外的是控制優酷的方式,馬雲和謝世煌通過阿里風險資本有限公司控制優酷實體66.67%的股份,另外33.33%被阿里另外兩個員工持有。”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在查閱阿里20-F材料第116頁中發現,阿里集團決定不再由過去少數人(馬雲、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謝世煌)持有VIE所有權,轉向由境內有限責任公司、有限合夥企業直接持有,降低自然人在在公司未來經營中非系統性風險(比如:關鍵人物與繼承風險),對應的是由“阿里合夥人制度”來統籌。

具體來說,馬雲和謝世煌不再是主要的控制者,上述5個實體公司將被阿里巴巴的在職高管控制。

“具體的做法是兩層架構,這5家實體VIE公司將被一家中國投資持股公司控制,這家投資持股公司又被兩個有限合夥企業各控制50%的股份。阿里巴巴的合夥人或者高管們分別控制有限合夥企業。”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上圖是阿里實現VIE增強結構的簡化路徑圖。材料中,阿里提到實現該計劃的目標時間是2019年。

馬雲“失控”是阿里的治理進步還是風險?

對於“馬雲放棄VIE所有權”的報道,今日晚間阿里有了最新態度:“此舉將保證阿里合夥人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作用,減少關鍵人員風險,提高VIE實體股權的穩定性。此次調整不涉及阿里巴巴集團層面的股權調整,馬雲仍將擔任阿里合夥人並繼續在機制中發揮重要影響力。”

阿里方面的意思是,阿里合夥人團隊仍保持對VIE實體的控制。

市面上還有另一種誤解“馬雲淨身出戶了”,其實並沒有。

當前,馬雲持有阿里集團6.4%的股份,是第三大股東,排在他之前的軟銀、Altaba(雅虎)作為阿里第一、第二大股東,分別持有28.8%股份、14.8%的股份。

關於“馬雲淨身出戶”的話題,自媒體“劉曉博說財經”的最新文章中做了總結:

馬雲的財富,除了螞蟻金服的那部分之外,主要體現在上市的阿里巴巴的股權。這部分股權,他並沒有放棄,所以他的主要身家仍然在。

但問題是,如果政策有變,國家不承認VIE,認為是外資非法進入,則他的阿里股權將失去價值。這時候,“中國阿里巴巴”,也就是那些擁有中國經營牌照公司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而他,現在放棄的正是這些公司的所有權。

嚴格地說,馬雲必須掌握“境外上市股權+境內實際運營公司所有權”,他的財富才是完整的,因為公司的“靈魂和肉體”才統一,才沒有被分離。而現在,他放棄的是“肉體”(境內實際運營公司所有權),留下的是“靈魂”(境外上市公司股權)。他的財富,從法律意義上說已經“不完整”了。

從這一點上來說,馬雲是真的心大,真的捨得。

馬雲放棄實控權,新所有人成謎!

騰訊科技報道,10月1日消息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已放棄阿里巴巴核心法律個體的所有權。

阿里巴巴對此消息進行確認,54歲的馬雲已經讓出在阿里巴巴主要可變利益實體的控制權。阿里巴巴表示,此次變動是為了減輕馬雲肩負的行政負擔(administrative burden),並且該公司在今年七月已經在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的文件中披露了這一消息。

以下為阿里巴巴回覆的全文:

如我們在20-F年報中披露,阿里巴巴將VIE實體的股東由馬雲和謝世煌調整為通過有限責任公司(LLC)和有限責任合夥(LLP)的形式控制,這些實體由阿里巴巴合夥人或阿里巴巴管理層成員通過有限合夥實體間接持有。我們進行此項調整,把相應股權交由合夥人持有,將保證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作用,減少關鍵人員風險,提高VIE實體股權的穩定性。VIE實體結構的調整,不涉及阿里巴巴集團層面的股權調整,也不影響阿里巴巴合夥人機制,馬雲仍將擔任阿里巴巴合夥人並繼續在阿里巴巴合夥人機制中發揮重要影響力。

