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爲什麼沒與孫中山合葬中山陵?

用戶58619713710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國民黨總理孫文在北京,因晚期肝癌醫治無效去世。時隔57年後,1981年5月29日晚上8時18分 ,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在北京,因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醫治無效而去世。然而宋慶齡並沒有和孫中山合葬在中山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福垊以為原因有三:

宋慶齡父母原因

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與比她大27歲的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結婚。宋慶齡因為愛情,跟父母鬧得很僵,併為此跟父母斷絕了關係,而那時她的父親宋嘉樹還罹患著肝病。他們結婚三年後,宋嘉樹病逝。福垊猜想宋嘉樹的去世多少跟生氣有關,而且肝病最怕生氣。父親的去世對宋慶齡來說,那是心中一生的愧疚。

1966年8月份,宋慶齡收到一份信,當她看到信的內容尤其是照片的時候,她渾身顫抖,痛不欲生。原來,在萬國公墓中的其父母的墳墓遭到紅衛兵的嚴重破壞,墓碑推倒砸壞,將墳墓中的屍骨挖掘出來,“曝屍”在外。她此刻想到昔日因為愛情傷了親情,如今卻對父母的墳墓無能而力。也就從這時起她決定死後陪在父母的身邊,向父母道歉,保護其墳塋。

宋慶齡自身原因

1927年9月28日,由美聯社轉發了來自英國倫敦《每日郵報》的引自蘇聯的官方電訊——宋慶齡和民國外交部部長陳友仁已結婚。陳友仁跟陳友諒沒有關係,他跟天平軍有關係,其父陳桂新,為東王楊秀清的貼身侍衛。天京之亂時,陳桂新逃到香港。後來其子陳友仁成為了孫中山“最親密的朋友”是孫中山的英語秘書。

有人說婚嫁的事謠言,而且發起這個謠言的人,就是宋靄齡。因為宋慶齡過早的孀居,總有好事者,傳出流言蜚語。後來還傳出跟汪東興關係較為親密,傳言最多的還是宋慶齡與其的秘書兼衛士東北人隋學芳親密關係。隋學芳的女兒隋永青是宋慶齡的養女。

其他原因

據宋慶齡表示,她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不想死後入駐中山陵來分享孫中山的殊榮。然而福垊認為,宋慶齡之所不與孫中山葬在一起就是因為中山陵耗資巨大(其陵寢不花費不下帝王陵寢的花費。),怕是為了節約國家的支出吧。


福垊


宋慶齡沒有和孫中山合葬在中山陵的原因有四:

1、宋慶齡有一個保姆,名叫李燕娥。李燕娥是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人,是孫中山先生的同鄉。1927年,年僅16歲的李燕娥見到宋慶齡的第一天就說:“我要服務您一輩子,夫人。”

幾十年中,她一直精心照料著宋慶齡,宋慶齡也從來沒有把她當作僕人看待,一直親切地稱她為“李姐”。

50多年的風風雨雨,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誼。

1980年下半年以來,宋慶齡的身體一直不好,經常發高燒,甚至於臥床不起。198125日,陪伴她整整53年的保姆李燕娥病逝,這給本來已十分虛弱的宋慶齡以沉重的打擊。

悲痛萬分的宋慶齡支撐著病體,親筆給警衛秘書杜述周寫下了她對李姐後事安排的指示:“我一直答應讓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墳的邊頭,要立她的碑。我以後也要埋在那裡。”在最後兩句話的下面,宋慶齡還專門畫上一個草圖,標明李姐和她自己墓碑的位置應在她父母合葬墓的左右等距。

應該說這是宋慶齡在生前對李姐對自己身後葬到何處所做的遺言。說明她是經過慎重考慮而作出的最後決定――安葬到父母身邊,活著不能盡孝,死後要盡忠盡孝。

葬在父母邊上,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宋慶齡對父母有一種內疚。因為她堅持要嫁給孫中山,這件事傷了她父母的心,她是逃出來的。當時她的父親就病得很重,她肯定心裡很難受。可能她想當時使父母傷心了,死後一定要陪他們。


