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型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技術動向

国内新型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技术动向

国内新型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技术动向

近年來,隨著養殖海域水質惡化、病害頻發、品質下降等客觀問題以及國家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對海產品的品質和安全越來越重視,傳統的海水網箱養殖面臨發展困境,海水網箱養殖向深遠海海域發展以謀求新的發展空間勢在必行。

但深遠海海域不同於以往的封閉或半封閉海域,一般為完全開放海域,環境條件惡劣,且遠離大陸或海島,缺乏屏障和岸基支持。傳統的HDPE網箱難以抵抗惡劣的海況,也無法適應新的養殖模式,因此必須研發新型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近年來,我國海洋工程界和水產養殖界提出了一些新型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的設計概念,本文選擇其中幾種已經轉化為實際產品的概念進行簡要介紹,以期對計劃部署此類裝備的使用方和進行此類裝備研發的工作者有所幫助和啟發。

單柱半潛式深海漁場

單柱半潛式深海漁場由De Maas SMC研發,目前已推出SSFF150和SSFF300兩種型號,有效養殖水體容積分別為15萬和30萬立方米,設計服役壽命25年,可在17颱風極限天氣情況下生存。該型漁場設計有工作吃水、風暴吃水和維護吃水三種狀態。工作狀態下漁場頂部外圍環形框架、連接環形框架和中央立柱的輻射狀撐杆以及大部分中央立柱均露出水面;風暴狀態下通過往與中間立柱底部相連的圓柱形大浮箱打壓載水使網箱下潛,直至僅有小部分中央立柱露出水面;維護狀態下整個中央立柱和頂網、部分浮箱和側網露出水面,方便檢修。

單柱半潛式深海漁場的漁網為複合材料或銅合金,魚飼料儲存在中央立柱的飼料艙內,通過沿著中央立柱外側和輻射狀撐杆佈置的管路分配到水上和水下投餵點。設有收穫系統、水下監測系統、死魚收集系統和靠泊系統,可實現分區域和多層立體養殖。對於有人駐守型的漁場,中央立柱上還佈置有生活艙室、直升機停靠系統和救生艇等。

據悉,臨高海豐養殖發展有限公司於2017年4月和De Maas SMC簽署了兩座SSFF-300型漁場的租賃合同,福鼎市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在福建省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訂造的SSFF150型漁場也於2018年1月19日開工,漁場建成後將由寧德市富發水產有限公司承租。

坐底式深海智能網箱

坐底式深海智能網箱由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根據我國渤海灣水文情況研發,可適應渤海灣百年一遇的惡劣海況。網箱為正六邊形結構,直徑66m,箱體高度18.5m,作業吃水15m,內部淨體積30000m³,內部分隔為六個體積一致的網箱,可對不同尺寸的魚分類養殖。

網箱配備自動投餌、網衣清洗、自動提網、水下監測和死魚回收等設備,可實現養殖自動化。飼料儲存罐和養殖控制室佈置在中央立柱頂部平臺上,投餌機和提網絞車分佈在頂部連接杆上。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充分利用風能和太陽能這些清潔能源,中央立柱頂部平臺裝有一臺風力發電機,六根外圍立柱頂部各設置一組太陽能電池板。

2017年5月,中集來福士與長島佳益海珍品發展有限公司、長島弘祥海珍品發展公司各簽訂了一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的建造合同,兩座網箱將在龍口建造基地建造。

德海智能化養殖漁場

德海智能化養殖漁場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和天津德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現有標配、高配和簡配,養殖空間2~10萬噸級三個系列。

德海智能化養殖漁場適合在我國完全開放、水深20~100米的海域使用,抗風等級17級,設計服役壽命20年,7年免維護。主體結構由箱型結構和桁架結構組合而成,在外形上酷似一艘帶艉浮箱的半潛船。艏艉為箱型結構,為養殖控制區、生產資料區、生活區和新能源供給區;艏艉之間為桁架結構,為養殖區,分隔為三個養殖區域。中間桁架結構頂部連接杆外側每隔一定距離綁紮有橡膠輪胎,方便作業船隻安全靠泊;連接杆頂部佈置有人行通道和欄杆,滿足人員在養殖區作業的要求。漁場採用艏部單點繫泊進行定位。