另外,還有報道稱阿里巴巴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20-F申報資料顯示,

控制權已從馬雲和謝世煌轉交給五名未透露姓名的新所有人。目前阿里巴巴並未就新所有人作出具體回應。

阿里近期的大變化

今年9月10日,馬雲宣佈將在一年後不再擔任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將交由CEO張勇接任。但仍將留任合夥人。

馬雲稱,會全面配合張勇,為我們的組織過渡做好準備。在2019年9月10日之後,我將繼續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成員,直至2020年阿里巴巴年度股東大會。

在不久前的阿里2018全球投資者大會上,阿里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向與會投資人闡釋了阿里合夥人制度的三大特徵:樹立道德標準,解決接班人問題,避免關鍵人風險。蔡崇信指出,合夥人制度可以解決公司選拔接班人和培養人才的難題。更重要的是,以集體決策避免少數關鍵人員變動給公司帶來的管理風險。他強調,在所有的重大決策時,阿里的合夥人都遵守 “一人一票”的平等決策機制。

據悉,阿里巴巴現有36名合夥人,女性達到12人,佔三分之一,其中還有兩位“80後”。其中,有32位的司齡超過10年,合夥人團隊都持有公司的股權,這讓合夥人的財富和阿里巴巴集團的價值密切相關。

阿里今年的雲棲大會

在 9 月19 日舉行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佈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據介紹,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是中天微與達摩院芯片團隊整合而成。數據顯示,目前達摩院芯片團隊接近100人,成員大多擁有供職於AMD、ARM、英偉達、英特爾等芯片大廠的經驗。加上近期收購的中天微,估計新公司的人數會達到200~300人。未來,平頭哥半導體將打造面向汽車、家電、工業等諸多行業領域的智聯網芯片平臺。和達摩院一樣,平頭哥目標是最終獨立化運作,在前期由阿里巴巴集團給予足夠的投入和支持,運行數年後形成盈利能力,最終成長為一家自負盈虧的企業。據介紹,明年4月份,阿里巴巴將發佈第一個神經網絡芯片。

雲棲大會上,馬雲還以擁抱“新制造”發表演講,

他表示,新制造很快將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製造業帶來席捲性的威脅和機會。未來10-15年,製造業所面臨的痛苦將遠遠超過今天大家的想象,必須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新制造將重新定義製造業、客戶市場、供應鏈及所有的製造、商業運營和服務,是一場技術的革命。工業時代人類發明了流水線,可以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數據時代同樣可能也是流水線,但是流水線上卻是個性化的生產;工業時代考驗的是生產一樣東西的能力,而數據時代考驗的是生產不一樣東西的能力,以前可能要求流水線5分鐘生產2,000件同樣的衣服,今後可能要求5分鐘生產2,000件不同的衣服,二十年前流行全城市、全村、全省的姑娘穿同一款式的衣服,而現在每個姑娘要穿的衣服都是不一樣的;以前製造業靠電,未來的製造業靠數據,數據是製造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IoT、芯片、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所有這些都會像蒸汽機、石油改變手工業一樣,改變今天的生產車間。

在芯片方面,中國確實跟發達國家的發達企業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在IoT、芯片領域仍然有機會彎道超車,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用戶和市場,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芯片。

大數據和雲計算將驅動未來製造業的數據化,大數據是生產資料,雲計算是生產力,互聯網是生產關係。大數據不是數據量大,而是計算量大,只有計算能力強,加上雲計算才是大數據。未來的數據、算法專家不是在互聯網公司內部工作,而是在車間裡面寫代碼。新制造是服務製造業,未來沒有純製造業,也沒有純服務業。

有人提要通過製造業迴歸就業,但是未來的製造業不需要就業大軍,因為未來的製造業可能都是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真正創造就業的主要力量是服務業。新零售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而新制造不是實體和虛擬的融合,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新制造”的競爭力不在於製造本身,而是在於製造背後的創造思想、體驗、感受以及服務能力。未來創造就業的重點一定是現代服務業,流水線上的大部分工作都會是標準化的、可被機器取代的工作,但體驗、服務和創新創造是機器未必能夠替代的。