2、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原常務副主任、宋慶齡故居原主任何大章就宋慶齡為什麼沒選擇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與孫中山一起合葬的問題時曾說,宋慶齡曾經講過,紫金山是為真正偉大的人物服務的。言外之意她就是一個普通人,是人民的一員。雖然是孫中山的夫人,但她不願意用這種身份去分享偉人的光輝。所以,她覺得普通人要葬在公墓裡。這是宋慶齡為什麼不葬在紫金山的一個原因。


3、宋家有一個約定,就是活著的時候不管有多少矛盾,死了一定要葬在一起。宋慶齡曾經在一封信裡寫到,記得我家有八穴地,所謂八穴地就是八個墓穴。這八個穴地就是給她的父親宋耀如、母親倪珪貞,以及他們的六個子女: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良、宋子安。八個人要葬在一起,這是早就說好了的。


4、晚年故事。宋慶齡不與孫中山合葬的原因眾說紛紜,據說是和她晚年的情感生活有關。

光鮮頭環下面是否真有其無奈與淒涼,我們不得而知,正面與負面的說法無法去細細推敲。

但我們更應該尊重歷史,正確的去看待他們為國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光輝貢獻。

更多精彩美文,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有態度的女王”,關於情感困惑及個人成長問題可以找我聊聊哈!


有態度的女王展顏


宋慶齡女士於1981年5月29日逝世。5月15日,在中共中央領導前去看望時,她明確提出:「我死後還是回上海安息。」

大概有三個緣故,皆是揣測。

第一個是「孝」。為了與孫中山結合,她和父母的關係一度鬧得很僵,也許是「孝」的觀念使她決定躺在父母身邊,生不能侍奉父母盡孝,死後迴歸到父母身邊守護。

第二個是「節」。從22歲到32歲,宋主席和孫中山一起生活了十年。孫中山先生逝世時,她正是風華正茂的歲月,需要愛的呵護和滋潤,也有追求美好生活,包括戀愛結婚,建立家庭的權利。半個多世紀當中,曾經出現過關於她的緋聞。在莫斯科,當聽到自己與一個志同道合的同志結婚的傳聞時,她大病一場。從此,她就把主要的精力投入了革命、建設,抗日,和平,婦女兒童工作。

第三個是「名」。她在世人心目中被永遠定格在孫夫人的身份上,獨立的人格和輝煌的業績都忽略不計。例如國際友好人士就稱她「逸仙先生的夫人」。為了維護孫中山先生的形象,維護國母和聖女的光環,她其實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那麼死後,也許她可以尋求一點自主權了。

另外中國國民黨從來沒有考慮過合葬的事情。奉安大典之前,中山陵的設計和建造,原本就不滿足合葬的需要和可能。


柳如嫿


1925年3月12日,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一代偉人滿懷遺憾撒手西歸,舉國為之悲痛。

孫中山在彌留之際曾囑咐宋慶齡等家屬及侍疾者:“吾死之後,可葬於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事實上早在1912年(即民國元年),孫中山在南京任國民政府臨時大總統時,曾有過幾次到南京紫金山的經歷。同年三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曾與胡漢民等人再次到紫金山狩獵。行至一處,他即被眼前壯麗恢宏的景色所吸引。面對青山綠樹,前臨平川,地臻天成絕美的自然山勢,孫中山笑對一同前來的胡漢民等人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
(今南京中山陵)


事實上,南京這座城市同孫中山,同國民黨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南京除作為國民政府的臨時所在地,也是當時國民革命軍的大本營,南京亦聚集了國民政府眾多高官及許許多多有志青年。所以說孫中山在逝世前選擇南京作為自己百年之後的葬身吉地也合乎情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也許在孫中山看來,選擇葬身南京,除了因南京紫金山的景色絕佳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能看到自己的革命繼承者們能夠繼承其遺志,為了革命而砥礪奮鬥。

尊從其生前遺囑,在孫中山去世之後,宋慶齡、孫科及其他國民黨要員決定將孫中山靈柩暫厝北京香山碧雲寺。

在這期間,國民政府北京治喪處就已派林森等人前往南京勘察陵址。

1925年4月21日,宋慶齡及孫科等人造訪南京。上午出席南京各界追悼孫中山大會,下午即親往紫金山為孫中山擇選建陵之處。經過一番勘察甄選,最終遵從宋慶齡“墓址不宜選在山頂,應建於南坡平陽處。”

