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教育的隱藏真相是底層家長正放棄教育。你認可嗎?

自在人生wub


這個說法以偏概全,並不符合客觀實際。



在當前,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在有孩子的家庭,子女的教育幾乎都是全家人活動的中心。家庭的所有資源,都儘可能向孩子的教育進行了傾斜。有錢人家的小孩可以上貴族學校,參加各種補課,甚至進行各種短期國際訪學;

與之相比,普通家庭雖然沒有那個財力為小孩創造優質的教育環境,但仍然在傾其全力供養子女上學。君不見,浩浩蕩蕩的農民工大軍,省吃儉用,在外苦幹一年,大多隻為了能夠每月能給孩子交上生活費,明年的學費能有著落。



同樣,我也非常不認同“寒門難出貴子”的論調。儘管貧寒家庭的教育條件要差些,客觀上這些家庭的小孩考上重點大學的難度會更大。但這種難度是可以通過主觀努力來進行彌補的。即使是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名校,每年也有不少普通家庭的孩子,靠裸分硬考進來。

相反,一味傳播“底層家庭放棄教育”,“寒門難出貴子”這些論調,容易滋生社會負面情緒。本來是努力可以做好的事,因為聽信了這些論調,從而放棄努力,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富裕家庭放棄教育,憑藉家庭背景資源,也有成功的機會;而底層家庭如果放棄教育,那真就什麼都沒有了,只會讓貧困向下一代傳遞。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只能說底層家長和頂層家長的差距造成了不同選擇,底層家長基本已經無法選擇孩子的教育環境和老師,能夠有保持一般的讀書條件都是靠國家的義務教育的幫助。


目前在我們身邊有一部分人,父母都是農民工,出身農村。靠著自己的血汗錢給給自己的孩子解決溫飽和讀書基本問題,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是非常不足。因為他們的條件限制了他們,沒有更好的經濟條件給家庭的自由陪伴,所以談不上更好的家庭教育陪伴,所以他們也無法有很多時間在為家庭的生存在忙碌,無法去提高自己。


而頂層家長,經濟能力強,而且越來越多的高學歷高素質的家長。他們時間比較自由、工作穩定輕鬆,因為他們有著市場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如果他們重視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更多的教育知識,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的教育成長。而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有著決定性的優勢可以為孩子的選擇更加的好的教育資源,比如現在很多家長覺得現在我們的應試教育有問題,而這些家長就把孩子送出國外培養,在教育資源和未來影響上已經拉開差距。


所以現在很多底層不是放棄教育,而是他們生存和思想完全還沒達到相應的水平,所以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等同放棄。


思維數學小課堂


我反對“中國教育的隱藏真相是底層家長正放棄教育”這個觀點!不知道這又是誰來禍亂中國教育了,底層家長怎麼定義?如果有底層家長的話,那上層家長如何解釋?難道只以家庭財富和社會地位為衡量標準?因此說,這種提法本身就不符合中國社會現實,想研究中國教育的大課題,需要有科學的論證,絕不能拿教育的表面現象盲目下結論。

底層家長正放棄教育,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並且很容易讓人頹廢。中國教育發展這麼多年,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不管還存在哪些問題,都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局部問題,絕不能以偏概全。而說底層家長正放棄教育,這數據從哪來的呢?如果沒有抽樣調查,沒有從宏觀到微觀的數據對比,恐怕就是胡說。

從近三十年學校教育的發展來看,尤其到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已經大大增強,而至於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可度,也在不斷提升。只是出現了一種分化現象,即當高收入家庭有更多選擇時,他們要麼選擇私立學校,要麼早早將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而這只是比例很小的一部分,不代表中國教育的普遍現狀。


韓國成老師


這句話看似危言聳聽,但是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不知道題主所說的底層家長是指那部分人,這裡,我暫且把題主所說的底層家長,理解為農村家長吧。

以前回農村,跟大家聊天,大家總會數一數,村裡總共有幾個大學生,誰家出了幾個大學生,現在在哪裡工作,家裡的老人生活多麼好之類的內容,村民的言語中充滿著羨慕,這些大學生就是村裡的榜樣;

現在回農村,聊天的內容則是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現在在家裡工廠打工;誰家的孩子在城裡工作,父母在家省吃儉用給孩子買房子;誰家的孩子,大學畢業多少年了,還沒有找到媳婦等等,這些大學生成了村裡的“反面教材”。

一、農村孩子考不上好大學,很難真正改變命運!

我經常給班裡農村的孩子講,要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但是在現如今,只有學到真正的知識能夠改變命運,而真正的知識,來自高水平的大學。

下圖是中國薪酬網公佈了一份2018年《中國大學薪酬排行榜TOP200》,從這份榜單中,可以看出985、211高校畢業生酬薪水平大幅度領先普通高校!可以說,一畢業就能“奔小康”了,農村娃考上這類學校,雖然不一定比得上其他同學,但是生活水平還是比較高的,他們的父母應該不會後悔!

