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醫師:忙碌中過了首個醫師節

點擊上方“中國疾控動態”可訂閱哦!

按:平日裡,他們深入慢病高危人群,手提控油壺和限鹽勺,宣傳健康科普知識;危難來臨,他們又衝在傳染病防控第一線,哪裡有疫情哪裡就有他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是上醫治未病理唸的踐行者,為百姓築起第一道健康防線。他們,就是公共衛生醫師。相比無影燈下臨床醫生的妙手回春,公衛醫師則在潤物細無聲中化解著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8月19日首個“中國醫師節”當天,記者採訪了多位公衛醫師,聆聽這些無名英雄的心聲。

★ 時光荏苒,我心依舊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從事公衛醫師近30年的吳疆流利地背誦著。

這句古語出自我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所著《大醫精誠》,是論述醫德的重要文獻,自古為習醫者所必讀,素有“東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美譽。

在北京市衛生計生委舉辦的首個“中國醫師節”北京市主題宣傳活動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預防所所長吳疆等60位優秀代表身披綬帶,集體朗誦了這一經典名篇。

“畢業那年,也曾宣讀過這一誓言。”吳疆回憶。彼時,醫學更像一個充滿光環的應許之地,心嚮往之。“時光荏苒,重溫這些話,會有不同的感受,但內心依舊飽含熱忱。”

熟稔的章句,不同的體悟。相比畢業之初,經過30年曆練的吳疆更看重“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在他看來,公共衛生是一份奉獻大於收穫的工作,很多時候這種奉獻甚至不被周遭環境所感知,並因此被人誤解,而公衛醫師就是在這種悄無聲息的奉獻中默默守護著公眾健康,為百姓播種“穩穩的幸福”。

“比如,人均期望壽命。”吳疆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京市的人均期望壽命不到70歲,而現在已達83歲。“預期壽命的提升,公共衛生,尤其是傳染病防控居功至偉。很難想象一個傳染病肆意橫行的國家,能夠大幅提升國民的人均期望壽命。”

“的確如此。”廣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技顧問卓家同對此深有同感。1983年畢業,甫一就任,卓家同便與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對手——麻疹狹路相逢。

麻疹素有免疫接種風向標之稱。彼時,廣西某地出現麻疹疫情,科班出身的卓家同奉命前往處置。實地探究疫情發生根源、制定應急接種方案、對當地免疫策略提出建議,一系列科學措施讓疫情被迅速控制。

談及彼時的感受,卓家同仍難掩激動之情。“雖然不像臨床醫生那樣,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但通過我們的努力,保護的是整個人群,這種成就感,你懂的!”

在吳疆看來,公衛醫師的工作,更講究薪火相傳。比如,1992年至今,通過接種乙肝疫苗,北京避免了10萬名新生兒罹患慢性肝炎,很多醫院的兒科肝炎病房也因此撤銷了。

“這些成績看似是在我們這一代取得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吳疆說,從摸清肝炎發病規律、制定適合國情的免疫接種策略,乃至研發疫苗並給兒童接種,這一系列工作,需要時間的累積,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只是踩在前輩的肩膀上。”

首個“中國醫師節”來臨前夕,吉林長春長生公司問題疫苗案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

“我也是一名孩子的媽媽,非常理解家長的焦慮,我們耐心解疑釋惑,做好科普,家長們才能安心。”大連市西崗區衛生防治站八一路預防保健站分站長劉曉芳說,她所在的地區雖未有涉案疫苗,但每天仍會接到大量來電諮詢。

隨著解疑釋惑工作的不斷推進,近幾日,諮詢電話也在逐漸減少,但劉曉芳和同事們依然忙碌。“要對特殊情況的接種者進行跟蹤管理,比如在異地接種了涉案疫苗者,要掌握其詳細情況,做好隨訪工作。”劉曉芳說。

作為一名基層公衛醫師,劉曉芳也曾感到委屈,“就拿免疫接種來說,有時向家長推薦自費的第二類疫苗,被懷疑是在搞創收,其實我們只是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提供針對性建議,期望孩子不得病、少得病。如果家長能欣然接受,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