的建議。

23日晚,葬事籌備委員會一致通過,確定紫金山中茅山為最終墓址所在地,並啟動一系列建陵準備工作。

可以說在孫中山最終墓址選擇這一重要決定上,宋慶齡的意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因素。

與此同時,葬事籌備委員會開始向社會徵選《陵墓懸獎徵求圖案條理》。最終經宋慶齡、孫科及其他國民黨黨政要員的聯合平定,確定採用呂彥直的陵墓圖案設計方案,並聘請其為陵墓總建築師。

呂彥直的設計方案,平面呈警鐘形,寓意“喚起民眾之意”。整體設計融合了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風格,符合孫中山的氣概與精神。

陵墓工程正式於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至1931年主體工程全部完成。

在這期間的1929年6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為孫中山在南京紫金山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大典由蔣介石親自主持,宋慶齡、孫科及其他國民黨政軍要員皆悉數出席,至此孫中山便長臥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孫中山紀念碑)

————————————————————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宋慶齡,據宋慶齡生前講述,其父親很早就在上海一處墓地為一家人購買下八個墓穴,即自己的父母雙親(宋耀如、倪珪貞)還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宋靄齡、宋美齡、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並留有囑託,死後八人要葬在一起。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都遵守這約定,一家人能夠永遠聚在一起。


(上海宋慶齡墓園)

再者宋慶齡曾經講過“紫金山是為偉大人物服務的!”。其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只是普通的人民一員,雖是孫中山夫人,但還不足以憑藉這種身份葬於中山陵。

基於上述兩種原因,宋慶齡逝世之後最終沒有葬於中山陵。而是葬在了今位於上海西郊的萬國公墓宋氏墓地,旁邊緊領其父母之墓。也算是落葉歸根,遵守之前的約定,與自己的父母葬在了一起。

處在二十世紀這一大時代背景之下,孫中山與宋慶齡已不簡單只是夫妻關係,更是一種純粹的革命友誼。共同的志向促使他們走到一起,彼此之間休慼與共,同甘共苦,恩愛交融。在孫中山去世後宋慶齡為丈夫親往南京勘察陵墓選址,為其後事做盡妥善周到安排,為使孫中山先生能夠安臥長眠於中山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孫中山與宋慶齡)

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內,宋慶齡再無改嫁直到終老,她忠實的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遺志。

宋慶齡亦為新中國的成立與建設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是20世紀一位傑出的女性政治家。


小司馬說


宋慶齡與孫中山生前恩愛,但由於孫中山先生忙於革命,兩人聚少離多。按道理生前聚一起時間短,死後合葬一處最為恰當。但令人奇怪的是,孫中山先生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而宋慶齡安葬於當時的上海萬國公墓。


而宋慶齡沒有與孫中山合葬,並不是沒有機會,而是宋慶齡拒絕了。

不是她不情願,而是她過不了心裡這道坎,不能與孫中山合葬。她是孫夫人不假,但她更是父母的子女。

宋慶齡一生中自認為最對不起的就是生育自己的父母,因為她當初不顧父母反對與孫中山結婚,所以生前不能再為其盡孝道了,死後至少得陪同父母,於是死後她選擇了葬於父母陵墓旁。


況且葬於這也是她父母的意思,宋慶齡父親很早以前就在上海萬國公墓購買墓地,說死後宋氏家族應葬於一處,葉落歸根,宋慶齡葬於此也是最後聽從了父母的安排。

當然這裡也有宋慶齡謙虛的意思。宋慶齡曾親自回應過這個話題,她之所以沒有選擇與孫合葬,是因為她認為自己不夠格葬於紫金山,紫金山是葬偉人的地方,宋慶齡謙虛的認為自己只是一普通人,葬進去也不夠格。當然這只是她太謙虛了,宋慶齡是完全有資格進入的。


其實我想宋慶齡應該還有個考慮,那就是孫中山的原配,孫中山在宋慶齡之外還有幾位妻子,雖然在孫與原配離婚後宋慶齡是正妻了,但她或許還是考慮到了這點,如果合葬了,或多或少心裡會對孫中山的其他幾位夫人有點愧疚。

宋慶齡沒有與孫中山合葬應該是考慮了很久,葬於當時的上海萬國公墓是她權衡了很久之後的最佳選擇。


夏目歷史君




孫中山被尊為“國父”,他的夫人宋慶齡也因此被稱為“國母”。

1989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離世,她在臨終前留下遺言,將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中的父母陵墓旁。

但是,宋慶齡為何沒有與孫中山合葬?