二、農村孩子考好大學越來越難!

2017年,北京市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自己是中產階層家庭的孩子,又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這些教育資源上得天獨厚的條件,農村的學生並沒有享受到。

其實,這位同學,說的不一定準確,但是確實是實話!看看下面兩圖,大家可能能加深瞭解。

第一幅圖,是清華大學與斯坦福大學的五位學者研究了中國的城市青年和農村青年考上大學的幾率,他們發現在2003年,城市青年上普通大學的幾率,是農村青年的8倍;上北大和清華的幾率,是農村青年的43倍。

第二幅圖,是復旦大學對於生源來源比例的統計,農村戶籍新生從未超過兩成。

三、底層家長放棄教育,其實來自對教育的懷疑!

其實,作為農村家長想法很簡單:“孩子是學習的料,就攻讀;不是學習的料,就去打工”。一直以來,他們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就不是很堅定!一個成功的大學生,能夠帶動周邊的教育;一個失敗的大學生,影響力也同樣巨大。

而現實情況是,越來越多的農村大學生考上二三流大學,他們的榜樣作用正在逐漸減少,“讀書無用論”,在很多地方影響越來越大。


贏在高三


我不知道題主收的“底層”指的是“文化”(不僅僅是指知識本身,更主要的是思想意識)層面的還是“物質”層面的?又或者兩者都是。因為如果是“文化”層面的缺失是真的有可能導致放棄教育的;但是如果是“物質”層面的,我倒不覺得有太多人會因為沒錢而放棄教育,這個社會幾乎所有人都試圖通過藉助“教育”來改變自己、改變孩子不是嗎?我認為這才是“真相”。

教育一直是性價比最高的改變命運的途徑

儘管現在的各種“減負”、“改革”已經越來越讓那些教育資源匱乏、物質條件又差的人們感到越來越吃力了——從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學校都減了,有條件的人可以從校外補充;各種自主招生,除非天賦奇高,否則受資源、條件的限制仍然競爭不過條件好的;各種綜合考核、各種科目學習(比如需要藉助外部設備、設施的等資源的)又迫使那些沒有條件的人被動的被拉開了差距,比如英語你考口語,那些連個復讀機都沒有的家庭、老師都有著濃濃口音的家庭怎麼辦?比如你要考信息學,那些全校沒幾臺電腦的學生們怎麼辦?……


很大程度上“階級”被一定程度上人為的“固化”了。

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即便如此,那麼“教育”還是性價比改變命運的選擇!


更準確的說是“沒得選”

與其說“教育”是最佳的選擇,不如說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時代的進步已經給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門檻。

工業生產上:

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純體力勞動會被逐漸取代,而這個過程也直接導致了其他行業的勞動力集中進而導致勞動力貶值。這個趨勢下,不學習怎麼辦?

都說學個一技之長,可實現實是我們在工廠裡看到的技術人員大都是年齡比較大的人了,年輕人越來越不肯吃這個苦,越來越不願意做這些事兒。比如焊接、機械加工等等這些收入並不算低的行業因為我是做自動化、機器人的,這些年接觸到的生產型企業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就連最基本的體力活都沒有年輕人在幹了!

技術型企業上:

沒有“文化”根本融不進去。

服務型(包含行政類):

我們可以看看每年的各種招聘要求和各種就業新聞,好傢伙掃馬路、殯儀館都是高學歷的了!這找誰說理去?

……

其他的我就不說了,留給“人工”可以做的崗位、工作還有很多,但是再多也多不過“人更多”的現實!任何一個社會,都註定會有一批人失業的……


所以,接受“教育”就是避免自己、孩子成為這“一批人”的性價比最合適的選擇。


換個角度看“教育”

小時候父母給孩子的目標是清華北大,

孩子大點了一部分父母把目標調整到了上個985

再大點又有一部分父母把目標調整到了上個211也不錯,

孩子再大點又有一部分父母把目標調整到了上個一本就成,

再大點了又有一部分父母把目標調整到了上個二本可以接受嘛,

孩子再大點又有一部分父母把目標調整到了三本也是本科啊,

再大點又有一部分父母把目標調整到了有個學上就行了關鍵得拿個文憑,

孩子再大點又有一部分父母把目標調整到了算了能學個技術、吃上飯就行。


但是如果我們辦這個問題反過來看的話會變成什麼樣呢?

