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祕:抗戰時期中的阜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

“七七”事變後,日寇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先後陷落,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1937年冬,時子周、王靜齋等在河南聯絡一部分當地回民組織成立了“中國回民抗日救國協會”。當時擔任國民黨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部長的白崇禧認為,全國各地回民多有自己的組織,但缺少統一的領導,在國難當頭之際,為適應抗日戰爭的實際需要,應建立全國性回民抗日救亡組織。

歷史揭秘:抗戰時期中的阜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

1938年5月下旬,經過幾個月的籌備,中國回民救國協會在漢口宏昌皮貨局由唐柯三主持召開了正式成立大會。會上推舉白崇禧、時子周、唐柯三、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馬步青、艾沙等32人為理事,推舉堯樂博士、達浦生、王靜齋等3人為監事,組成理事會和監事會。大會選舉白崇禧為理事長,唐柯三、時子周為副理事長。

大會制定了8項工作綱領:建立全回族的抗日統一戰線;武裝回民參加抗戰;融合回漢感情,實現各民族的大團結;訓練與組織回教青年,充實抗戰力量;向國際宣示中國各民族的統一併與一切回教國家取得密切之聯絡;救濟回族被難同胞,組織在淪陷區域內之回民保衛祖國。內部成立組織、宣傳、調查等部,以及教育、青年、訓練、救濟等特種委員會,並決定當前工作為組織回民與武裝回民,重點在西北開展工作。

歷史揭秘:抗戰時期中的阜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

中國回民救國協會正式成立後,即著手在各省市建立分會,各地縣設支會,回民聚居較多的寺坊還設立坊會。不久,由於形勢急劇變化,武漢難以長期堅守,1938年7月,中國回民救國協會遷往重慶張家花園62號(十八梯清真寺)掛牌辦公。1939年7月底至8月初,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後,中國回民救國協會在重慶十八梯清真寺召開了第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大會選舉白崇禧為理事長,唐柯三等為副理事長。在國民黨“一個民族”的民族歧視政策下改會名為“中國回教救國協會”,增設總幹事,選王農村任總幹事。

歷史揭秘:抗戰時期中的阜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

1942年3月29日至31日,中國回教救國協會在重慶召開第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會後,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更名為“中國回教協會”,分會及下屬各支會亦參照改變。抗日戰爭勝利後,會址遷南京,公推包爾漢、馬鴻逵為名譽理事長,丁珍亭為總幹事,以弘揚回教文化、發展回民教育、加強教義研究、消除教派隔閡、增強回民團結、發揚愛國精神為宗旨。

民國27年,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理事長白崇禧派專使哈福貴來阜陽工作。實際行省會職,會長哈福貴。同時成立回民青年救國協會、阜陽回民救國戰時服務團,團長也是哈福貴。戰時服務團領導阜陽專署各縣回教救國協會。

民國30年初,界首成立“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界首直屬分會”,由馬慈甫阿訇任會長,下設宣教股、組訓股。

民國30年4月,在潁上縣城南關清真寺成立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潁上支會,劉琢之任理事長,常委9人,下設總務、宣傳、文教3股。後第三屆理事長為白懷瑾。民國31年,在太和城清真北寺成立中國回教救國協會太和支會,負責人是回教名流鐵子房、蔣海榮。

歷史揭秘:抗戰時期中的阜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

民國31年冬,臨泉縣回教救國協會支會成立,會址在長官鎮清真寺,馬龍驤任理事長。

1940年2月15日,來自安徽省500餘名回民代表在阜陽孝子街(今青雲街)清真寺參加了第一屆全省會員代表大會暨成立大會。選舉哈富貴為幹事長兼宣傳部長,鐵子房為總務股長,馬次卿為組織股長,這3位及穆陰桐、答良臣被選為常務幹事,大會還選舉了幹事,成立了12個支會和4個直屬區會。

1941、1942、1944年分別召開了第二、第三、第四屆全省會員代表大會,1947年第五屆全省會員代表大會召開後基本停止活動,在團結全省回民參加抗戰、進行抗日宣傳、救助被難同胞、組織生產自救、普及回民教育、開展青年工作、維護地方清真寺的正常宗教活動等方面作出了積極努力和貢獻。

歷史揭秘:抗戰時期中的阜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

回教協會安徽省分會成立後,即發起組織宣傳團,分赴各縣開展抗日宣傳和救亡工作。宣傳團足跡遍及太和、舊縣、渦陽、毫、界首、楊橋、臨泉、阜陽、洄溜、口孜、南照、潤河、潁上、鳳台、中崗、焦坡等地。宣傳團以抗戰建國和回教教義為宣傳目標,所到之處,寫牆標語,召開座談會,開會進行抗日宣傳,說明抗戰中回民應有的抗日救國責任。

歷史揭秘:抗戰時期中的阜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

抗戰時期,阜陽各地的清真寺成了宣傳抗日的重要陣地,講解《我抗戰最後勝利之把握及國家對小學生之希望》,以喚起回胞及青少年的抗日熱情,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如太和縣支會即組織服務團,平日進行軍事訓練,並辦有武術學校,強身健體,以組織回民進行救亡工作,推動了阜陽各地回族抗日救國鬥爭的深入。

歷史揭秘:抗戰時期中的阜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

2017年第4期《阜陽風物》有一篇署名孫貴、李源朝,題為《民國阜陽銀樓徽章製造映照的歷史》的文章,文中提到其中一位作者孫貴收藏有與阜陽回族抗戰有關的胸章一枚。從圖片上看,此胸章為圓形,從圖中看材質為紅銅。徽章正面上方從右至左有“阜陽回民抗敵協會”字樣,下方從右至左有“證章”字樣,徽章的背面有“潁州天成”字樣。據文章介紹,“潁州天成”為款識戳記,此徽章為黃天成創辦的潁州“天成”銀樓製作。可以說,“阜陽回民抗敵協會”徽章的發現,不僅見證了阜陽抗日救國的歷史。更為阜陽回族抗戰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彰顯阜陽回族人的家國情懷。

歷史揭秘:抗戰時期中的阜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

由此可見,阜陽回族在從事的多種形式的抗日鬥爭,不僅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在全國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促進了回族自身的覺醒和進步。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回族不畏強暴,不為私利,掀起全民族的抗戰,成為中華民族捍衛民族尊嚴的一支勁旅。

在抗日救國時期,阜陽回族有組織的抗日鬥爭,顯示了回族人民英勇不屈的犧牲精神,增強了回民族自身的凝聚力。換言之,回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也是回族凝聚力、愛國心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