難道是他們的革命愛情出了問題?




紫金山為真正偉大的人物服務。

宋慶齡被稱讚為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是20世紀舉世矚目的偉大女性。但是,在她自己的眼裡,她始終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更算不上“偉大”。

她曾經說過:“紫金山是隻為真正偉大的人物服務的。”

所以,她自認為沒有資格葬在紫金山,沒有資格葬入中山陵。

據宋慶齡的秘書李雲回憶,宋曾對她說過:“孫先生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他是偉大的革命家,受到人民的瞻仰,我不應該去沾他的光。”




宋慶齡遵守宋家的約定,安葬在父母陵墓旁。

宋家曾在萬國公墓購買了22個坑位,宋嘉樹與自己的子女們約定,在死後全部合葬在萬國公墓。對於宋家的這個約定,有不少人作過證實。

在保姆李燕娥去世後,宋慶齡在給杜述周的信中寫到:“我一直答應讓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的墳的邊頭,要立她的碑,我以後也要埋在那裡。記得我家在那裡有八穴地。”

沈粹縝探望病重的宋慶齡時,宋也曾對她說過此事,她回憶到:“她說她的父母都葬在上海,她熱愛上海,她去世後一定要把骨灰盒葬在上海萬國公墓宋氏墓地她父母身旁。萬萬沒想到這些探望時談心的話,竟成了她留給我們的遺言。”

宋慶齡感嘆到:“現在看來,只有我一個人可以陪著父母了。”

此外,在10年運動中,宋慶齡父母的墳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讓她感到悲痛不已。

所以,宋慶齡選擇死後葬在父母旁邊,憑藉自己的身份去保護他們的墳墓可以不再遭到破壞。



宋慶齡與孫中山的愛情或許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牢固。

1915年,孫中山已經年近50,宋慶齡卻只有22歲。

宋慶齡對孫中山,到底是愛情,還是隻是懵懂女孩對於英雄的崇拜?也許只有到了他離開以後,她才逐漸懂得了她對他到底是什麼樣的感情。



據說宋慶齡後來重新收穫了愛情。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這年只有32歲的宋慶齡成了寡婦。但是宋慶齡與孫中山自1913年相遇相知至1915年結婚,最後到1925年孫中山病逝,兩人始終沒有屬於他們兩個人的孩子。

1927年9月28日,美聯社發佈消息稱:

倫敦,9月28日,在中國的國民革命運動中,愛情之神看來再一次把戰爭之神爭取過來了。倫敦《每日郵報》駐里加記者援引一條據說是蘇聯官方的電訊說,“前國民黨外交部長陳友仁和國民黨之父孫中山的遺孀已在莫斯科結婚”。這家報紙報道說,這對新夫婦想要用發動一場新革命的辦法在中國度過他們的蜜月,還說第三共產國際將資助他們的活動。

宋慶齡背叛孫中山而再婚的謠言自此四起,然後便再也沒有斷過。也有有人說,宋曾經“申請再婚”,但是沒有得到批准。

真相到底如何?這是事實?還是謠言?


吾與吾國


宋慶齡是不可能與孫中山合葬的。

孫中山1925年在北京去世,按他生前的意願,國民黨決定安葬他於南京鐘山。關於陵墓的修建,當時也是有爭議的。今天我們看到的中山陵,並不遜於清代帝陵,耗資巨大。與其三民主義的口號也是對比。