有委屈亦有感動。劉曉芳回憶,一次參加某大型學術會議。現場,一位臨床主任醫師誠懇地說,“公衛醫師是上醫,因為只有做好預防,孩子不得病,這才是最好的。”

“很感動。”劉曉芳說,這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和尊重。百姓可能更熟悉臨床醫生,對公衛醫師則感到陌生。雖然大部分時間是在聚光燈外,但公衛醫師卻是與疾病較量的第一站,能得到臨床醫生的認可,也印證了我們工作的價值。

與劉曉芳一樣,近幾日,身為南京市建鄴區蓮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計劃免疫科主任的方慧仙格外忙碌。

“每天都有家長電話諮詢,我們也參加了國家的電視電話培訓。”方慧仙說,起初,家長們的情緒比較激動,但隨著公衛醫師們的耐心解答,溝通愈發順暢。

雖然畢業僅3年,方慧仙對工作卻已爛熟於心。“每週一到六的上午,是兒童預防接種門診,下午則是成人門診。築牢計劃免疫的健康屏障不僅是疫苗接種,查驗、隨訪等環節都要操心。”

“這只是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方慧仙說,我們還要對流動兒童摸底、隨訪,避免遺漏;對已接種的寶寶每個月都要電話瞭解其健康狀況,在數字化門診系統裡進行登記,關注動態;開學的時候要和學校老師一起進行疫苗接種本的查驗,查漏補缺等等。說起這些,方慧仙如數家珍。

★期待更多政策保障

20年,劉婷從一位普通的公衛醫師成長為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中心醫院預防保健科主任。

“公衛醫師的職責擴大了,任務更多了,責任也更重了。”劉婷說,畢業伊始,她的工作僅僅是給孩子打疫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擴大後,慢病隨訪、兒童健康體檢等都被納入其中,即便是疫苗接種,也從簡單的打針,變為了給接種者提供免疫策略諮詢。

“我們的工作內容很多並不起眼。”劉婷說,比如兒童體檢,看似只是對身高、體重、頭圍等指標進行測量,但背後卻包含對兒童是否屬於正常生長髮育進行判斷,提早發現問題。

不是立竿見影,沒有在生死博弈的第一線,但卻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對於職業期待,方慧仙希望不斷探索更安全高效的服務方式,比如讓接種上報的信息更細化,幫助居民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每個月我們內部有例會、有評比、有業務研討,上級疾控也時常組織培訓,我們在不斷充電,不斷優化。”

人員流失,是對於當前公衛醫師隊伍不可迴避的現狀。劉婷告訴記者,20年間,身邊的同學絕大部分都轉了行,“當時畢業時有100多人,現在算上我,做公衛的才3個人。”

卓家同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多政策保障,“既包括人員待遇方面,也要建立更為科學有效的隊伍建設機制。”

哈爾濱市南崗區奮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徐海龍同樣關心公衛人才問題。他表示,不論家庭醫生團隊的構成,還是轄區居民簽約以及後續隨訪、健康指導等一系列服務,都必須有公衛醫師參與,“而我們5個團隊才共用1名公衛醫師。而在健康管理的過程中往往都是非常瑣碎的基礎工作,看似簡單,實則繁雜,所以需要有更合理的績效體現公衛人才的勞動價值。”

另一方面,卓家同表示,當前高校公共衛生教育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習的內容和實踐相脫節,導致很多學生感受不到公共衛生的作用,甚至由此對公共衛生產生錯誤認知,一些學生甚至一畢業就轉行,這不僅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更導致公衛醫師隊伍青黃不接。

卓家同表示,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是公共衛生的第一要務,要改變當前重知識灌輸輕實踐調查的現狀,策略研究和應用科學結合,從而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喜歡上這門學科。“把握住這個源頭,隊伍建設才有基礎。”

公卫医师:忙碌中过了首个医师节
公卫医师:忙碌中过了首个医师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