阿里與亞馬遜的對比

阿里巴巴和亞馬遜分別作為中國和美國最大的電商龍頭,在發展上具有較多相似的成功基因,但也具有各自獨特的特徵。

首先從股價上看,美股阿里巴巴今年一直在高位震盪,並於6月初創出211.7美元/股的新高後逐漸回落,9月中旬探至最低後逐步回升,但從高位以來下跌也超過了20%,目前總市值為4238億美元。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而亞馬遜股價卻持續強勁,一路上漲,不斷創歷史新高,目前每股超過2000美元,總市值達9769億美元,是阿里巴巴的2倍多。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招商證券認為,亞馬遜作為前瞻者,在之前各年度主要通過內涵式固定資產投資來實現擴張,包括前期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之後的AWS雲服務建設;自2017年開始亞馬遜通過外延式併購開始線下零售佈局。阿里作為快速反應者,自2012年開始開啟自建+投資雙驅動模式,在電商紅利逐漸衰減的同時,著力於社交娛樂、新零售、物流方面的佈局。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阿里和亞馬遜作為第一批興起的互聯網電商企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分別成長為各自所在市場的電商霸主。截至2017年,淘寶天貓佔全國網絡零售額的比重高達74.3%。同樣根據emarketer報告,亞馬遜佔全美電商業務比重為43.5%,遠超過第二名eBay的6.8%。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雲計算是偶然的成功之路。隨著支撐起龐大電商交易的IT基礎設施的不斷成熟,亞馬遜前瞻性地發現它們也能夠作為虛擬商品賣給開發者和初創企業以減少它們在搭建內部軟件的成本,並於2006年率先推出公有云服務。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伴隨政府背書和自身雲計算服務不斷循環成熟,亞馬遜AWS雲計算已成為全球最優秀的Iaas服務提供商,並在全球公有云市場佔據47.1%的市場份額。相較之下,成立於2009年的阿里雲,受益於國內關於網絡安全和限制外部雲服務商進入的政策壁壘,率先發展起來,併成為國內公有云市場龍頭。2017H1阿里雲在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中獨佔鰲頭,市場份額佔比高達47.6%。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海外擴張方面,共同瞄準亞洲市場。具體來看,亞馬遜和阿里分別在印度、東南亞、澳大利亞市場開啟了快速擴張道路。對亞馬遜來說,它優先發展第三方賣家平臺,同時將FBA和Prime會員制複製到海外市場。對阿里巴巴來說,不同市場有不同的戰略。在印度市場,阿里通過不斷投資打造電商、物流、移動支付、搜索、社交娛樂為一體的印度版阿里生態;在東南亞市場,阿里併購東南亞最大的電商Lazada,並藉助Lazada迅速切入東南亞八國電商市場;在澳洲市場,阿里一是瞄準赴澳旅遊人群,以支付寶方便赴澳旅遊者這一核心抓手切入澳洲第三方支付市場,二是憑藉自身的流量和資本優勢搶佔中澳龐大的跨境電商貿易市場。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全渠道擴張,零售巨頭殊途同歸。受制於線上渠道發展空間的侷限性,阿里和亞馬遜都選擇了走線上線下的全渠道擴張之路。二者都選擇了以線下生鮮超市作為全渠道擴張的支點。通過收購Whole Foods,亞馬遜通過Whole Foods門店進行有效的社區滲透,同時,將線下門店賦予在線訂單配送的功能,提高物流效率,縮短生鮮配送的時間窗口。盒馬則在上述基礎上更進一步,通過線上線下融數據驅動打通從產品追蹤,購物,餐飲,配送,社交,各個消費場景,實現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提供隨時隨地,千人千面的全渠道服務。此外,在二者的全渠道擴張中大數據和科技都扮演這重要的角色,二者利用數據驅動提升了運營效率,提高了消費體驗,重新定義了人貨場之間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全渠道擴張策略並不完全相同。阿里與傳統零售商合作,選擇通平臺化的模式打通各個零售產業鏈環節。而亞馬遜的全渠道擴張則大多依靠自身體系單獨完成,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二者面臨的競爭環境不同和二者建立生態閉環可行性差異。

本文來源:Wind資訊,綜合騰訊科技、新浪、券商研報等

馬雲被曝放棄阿里實控權,回應稱:不涉及股權

马云放弃VIE所有权,是阿里治理的进步还是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