漁場配備養殖自動控制和數字化管理系統、數字化自動化多路投餵專家決策系統、水下監視系統、水環境監測設備、信息交互傳輸系統、漁獲機械、水下洗網機、海水制淡設備、風光互補能源系統、養殖集汙處理設備等,並能在信息交互傳輸系統的支持下實現無人駐守養殖。

第一座德海智能化養殖漁場已於2018年1月12日在廣東順德華興船廠正式開工建造,預計2018年6月前投放試產。

黃海全潛式漁業養殖裝備

黃海全潛式漁業養殖裝備由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為日照市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研製,2017年9月開工,目前已完工交付使用。作業海域距岸一百多海里,水深近60米,是目前國內已經投產的距岸最遠、水深最大的大型養殖網箱。

黃海全潛式漁業養殖裝備設計了漂浮養殖和坐底養殖兩種基本的操作狀況,為了滿足曬網、投苗、收魚和檢修等作業的需要,還設計了對應的操作狀況。不同操作狀況的切換通過打排壓載水實現。壓載水艙設置在立柱和浮箱內部。為了實現靈活配載並保證破艙穩性,壓載水艙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均作了適當的水密分隔。

黃海全潛式漁業養殖裝備設有壓載管路和飼料接口,壓縮空氣和飼料通過接口從養殖輔助船或平臺進入網箱並分配到對應的壓載艙或投餵點。側面設有輸送通道,作為成魚和魚苗的出入通道。網箱內部設有攝影機和傳感器,用於實時監視魚群的情況和測量水溫、鹽度、流速等參數。值得一提的是,黃海全潛式漁業養殖裝備的底網、側網和頂網均為雙層網,內網為圍蔽網,用於將網箱內部養殖水體和外面的海域隔離開;外網為保護網,用於防止鯊魚、海獅等捕食者破壞內網。

上面所盤點的均為新造的深遠海漁場。除了新造漁場,還有用舊船改造而成的養殖裝備,比如中國水產科學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為日照市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設計的養殖工船“魯嵐漁養61699”和大連船舶重工集團船務工程有限公司改造的深遠海抗風浪智能化可移動養殖平臺等。限於篇幅,本文就不一一予以介紹了。

點評

從基本構成而言,新型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與傳統HDPE網箱無異,均包括框架、網囊和定位三大系統。新型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的進步之處在於把傳統HDPE網箱的飼料儲存、投餌、起網和洗網等這些原本需要其他輔助船隻配合才能完成的功能轉移並集成到漁場自身上面,自成體系,不需要外界設備的輔助即可獨立作業。

目前出現的這幾種設計概念,既有針對灣水淺、風浪較小、不受颱風影響的渤海海域的設計,又有適用於水深較大、海況惡劣、受颱風影響強烈的南海海域的設計。對於南海養殖裝備,多點繫泊、下潛抗臺的方式能否抵抗得住南海臺風條件下的惡劣海況,尚需漁場投入使用後的實際效果作為驗證。

除了馬尾造船建造的15萬立方米SSFF150型漁場,目前國內正在建造的深遠海漁場的有效養殖水體容積均小於10萬立方米。為了充分發揮規模化養殖的經濟效益,未來隨著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這種新型裝備的技術逐漸成熟,容積超過10萬立方米的漁場會更多地湧現。

受國內新能源開發熱潮的影響,有些設計概念配備了風力和光伏發電系統,這些新能源產生的電力供給照明和水下監測設備使用應該是足夠的,但是投餌、洗網和起網等耗電量大的操作主要還是依賴柴油發電這種傳統供電方式。尤其是風力發電,如果漁場部署海域的風能資源並不豐富,風力發電的效能會不理想,因此在考慮配備風力發電系統時應考慮當地的風能資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