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想吃辣味怎麼辦?

龍波基尼


中國人好吃辣椒、能吃辣椒、擅吃辣椒,舉世聞名。對於大半同胞來講,是“不可一日無此物”的,那飯碗上浮著的紅油油的辣椒星子,常比什麼山珍海味都要來的落胃。

中國八大菜系,要以辣椒為中心“調和鼎鼐”的,就佔了湘菜和川菜兩席;所謂“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後來湖北人亦擠進來的“湖北人不辣怕”,都是大家耳目能詳的玩笑話;在斯諾的《西行漫記》中,毛先生甚至說,“不吃辣, 不革命”,認為不吃辣椒的人幹不成大事。 可見中國人貪饕所嗜,對辣椒蜜汁看重。

(圖:湖南人齊白石手繪白菜辣椒圖)

辣椒作為一種調味種屬, 在其他民族中,是很少被抬高到這樣美華獨霸的局面的。


可比較弔詭的是,辣椒並非中國本土蔬菜種,而且是晚至400多年前即明清之際時,才從南美洲飄洋過海而來的“外來客”。

辣椒別名“番椒”、“番姜”,已經亮明“非我族類”身份。雖然如今的中國人大部分無辣不歡,但是認識辣椒、吃上辣椒的歷史,其實要比很多國家要晚。我們現在能知道的,是遲到1688年,吳昊子寫的《花鏡》這本書,是最早提到“番椒”即辣椒的;再晚至1848年,大清都快亡國了,一本題為《植物名實通考》的書籍,才首次對辣椒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並繪製了形象的插圖。也許至此,辣椒才算是徹底修成正果了。

也就是說,辣椒走進千家萬、大行其道的歷史,其實並不離我們很遙遠,上推不過就是兩百多年前。所以,《紅樓夢》中,榮國府當家人王熙鳳,南京人稱她為“鳳辣子”,可以推測在當時算是非常時髦洋氣的外號了,大概類似我們今天的“Angelababy”吧。

圖:四川成都街頭小吃,常找不到不辣的店)

也所以,《舌尖上的中國2》有一期,一位“川菜大師”辯稱“正宗川菜”根本不辣,辣椒是”外來物種入侵”,是破壞分子,這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別說四川人了,中國人在清初以前基本都不知道辣椒是何物,能詩善文的吃貨宗師四川蘇軾老先生當初寫《老饕賦》,就沒辣椒啥事; 過去的巴蜀人,喜好的只是“辛椒之屬”,花椒的麻才是王道,到了 “湖廣填四川”時期,辣椒這東西才從廣東、湖南、貴州等地傳入, 至清末民國前後,移民帶來的民風漸漸開通,吃辣方大行其道,變成平常百姓家最時髦的吃喝。


中國人痴迷於吃辣椒,起初可能根本不是圖刺激,貪好吃,而是當藥用的。也就是說,辣椒在醫療衛生條件欠缺的時代,因為易植價賤,一度擔負起了“食療”的重任。

這是民國老吃貨唐魯孫講的。這也可能是符合事實的。在明清的醫書諸如《藥性考》、《藥檢》等中 ,辣椒是屬於“藥”類行列。那時,我們的川、湘、滇、黔等地,素稱“瘴癘之地”、“卑溼之 地”,潮溼乾燥, 即使早春也淫雨霏霏,溼氣侵人,而辣椒有祛風溼、驅風寒的功效,過去的平民之家,一般風寒感冒的小病小痛,是沒錢也無緣進醫院的,辣椒這種隨地採摘不花錢的“藥”,用來“發汗”祛病確為首選,故一經引入,即能風行,從此細流衍成巨川,春去秋來,數百年從未改易。

這些年我也經常入蜀,每每在成都綿陽等地逗留時,親身體驗,確實感覺那種氣候,飯時不沾點辣椒會有那麼點不舒服,雖然我是廣東南蠻,半生畏辣如虎。


既然辣椒的引入不過才三四百年,那麼過去我們的祖宗們,想吃辣時,該如何解決這口腹之慾呢?

