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果变滞销果,精准扶贫下的市场反噬

扶贫果变滞销果,精准扶贫下的市场反噬

果农倒掉的火龙果把水池的水染成了粉红色(新华社)

据新华社报道

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在贵州“用力过猛”

直接导致了当地火龙果严重滞销的新闻引发行业关注和深思

扶贫产业中只管“种”不管“卖”

让贫困群众单打独斗找市场

恐怕“看上去很美”的扶贫产业

遇到问题后付出的代价就会越惨重

2008年

关岭将火龙果产业

作为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推进石漠化治理的途径之一

推广火龙果种植

2009年

关岭火龙果地头收购价涨到每斤15元

然而

2010年火龙果价格开始下降

到2017年

当地的地头收购价格已降到了每斤1块多

最贵的也只有3块多一斤

与此同时

火龙果种植面积从2分地扩种到1.5万亩

覆盖了全县16个村及1886户贫困农户

占种植区域贫困户总数的70%

并且

在价格下滑趋势下还准备新建火龙果种植基地2万亩!

而如今

关岭大规模推广、农民跟风种植的火龙果已进入盛产期

产量约为7000吨

再加上火龙果不易保存、不耐运输

并且没有形成标准化种植

果品参差不齐,量大价低,必然滞销。

扶贫果变滞销果,精准扶贫下的市场反噬

在关岭

沿着北盘江和打邦河

能种的地方几乎都种上了火龙果

没有多少人知道贵州现在已经是全国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了

而随着火龙果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广

贵州会受到多大冲击?

不仅贵州

全国各地近些年都在高调种植火龙果

河南等北方省份喊出“南果北调”计划将火龙果作为重点扶贫项目

其他省份的火龙果种植产业又能否发展起来

这些都存在很大的疑问

也可以这么说

今年的关岭县

给全国火龙果产业扶贫

都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

扶贫果变滞销果,精准扶贫下的市场反噬

成片的火龙果基地

“扶贫果”变“滞销果”

贵州关岭的扶贫火龙果滞销并非个案

今年两会

已有代表呼吁

扶贫产业趋同已造成贫困县的橙子、西瓜、蔬菜积压卖不出去

烂在树上、地里的现象

极大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业内人士表示

现实中在看到某类小规模的扶贫产业产生一定效果时

就着急要“全面推广经验”

复制到各个贫困角落

而对该品种的市场究竟有多大、到底能消化多少

却考量不多

一些农产品以前市场行情不错

现在和将来销路也会不愁

但市场是千变万化的

行情总是涨涨跌跌,结果栽了跟头

产业扶贫,投入再多,政策再好,终究绕不过市场

扶贫果变滞销果,精准扶贫下的市场反噬

年迈的劳动力如何能支撑起扶贫产业

同时

我国小农经济量大且长期存在

产品少的时候,价格高

很多地方“一哄而上”

结果供大于求,产品滞销

扶贫农产品滞销

正是小农经济面对大市场的一种无奈的反映

而且

在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的现行背景下

不断的增加面积和产量

只会越扶越贫

这对于抗风险能力、发展能力都不足的贫困群众来说

显然难以独自承受

不尊重市场供需规则

盲目扩大种植和养殖

小农户又没有抗风险能力

地方政府更没有市场销售能力

如果最后扶贫的效果,变成了一地鸡毛

谁之过?

看来扶贫不仅要精准扶贫

同时也要尊重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