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果變滯銷果,精準扶貧下的市場反噬

扶貧果變滯銷果,精準扶貧下的市場反噬

果農倒掉的火龍果把水池的水染成了粉紅色(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道

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在貴州“用力過猛”

直接導致了當地火龍果嚴重滯銷的新聞引發行業關注和深思

扶貧產業中只管“種”不管“賣”

讓貧困群眾單打獨鬥找市場

恐怕“看上去很美”的扶貧產業

遇到問題後付出的代價就會越慘重

2008年

關嶺將火龍果產業

作為促進農民脫貧增收和推進石漠化治理的途徑之一

推廣火龍果種植

2009年

關嶺火龍果地頭收購價漲到每斤15元

然而

2010年火龍果價格開始下降

到2017年

當地的地頭收購價格已降到了每斤1塊多

最貴的也只有3塊多一斤

與此同時

火龍果種植面積從2分地擴種到1.5萬畝

覆蓋了全縣16個村及1886戶貧困農戶

佔種植區域貧困戶總數的70%

並且

在價格下滑趨勢下還準備新建火龍果種植基地2萬畝!

而如今

關嶺大規模推廣、農民跟風種植的火龍果已進入盛產期

產量約為7000噸

再加上火龍果不易保存、不耐運輸

並且沒有形成標準化種植

果品參差不齊,量大價低,必然滯銷。

扶貧果變滯銷果,精準扶貧下的市場反噬

在關嶺

沿著北盤江和打邦河

能種的地方几乎都種上了火龍果

沒有多少人知道貴州現在已經是全國最大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了

而隨著火龍果在全國範圍內的不斷推廣

貴州會受到多大沖擊?

不僅貴州

全國各地近些年都在高調種植火龍果

河南等北方省份喊出“南果北調”計劃將火龍果作為重點扶貧項目

其他省份的火龍果種植產業又能否發展起來

這些都存在很大的疑問

也可以這麼說

今年的關嶺縣

給全國火龍果產業扶貧

都敲響了一個大大的警鐘

扶貧果變滯銷果,精準扶貧下的市場反噬

成片的火龍果基地

“扶貧果”變“滯銷果”

貴州關嶺的扶貧火龍果滯銷並非個案

今年兩會

已有代表呼籲

扶貧產業趨同已造成貧困縣的橙子、西瓜、蔬菜積壓賣不出去

爛在樹上、地裡的現象

極大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業內人士表示

現實中在看到某類小規模的扶貧產業產生一定效果時

就著急要“全面推廣經驗”

複製到各個貧困角落

而對該品種的市場究竟有多大、到底能消化多少

卻考量不多

一些農產品以前市場行情不錯

現在和將來銷路也會不愁

但市場是千變萬化的

行情總是漲漲跌跌,結果栽了跟頭

產業扶貧,投入再多,政策再好,終究繞不過市場

扶貧果變滯銷果,精準扶貧下的市場反噬

年邁的勞動力如何能支撐起扶貧產業

同時

我國小農經濟量大且長期存在

產品少的時候,價格高

很多地方“一哄而上”

結果供大於求,產品滯銷

扶貧農產品滯銷

正是小農經濟面對大市場的一種無奈的反映

而且

在農產品出現相對過剩的現行背景下

不斷的增加面積和產量

只會越扶越貧

這對於抗風險能力、發展能力都不足的貧困群眾來說

顯然難以獨自承受

不尊重市場供需規則

盲目擴大種植和養殖

小農戶又沒有抗風險能力

地方政府更沒有市場銷售能力

如果最後扶貧的效果,變成了一地雞毛

誰之過?

看來扶貧不僅要精準扶貧

同時也要尊重經濟學的基本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