中國飲食文化,歷代講究南北劃分。漢晉以後,中國南北飲食習慣即有了顯著的差異 ,到了宋代,也有了所謂的地域流派,是稱“南味”、“川食”、 “虜食”、 “南烹”、 “北食” 等,區分的依據,就是口味的區別 , 特別是辛辣口感的分隔 。中國人之重口味,浩浩蕩蕩,不捨晝夜,簡直亙古如斯。

在味覺上,最接近辣椒的,是“辛”。在辣椒傳入以前,中國古人想尋求口感的辛麻口感時,花椒 、姜 、 茱萸三種,就成為最流行的食屬。逯耀東先生說,在明代以前,花椒 、姜 、 茱萸這三品在全國種植分佈最廣, 在各地都較流行, 在唐代至於明代入譜的比例最高。其餘,像扶留藤、芥辣、桂、 胡椒等等,也是寵兒。至今,我們在湖南菜、湖北菜、川菜上還會偶爾看到它們的身影,可謂疾徐有致,有志有恆,死而不僵。

雖然說了一堆辣椒的前生今世,其實我對它沒有好感。我寄寓北地已有十餘年,偶爾末席叨坐,即便是上等的飯菜,只要有辣椒,吃到嘴裡總覺得不大對勁,真是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一方水土一方人呵。

每當此際,我常懷想起老家飯桌上的馨逸幽馥,與清淡鮮美來。然後想起,我原是嶺南人。

2018,8,20,晚,閒敲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都知道辣椒和番茄、紅薯一樣,是外來品種,還都是幾百年的事。辣椒發源地在美洲,有七千多年的食用歷史,明朝才傳入我國,史料有記載。

不過這個說法受到質疑,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國的植物學家在雲南西雙版納叢林中,發現了野生的辣椒,後來經過一系列的生物化學的研究,有認為我國也是辣椒原產地之一。

但是辣椒明末引進、清初開始廣泛種植和食用卻是板上釘釘,無可爭辯。因為辣椒那時起已經成了典型的網紅,嗜辣者的摯愛。尤其是雲貴湘川地區,每頓飯每道菜必須有辣椒,否則寧可不吃。“無辣不歡”這個說法就是那時候來的。

同樣有記載,辣椒進入我國之前,這些地區的人就吃辣。辣椒之前是胡椒,是漢武帝時期的張騫帶回國的。在此之前和之後,辣味主要靠的是花椒、茱萸和姜。其中的胡椒和花椒至今還作為辣味調味品,譬如胡辣湯、酸辣湯,正宗做法不要辣椒,用胡椒表現辣味。典型的是一道傳統湯菜“三狠湯”,北宋名菜,至今還在開封普遍食用。三狠是狠辣、狠酸、狠鹹,相輔相成,味道獨特,吃了難忘。相傳是皇宮一道醒酒湯,與胡辣湯同出一門,遙相呼應。


普濟


雖說辣椒在中國普及,充其量也就是最近三百年的事兒,但在此之前的幾千年裡,國人的餐桌上,“吃辣”也並非難事。下面這幾樣,都堪稱古代中國“老資格”的辣味食材。

首先出場的,就是一種長期價格不菲的“硬通貨”辣味食材:胡椒。

雖說在現代生活裡,胡椒已是尋常調味品,燒烤攤等飲食場所裡更是吃貨們的大愛。但放在中國古代,調味效果極好的胡椒,卻更是比肩真金白銀的“寶貨”。這種食材原產於印度,漢朝起才傳入中國,之後雖然廣為種植,但元朝前一直產量有限。剛性需求卻一直生猛,烹飪醫療煉丹全是必須,所以價格水漲船高。放在好些朝代裡,就是金銀財寶般的存在。

比如在唐朝年間,胡椒就是格外吃香。很多有錢人都把家產換成胡椒來保值。唐朝大貪官元載倒臺時,家裡單胡椒就搜出八百石,存胡椒就等於存錢。甚至一些王朝發薪水,都是直接發胡椒。明朝洪武至成化的一百多年裡,官員的俸祿外加戍邊將士的餉銀,經常就用胡椒頂工資。甚至明英宗年間,京官們半年的俸祿都是胡椒,每次都叫大家歡天喜地扛著胡椒回家。“市場信譽”遠超大明寶鈔。