我反而覺得所謂的“底層家長”往往先從現實考慮,也正是因為這份現實,使得孩子們更能健康(身、心)的成長,而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們會不斷的提高對孩子的期待——因為孩子有這個能力了、沒被各種超前、拔高給累壞了。

當然,這部分我也知道,畢竟還是少數……說出來只是……算了,我也不知道為啥要說這些……大家隨便看看就行了。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放棄絕對不會放棄的,沒有農村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過成和自己一樣,都望子成龍,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教育,也是最好的路,為什麼現在會有這樣的說法,那是因為負擔不起了,頂不住了,不是因為大家放棄了,是無奈了


無言128227204


這句話,我覺得有真實的一面,如果把家長分為上層和底層兩個社會層面的話,上層社會的家長有時候教育出的部分孩子還真不給家長臉上貼金,不用多舉例吧,很多靠爹、靠媽,並在一個優異的教育和生活環境長大的孩子,做出來讓人大跌眼鏡的事也不少啊,他們以為自己有錢,就可以任由孩子胡作非為,他們所受的教育又體現在哪裡?這和放棄教育有什麼區別?還有一部分來自上層家庭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因為有條件,他們可以考讓好大學,也可以出國留學。他們接受的教育只會越來越好,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反過來再看那些底層社會的家長,家庭教育環境決定孩子的發展和眼界,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即便是農村考出來的孩子,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得是城裡孩子的多少倍?還有那些根本就沒有條件去上大學的孩子。他們不放棄怎麼辦?底層社會的那些家長,沒有條件給孩子提供更為先進的學習條件和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他們就是這個社會的弱者,沒有哪個家長不想讓自己孩子出息?可是,當有的家庭一日生活都勉強保證的時候,不放棄又怎麼辦呢?都說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如果你是一個富人,你也想像不出真正的底層社會的人有多貧窮!

無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底層社會,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但是,也是有條件的,當家長無能為力的時候,靠的只有孩子自己, 中國教育隱藏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我想得一分為二地去看,教育、教育,有錢人家教育出的孩子未必是“合格”的棟樑之材,沒錢人家教育出的孩子也未必是“無用”的朽木。沒有什麼真正的放棄,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執著,如果所有人都對“教育”失望了,無論是上層還是底層的家長,結局都是一樣的!



月亮姐辰辰


對這個觀點,我總體是表示認可的。

首先,在我看來,所謂的底層階層,並不見得是大家所認為的普通工薪階層,不管你承認與否,社會的階層分化和階層固化,已然在進行中,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分工的細化、財富的持續集中、物價的上漲、生活成本的上升、競爭的加劇,必然導致階層分化的產生。

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不管是公務員、企業老闆、管理層、白領、工人、自由職業者還是農民,大多數都能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並且知道知識和受教育程度對於個人命運影響的重要性,因此,在對待教育的問題上,總體是保持積極和大力投入的態度。

但是,我覺得,總有一些情況是不能無視的,泛泛之談沒有意義,我舉一些親眼看到的例子吧。

案例一:收廢品的家庭

小區門口有一家人是專門收廢品的,因為跟物業溝通的比較熟,在這裡做了很多年了,常年在門口路邊佔了一塊地方,方便收廢品和堆積清理,我在進出小區的時候,經常看到他們家的三個孩子跟他們在一起,無所事事的嬉鬧,自顧自的玩,他們的父母除了忙著手頭的活以外,就是相互聊天、無聊的發呆、看手機,幾乎很少和孩子有溝通。

這幾個孩子,目測從3、4歲到8、9歲不等,到了正常就讀幼兒園、小學的年齡,我印象中從來沒有看到孩子揹著書包或拿著書本寫作業、看書,雖然看到的情況不能下定論說孩子處於輟學的狀態,但是從他們父母的表現來看,沒有感覺到他們對孩子教育方面有一點點的重視和關注。

或許,他們收廢品的生活不錯,以前聽我父親提起過,說他們一年能有十幾萬的收入,買了車,老家蓋了房,或許,他們已經想好了子承父業?而收廢品這種事業,跟教育、跟學問知識,有關係嗎?

案例二:拉麵館的女孩

小區對面有一家遍佈全國的拉麵館,一家人開的,我經常回去光顧他們的小店,他們家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小兒子,大女兒已經20出頭了,剛認識他們家的時候,小女兒才3、4歲的樣子,8、9年過去了,到了上初中的年紀。

小女兒小的時候,沒有看到送去幼兒園,天天在小店裡面玩,跟著媽媽和姐姐看手機、電視劇,稍大一點後,會幫助開始收錢,後來幾年,我會看到小姑娘揹著書包去上小學,至於去哪個學校,真不知道,不是本地戶口,肯定不是上的地段內的學校,多半隻能去打工子弟學校了。這兩年,再沒看見小姑娘揹著書包出門或回家的畫面了,變成了麵館裡端菜上桌、收錢結賬的主力。

