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將矽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層次定位 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工藝

工業硅、多晶硅產量高居世界第一,集成電路用12英寸硅片卻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中國在硅片領域的這一尷尬現狀已引起行業內高度關注。在日前開幕的2018年中國硅業大會暨光伏產業博覽會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多位人士表示,應將硅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層次定位,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用硅片,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著力突破電子級多晶硅、單晶硅生產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工藝。

應將硅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層次定位 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工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表示,硅產業是有色金屬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尤其是集成電路用大直徑硅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防科技工業的關鍵材料,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全和戰略發展。當前我國硅產業正處於戰略轉型期,面臨著市場需求調整、貿易爭端加劇,以及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發展質量亟待提升等多重挑戰,轉型發展的任務十分艱鉅。

據他介紹,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1.76萬億元人民幣,遠超過石油和天然氣的1.1萬億元,是最大的進口商品,但集成電路用12英寸硅片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儘管我們的工業硅、多晶硅、單晶硅、有機硅在產業規模、技術經濟指標、綜合競爭力等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仍亟待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儘快彌補高端材料的空白。

“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群策群力、化危為機。”陳全訓表示,硅行業首先要堅持創新發展,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著力突破電子級多晶硅、單晶硅生產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工藝,通過發展智能製造,徹底解決產品批次穩定性問題,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滿足我國集成電路等現代製造業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

其次,他表示,行業要堅持協調發展,具體包括加快佈局結構調整,在積極引導工業硅、多晶硅產能向能源豐富的西部地區有序轉移的同時,儘快淘汰缺乏競爭力的產能,實現產業規模的合理控制,使產品有市場,需求有保障,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互相匹配。

此外,他還提出行業要堅持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等,要特別關注和重視國際貿易環境的深刻變化,共同維護行業整體利益等。

應將硅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層次定位 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工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硅業分會會長趙家生在會上表示,儘管現階段硅產業依舊面臨階段性需求疲軟、結構性供需不平衡、國際貿易糾紛頻發等一系列困擾,但在國家支持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背景下,硅產業未來發展的潛力仍然巨大。未來,中國應將硅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層次定位。

“過去幾年,需求持續增長帶來我國硅產業的繁榮,預期未來2到3年內,整個產業將從需求拉動轉變為供需雙驅動,產業向西部戰略性轉移以及強強聯合的產業一體化已成硅產業發展趨勢。同時,也要重視階段性預期投資過熱的問題。而近年來我國硅和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加劇了國際之間的貿易糾紛,反映了各國在搶佔硅和光伏產業制高點過程中的競爭日益激烈。”趙家生說。

他表示,希望整個產業鏈加強合作,從標準建設、產學研合作、集成創新、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等各方面,更積極主動的協作,讓上下游產業利益相關者共同發展。

“可以說,沒有硅材料就沒有集成電路,也就沒有我們的信息產業和國家的現代化。為此,用於集成電路的硅材料應該成為國家的重中之重、核心的核心。”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德仁日前表示,去年全球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硅片(等效8英寸)的需求量每月在1160萬片,但我國只有110萬片,充分表明產業的薄弱。

他表示,全球對12英寸硅片的需求量在不斷增長,去年每月在510萬片,今年將達到560萬片/月,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640萬片/月,“也就是還有80萬片/月的缺口”。

在他看來,國內企業已準備在這個產業有更多投資,計劃投資規模超過600億元,但一哄而上的投資又會帶來無序競爭,企業也應高度重視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