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医师:忙碌中过了首个医师节

点击上方“中国疾控动态”可订阅哦!

按:平日里,他们深入慢病高危人群,手提控油壶和限盐勺,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危难来临,他们又冲在传染病防控第一线,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是上医治未病理念的践行者,为百姓筑起第一道健康防线。他们,就是公共卫生医师。相比无影灯下临床医生的妙手回春,公卫医师则在润物细无声中化解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8月19日首个“中国医师节”当天,记者采访了多位公卫医师,聆听这些无名英雄的心声。

★ 时光荏苒,我心依旧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从事公卫医师近30年的吴疆流利地背诵着。

这句古语出自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是论述医德的重要文献,自古为习医者所必读,素有“东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美誉。

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举办的首个“中国医师节”北京市主题宣传活动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所长吴疆等60位优秀代表身披绶带,集体朗诵了这一经典名篇。

“毕业那年,也曾宣读过这一誓言。”吴疆回忆。彼时,医学更像一个充满光环的应许之地,心向往之。“时光荏苒,重温这些话,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内心依旧饱含热忱。”

熟稔的章句,不同的体悟。相比毕业之初,经过30年历练的吴疆更看重“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在他看来,公共卫生是一份奉献大于收获的工作,很多时候这种奉献甚至不被周遭环境所感知,并因此被人误解,而公卫医师就是在这种悄无声息的奉献中默默守护着公众健康,为百姓播种“稳稳的幸福”。

“比如,人均期望寿命。”吴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市的人均期望寿命不到70岁,而现在已达83岁。“预期寿命的提升,公共卫生,尤其是传染病防控居功至伟。很难想象一个传染病肆意横行的国家,能够大幅提升国民的人均期望寿命。”

“的确如此。”广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技顾问卓家同对此深有同感。1983年毕业,甫一就任,卓家同便与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对手——麻疹狭路相逢。

麻疹素有免疫接种风向标之称。彼时,广西某地出现麻疹疫情,科班出身的卓家同奉命前往处置。实地探究疫情发生根源、制定应急接种方案、对当地免疫策略提出建议,一系列科学措施让疫情被迅速控制。

谈及彼时的感受,卓家同仍难掩激动之情。“虽然不像临床医生那样,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通过我们的努力,保护的是整个人群,这种成就感,你懂的!”

在吴疆看来,公卫医师的工作,更讲究薪火相传。比如,1992年至今,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北京避免了10万名新生儿罹患慢性肝炎,很多医院的儿科肝炎病房也因此撤销了。

“这些成绩看似是在我们这一代取得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吴疆说,从摸清肝炎发病规律、制定适合国情的免疫接种策略,乃至研发疫苗并给儿童接种,这一系列工作,需要时间的累积,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踩在前辈的肩膀上。”

首个“中国医师节”来临前夕,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我也是一名孩子的妈妈,非常理解家长的焦虑,我们耐心解疑释惑,做好科普,家长们才能安心。”大连市西岗区卫生防治站八一路预防保健站分站长刘晓芳说,她所在的地区虽未有涉案疫苗,但每天仍会接到大量来电咨询。

随着解疑释惑工作的不断推进,近几日,咨询电话也在逐渐减少,但刘晓芳和同事们依然忙碌。“要对特殊情况的接种者进行跟踪管理,比如在异地接种了涉案疫苗者,要掌握其详细情况,做好随访工作。”刘晓芳说。

作为一名基层公卫医师,刘晓芳也曾感到委屈,“就拿免疫接种来说,有时向家长推荐自费的第二类疫苗,被怀疑是在搞创收,其实我们只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建议,期望孩子不得病、少得病。如果家长能欣然接受,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有委屈亦有感动。刘晓芳回忆,一次参加某大型学术会议。现场,一位临床主任医师诚恳地说,“公卫医师是上医,因为只有做好预防,孩子不得病,这才是最好的。”

“很感动。”刘晓芳说,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尊重。百姓可能更熟悉临床医生,对公卫医师则感到陌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聚光灯外,但公卫医师却是与疾病较量的第一站,能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也印证了我们工作的价值。

与刘晓芳一样,近几日,身为南京市建邺区莲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科主任的方慧仙格外忙碌。

“每天都有家长电话咨询,我们也参加了国家的电视电话培训。”方慧仙说,起初,家长们的情绪比较激动,但随着公卫医师们的耐心解答,沟通愈发顺畅。

虽然毕业仅3年,方慧仙对工作却已烂熟于心。“每周一到六的上午,是儿童预防接种门诊,下午则是成人门诊。筑牢计划免疫的健康屏障不仅是疫苗接种,查验、随访等环节都要操心。”

“这只是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方慧仙说,我们还要对流动儿童摸底、随访,避免遗漏;对已接种的宝宝每个月都要电话了解其健康状况,在数字化门诊系统里进行登记,关注动态;开学的时候要和学校老师一起进行疫苗接种本的查验,查漏补缺等等。说起这些,方慧仙如数家珍。

★期待更多政策保障

20年,刘婷从一位普通的公卫医师成长为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中心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

“公卫医师的职责扩大了,任务更多了,责任也更重了。”刘婷说,毕业伊始,她的工作仅仅是给孩子打疫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扩大后,慢病随访、儿童健康体检等都被纳入其中,即便是疫苗接种,也从简单的打针,变为了给接种者提供免疫策略咨询。

“我们的工作内容很多并不起眼。”刘婷说,比如儿童体检,看似只是对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进行测量,但背后却包含对儿童是否属于正常生长发育进行判断,提早发现问题。

不是立竿见影,没有在生死博弈的第一线,但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对于职业期待,方慧仙希望不断探索更安全高效的服务方式,比如让接种上报的信息更细化,帮助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每个月我们内部有例会、有评比、有业务研讨,上级疾控也时常组织培训,我们在不断充电,不断优化。”

人员流失,是对于当前公卫医师队伍不可回避的现状。刘婷告诉记者,20年间,身边的同学绝大部分都转了行,“当时毕业时有100多人,现在算上我,做公卫的才3个人。”

卓家同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政策保障,“既包括人员待遇方面,也要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队伍建设机制。”

哈尔滨市南岗区奋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海龙同样关心公卫人才问题。他表示,不论家庭医生团队的构成,还是辖区居民签约以及后续随访、健康指导等一系列服务,都必须有公卫医师参与,“而我们5个团队才共用1名公卫医师。而在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非常琐碎的基础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杂,所以需要有更合理的绩效体现公卫人才的劳动价值。”

另一方面,卓家同表示,当前高校公共卫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的内容和实践相脱节,导致很多学生感受不到公共卫生的作用,甚至由此对公共卫生产生错误认知,一些学生甚至一毕业就转行,这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更导致公卫医师队伍青黄不接。

卓家同表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公共卫生的第一要务,要改变当前重知识灌输轻实践调查的现状,策略研究和应用科学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喜欢上这门学科。“把握住这个源头,队伍建设才有基础。”

公卫医师:忙碌中过了首个医师节
公卫医师:忙碌中过了首个医师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