在幾年前,這是姐姐的主要工作,現在,姐姐去了後廚幫忙。

案例三:親戚家的孩子

親戚是我的長輩,60後,在2000年前後,兩口子先後下崗了,打過雜工,開過麻將館,跑過長途大貨車,開過黑出租,還要照顧年邁的老母親,成天為了謀生而奔忙、焦慮著。

家裡有個兒子,90後,自小不愛學習,在父母親抽菸、喝酒、打麻將、出口成髒的環境下長大,父母根本不過問他的學習,因為,既不懂,也沒時間,更沒有意願。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成長都被濃縮成了趕緊拉扯大,找份工作養家餬口,分擔家庭的壓力。

孩子中學畢業以後,讀了一個交錢就能上的大專(實際上就是以前的技校),畢業後家裡人給找了一份工作,幹了三個月,覺得太辛苦,跑了。後來幹了幾年快遞員,現在又換了工作,不知道能堅持多久,反正,每次見到他,不是在玩手機,就是在看電視,萬幸的是,沒有染上什麼惡習。

類似的案例,還能列出來不少,這一切不正說明底層的家長正在放棄教育嗎?

真正底層的人,整天為了溫飽而奔波、焦慮著,疲憊不堪,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渴望的是能夠吃飽穿暖,把孩子拉扯大,成家立業,不再成為自己的負擔,把自己的一生混下去,活著,是最大的需求!

這樣的心理狀態下,你覺得人家是放棄教育?對不起,你想錯了,他們可能對教育這件事情已經麻木了,送孩子去上學,有時候甚至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畢竟,義務教育是強制性的!

不是底層階層,你以為就沒有拉開差距?

現代的教育,不僅僅侷限在學校的文化知識學習,已然對很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對家長的要求

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體系,越來越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陪伴、遊戲、各種手工、智力玩具、英語溝通環境,要求家中有輕鬆的心態、包容心、豐富的學識、育兒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大量的社會活動和實踐,哪一點都不容易。

對於條件優越、書香門第、資源豐富的家庭來說,要做好尚且不難,但是對於很多忙於工作、事業,疲於應付房貸、車貸、孩子的學費和補習費的家庭和家長來說,已經消耗了太多的精力、體力,難以抽出更多的時間去滿足孩子成長對家長的要求,這樣的狀態下,差距不是自然就拉開了?


二、對學校的要求

為什麼現在所有的地方,都強調地段、學區?因為不同地段的學校,師資力量有天壤之別,好的學校、好的老師往往逐步的往大城市、大城市的核心區的學校集中, 教育資源的投入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傾斜,導致好學校越來越好,和普通學校的差距越來越大。

從上幼兒園開始,差距就依然產生了,公立幼兒園的師資力量總體來說顯著高於普通私立幼兒園,但是學位非常有限,而且往往會更多的面向公務單位招生。而高價的貴族幼兒園和國際幼兒園,又讓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孩子從小接受的啟蒙教育就已經形成了差異,教師素質的差異、同校學生素質的差異,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同的影響。

好的地段和學區,意味著更高的房價,更高的生活成本,對於買不起這些好地段的家庭來說,不好意思,好學校你進不來了了。


三、對教育機構的要求

現在的孩子,如果沒有去上個興趣班、補習班,家長都不好意思說出去,孩子參加的培訓班的多少,檔次的高低,對孩子的學習質量的幫助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就拿英語來說,你是買的100元一節課的小班制課程?還是遠程教學的方式?亦或是500、600元一個小時的專業外語私教上門一對一授課?同樣的時間,效果是不同的。


四、對經濟實力的要求

所有的投入,最後都歸結到錢上面,也最終體現在以經濟實力、家庭文化素養、背景、綜合競爭力的差異上。


這些,難道不正在拉大教育投入的差距嗎?拼教育,不只是拼孩子,更是拼媽拼爹拼家底!


*************************************************
我是二胎孩子的全職爸爸,帶娃休息間隙,偷空答個題,放鬆一下被小傢伙蹂躪的神經,就是這個樣子。😆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方便時給個關注,謝謝您啦~


元寶爸的育兒日記


是這句話說的不夠明白,是低層次家長放棄了對誰的教育,是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對自己的教育,人是活到老學到老的,誰都要不斷的學習才行,當了爹媽,你就以為自己是權威了什麼都懂了麼,?要知道,你得和你的孩子共同成長才行呀,我國的多數家長都是放棄了對自己的教育!不去學習,尤其是‘低層次’的家長,……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低層次’的……


紫露微光


不是底層家長放棄教養,而是這個浮躁的社會,給予孩子的教育都是畸形的,包括學校家庭社會,不講倫理道德,不講信用,只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這一切不能歸咎於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