也因這不菲價值,胡椒放在古代餐桌上,更是標準的重量級。製作“素火腿”“牛餅子”等古代名菜時都是必須。帝王的重大御宴上,更是必不可少。以《澹庵文集》的記載,北宋的皇帝們,就酷愛“胡椒醋羊頭”。《齊民要術》裡更見證,胡椒做成的“胡椒酒”,更是古代重大節日典禮必飲的佳品。至於像現代人那樣,在燒烤攤上開開心心大撒胡椒粉?那在古代就是大把燒錢。古代的普通老百姓,真心吃不起。

而比起這土豪般的胡椒來,一款中國土生的辣味食材,卻是自古以來,千家萬戶調味最愛:芥辣。

芥辣,其實就是國人熟悉的黃芥末。這種食材以芥菜種子研末後加工而成,不但味道辛辣刺激,且自古就在中國種植廣泛。以《圖經本草》裡的記載,宋代時芥菜的種植,就到了“處處有之”的地步。《東京夢華錄》更告訴後人,北宋時食用芥辣調味的“辣菜”,已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芥辣汁的殺菌滋補作用,更越發受歷代學者推崇。堪稱尋常百姓家的日常必備食材。

甚至早在盛唐年間時,當時中國人就已常食用的芥辣,就已經走出國門,流傳到日本等國。且在日本大受歡迎,今天依然是日本人吃海鮮或生魚片時的重要調料。華夏文化圈的文化影響力有多強?也許在日料店嚐嚐芥辣,就能深深體會到!

而與芥辣一樣,同樣在古代遍佈大江南北的辛辣食材,還有一種被大詩人王維寫入名詩的好貨:茱萸。沒錯,

就是王維眼淚熱淚寫下“遍插茱萸少一人”時,那讓他念念不忘的“茱萸”。

茱萸,中國古代又一重要藥用食材,產於中國大江南北各省。而在唐朝年間時,它的價值就不僅僅是食材。唐朝人重陽節登高時,臂上必須佩帶插著茱萸的“茱萸囊”。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多少對親人的感懷思念在其間。

值得一提的是,以《陳藏器》裡記載,古代的茱萸樹,樹皮都有殺菌功能。普通老百姓家刷牙漱口,經常就嚼一塊茱萸樹皮,不止能清潔口腔,還能殺菌止痛,就是古代的家用牙膏。這個植物,堪稱渾身是寶。

當然,這種香氣辛烈的食材,種類也有很多。要論古代餐桌上最愛的,首推其中的“蜀茱萸”。這種生在高大茱萸樹上的茱萸,古時又被稱為“艾子”。唐宋時代蜀地的名菜,就已常用它做烹飪調料。通常是把茱萸搗碎後做成汁,用於烹調蔬菜,效果以宋朝名臣宋祁的形容說,簡直是“辛香”。宋代時蜀人喝酒,也常放一粒茱萸入酒裡,《成都古今記》裡說這樣簡直“香滿盂盅”,香辣得十分過癮。

到了明清年間時,這種“蜀茱萸”,更發展成了獨家風味的辣椒醬——辣米酒。《本草綱目》裡記載了它的製法,更形容了它的味道:“味辛辣,入食物中用”。這種獨特調料,今天還在西南許多地區頗受歡迎。浙江湖州有一種茱萸做的醬料,名叫“辣虎”。當地百姓日常想嘗辣味?這也是首選。

哪怕在辣椒普遍種植的清代時,“辣米酒”“辣虎”這類傳統“辣醬”,依然風靡。好些地方的百姓,喜歡就著“辣米酒”吃辣醬,簡直“不怕辣”到強大。

辣味食材的演變,其實也是古代中國餐飲文化的變遷縮影。這些千百年前曾經無比風靡的食材,無論今天是否還流行,卻都是中國歷史文化裡,值得懷念的味道。


歷史風雲錄


現在很多人都離不開辣椒這味食材,我本人也是如此,感覺一天不吃辣覺得會沒什麼胃口。

說到辣椒在中國的歷史,是明朝時期從西方傳入中國,不過短短几百年時間而已,卻成為了中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那麼,中國在明朝之前的古人有對辣的需求是怎麼辦的呢?最直接的當然就是從重口味食物中提取了,像大蒜、生薑(生著吃口味最為辛辣)這些食材中帶有天熱的刺激性味道,也可滿足重口味者的味蕾。