而且孫中山曾想學習列寧,安葬自己於水晶棺,供後世瞻仰。但由於當時從蘇聯定製的一口水晶棺沒有及時運到,屍體已開始腐爛,只好被迫放棄,改為土葬。

中山陵主體完工後,舉行了盛大的移靈奉安儀式。青銅棺被安葬在墓室中臥像的五米地下,並用鋼筋水泥封閉。

宋慶齡是孫中山朋友宋嘉樹的女兒,最初婚姻是不被家庭所支持和接受的。孫中山的長子孫科比宋慶齡還要大兩歲。且宋沒有孩子。

宋慶齡去世時,孫中山已下葬52年。當時國內又推行火葬。所以綜合從技術上和社會影響上都不適宜打開孫中山地下墓穴。所以即使合葬中山陵,也只能在附近另建墓穴。

作為中山陵的陪墳的廖仲愷墓,他夫人何香凝去世後,與丈夫合葬。但與孫宋的情形並不相同。

另外也有報道說,宋慶齡個人明確表示只是中山先生的追隨者,中山陵只屬於孫中山。她去世後要葬在父母身邊。

1981年5月29日晚 宋慶齡在北京寓所逝世。6月3日舉行追悼會。6月4日骨灰安葬於上海萬國公寓宋氏墓地,今宋慶齡陵園。


幾葦渡




宋慶齡為何在逝世之後沒有與孫中山合葬,最主要原因是在全國解放以後,宋慶齡與組織上派來照顧她工作生活起居的生活秘書秘密再婚。此事本無不妥。若是常人,皆有七情六慾,情感需求,鰥夫寡婦再行婚娶純屬正常,外人無可指滴。但是宋慶齡乃孫中山之妻,堂堂國母名聲在外,作為中共統戰王牌,一直以來都以高大上面目示人,私生活亦被政治道德綁架,容不得半點瑕疵,此事若被外界所知,必掀驚濤駭浪,社會與論必定譁然,會使國母名譽威望一落千丈,不利於兩岸及海外統戰工作,彌合國共兩黨政治分歧及軍事對抗和民族和解。更令中山先生蒙羞,所以這在當時屬於高度機密,不得洩露。上世紀上流社會名門望族皆把女子的貞操名譽視若生命,一女不事二夫,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根深蒂固。宋慶齡晚年情感上背叛了中山先生,自感心中有愧,身後無顏與先生合葬,故在交代身後之事時特意囑咐,有關方面尊重她的選擇亦屬常情。


愛吐泡泡的小丑魚


看了幾個答案,貌似說的雲山霧罩。我認為孫夫人去世後沒進中山陵,主要就三個原因,其他都是白扯。


1、政治形態原因。孫夫人去世在上世紀八零年代,她的身份是名譽主席,還是終身的。更重要的是,在她生命中的最後日子,她志願加入了我黨,也如願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如此情況,當然不適合再進中山陵,星星與白日同時出現在一起你覺得合適嗎?

2、宗教信仰原因。和所有宋家人一樣,接受西式教育的孫夫人是虔誠的基督徒,基督徒通常會選擇公墓作為最後最好的歸宿。雖然孫先生也宣稱自己信基督,但二者的程度可能有較大差別。


3、個人經歷原因。自青年時代逃離家庭追隨革命,孫夫人把她的精力和時間全都獻給了革命事業,對原生家庭懷有深深的愧疚。所以,百年之後她不選擇中山陵而在上海萬國公墓陪伴父母,完成了另種意義的家庭迴歸。

基本就這樣了。讓我們永遠緬懷這位一生的革命女性,讓我們再尊稱她一聲宋先生。


司馬砸光


宋慶齡先生(1893一1981)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很大影響力的女性。他的父親是宋嘉樹,母親是倪桂珍。1907年15歲的宋慶齡去美國威其理安女子學院讀書,該學院因陪養出宋氏三姐妹而名聲大噪。學成歸國後途經日本拜訪了仰慕己久的孫中山先生。在做他秘書時,兩個人產生感情。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不顧父母的極力反對嫁給孫中山先生。成為國母追隨孫先生左右。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世逝,由於特殊身份長期生活在孤獨寂寞中。新中國成立後,宋慶齡擔任國家副主席,國家名譽主席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等職務長期致力於婦女兒童的教育衛生文化和福利事業。1981年宋慶齡先生在安排自己的後世時,並沒有要求和國父孫中山葬在一起,而是安排死後要求葬在上海宋氏家族墓地父母身邊。對這個要求另人感到非常驚訝和意外。其中原因有很多傳說,其中兩個原因是一,年輕的時候不顧父母反對嫁給孫中山先生,父母非常傷心,宋慶齡心中非常愧疚,按照中國人孝道理論,生不能盡孝,死後也要陪陪伴在父母左右。另一個原因是宋慶齡先生人格非常崇高,他認為孫先生是國父地位崇高,不願意與孫中山先生相提並論,更不願意在她身後花巨資安排葬禮,儘量迴歸平民本色,宋慶齡先生的高風亮節與日月同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