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蛇还是怪鸟?《山海经》中的三个肥遗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西山经》

肥遗在山海经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山海经·西山经》中的怪蛇——肥遗。

怪蛇还是怪鸟?《山海经》中的三个肥遗

肥遗

在今天的华山,太古时期的太华山,生活着一种怪蛇,名为肥遗。一般蛇都是没有脚的或者只有很小很小的退化了的前肢。而肥遗很不一样,它长着六只脚,除此之外,还背生四翼,不可谓不神异。民间向来认为蛇是能进化为蛟再进化为龙的。肥遗虽然还是蛇身,但已经长出了六只脚,两对羽翼,可以说在化龙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

关于肥遗的传说不多,都说只要这种怪蛇一出现,就必然会天下大旱。据说在商汤时期,肥遗曾出现过一次,结果它出现过的阳山一带连续大旱七年。这种强度,与”旱魃一出,赤地千里“的旱魃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了。

说到旱灾,再看“六足四翼”这样的描述,小编不禁想起了蝗虫,这种昆虫正是六足四翼,同时蝗虫的出现也往往伴随着旱灾,不过一者是蛇,一者是虫,二者相差依旧不小。

然而,有一种蝗虫,以其体形,放到喜欢类比夸张记载的古人眼里,说是蛇也不为过。这种蝗虫叫做响导蝗虫,体形巨大,不过已经灭绝近八十年了。它的体形到底有多大?话不多说,上图:

怪蛇还是怪鸟?《山海经》中的三个肥遗

超大蝗虫

你没看错!这名男子手里提着的可不是鸡也不是兔子,而是......一只超级大蝗虫。

肥遗的另外两次出现其中一次也是在《西山经》”又西七十里,曰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这便是肥遗鸟了。肥遗鸟是一种黄色的鹌鹑大小的鸟,喙是红色的,据说吃了这种鸟能够治病、防止寄生虫。不过,二者其实算不上同名,因为我们提到的肥遗蛇的“遗”字并不是这个,而是有虫字旁的,只是今天找不到那个字,才改用这个“遗”的。

怪蛇还是怪鸟?《山海经》中的三个肥遗

肥遗鸟

除此之外,肥遗还在《北山经》中出现过,“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这种蛇与第一个肥遗具有相同的属性,都会招致旱灾,但一个生活在太华山,一个在浑夕山,两者相距太远,所以小编不认为二者是同一物种。

怪蛇还是怪鸟?《山海经》中的三个肥遗

一首两身的肥遗忘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