其實在此之前也沒有人完全有對辣的需求,最多也只是知道味道刺鼻的東西更讓人有食慾罷了。在接受到辣椒後,中國北方人感覺辣辣的,多吃點可以讓人感覺到抵禦嚴寒變暖,南方人則考慮的是多吃辣可以去溼氣,讓人身心愉悅。

在發現了這些“奇效”後,老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把西方辣椒說的神乎其神,更為重要的還是符合了中國人對於辣的特殊需要。


納蘭軒若


辣椒傳入中國僅僅數百年時間。在沒有辣椒的時代,古代中國餐桌上的辣主要靠五種食材來提供,分別是川椒(就是我們熟悉的花椒)、胡椒、黃姜、茱萸和芥末,其中最稀缺的當屬胡椒,最為貴重的也是它。

胡椒之所以貴重,一是因為需求太大,二是因為產量太少。其實胡椒也是舶來品,西漢時期,胡椒傳入中國,掀起胡椒熱。當時有“椒房”一說,皇帝用胡椒粉摻白膏泥為愛妃塗抹牆壁,貴族用胡椒粉摻沉香來薰衣服,官僚們上朝之前也要含上一枚胡椒,一是為了清新口氣,二是為了壯陽。

唐朝曾有這麼一件事:有官員被抄家,除金銀珠寶外,還抄出幾千斤胡椒。這是因為胡椒昂貴,又耐於存放,存胡椒就像存金條。

宋哲宗時,廣州原本每年向朝廷進貢檀香2000斤、胡椒50斤。後來哲宗認為這個數目太大,為了體恤民眾,將檀香縮減為1000斤,胡椒減到20斤,可見胡椒的稀缺。

愛胡椒的可不止中國人,歐洲人更為迷戀胡椒,價格也更為昂貴。當時,阿拉伯人從印度進口胡椒,運到埃及,在埃及批發給意大利人,然後由意大利人轉運到威尼斯,在威尼斯批發給各地零售商。路途遙遠,運費高昂,又幾經週轉,層層加價,胡椒在歐洲的零售價幾乎與黃金相等。甚至連哥倫布出海,胡椒也是一大誘因。他著眼於販賣胡椒的暴利,試圖開闢去印度的新航道,降低進口胡椒和其他貴重香料的成本。1492年,他橫渡大西洋,抵達美洲,發現了新大陸,結果沒發現胡椒,卻發現了辣椒。

  美洲是最早種植和食用辣椒的地方,可哥倫布從未見過辣椒。他以為美洲大陸就是印度,以為辣椒就是胡椒,因此對辣椒的高產量極為興奮,並將種子帶回歐洲,並在地中海周邊種植。此後幾個世紀,歐洲人又將辣椒傳入其他大陸。


葉克飛


“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

在此之前中國是沒有辣椒的,到了乾隆年間的時候辣椒在貴州地區廣泛種植。現在看來貴州人喜歡吃辣是有歷史原因的,人家那裡是中國最早大面積種辣椒的地方。而以辣聞名的四川一直到同治年間才有大面積種辣椒的記載。

在辣椒流行之前,中國人想吃辣主要是靠茱萸、胡椒、姜、芥末、蔥、大蒜等等。這些基本都是原產自中國的,還有就是很早就已經傳入中國的。可以看得出這些東西雖然也有辣味,但是和辣椒的辣是完全不一樣的味道。不過在沒有辣椒的年代,這些也足以開胃了。

蔥薑蒜什麼的大家都是很瞭解的,胡椒和茱萸現在用的就不多了。尤其是茱萸,普通家庭基本都看不到了。但是古人還是挺喜歡吃茱萸的,本草綱目裡還介紹了茱萸的吃法,搗碎了加入油做成類似現在辣椒油的東西。

而胡椒就高級了,在古代一直都是奢侈品,甚至的可以拿來當錢用的硬通貨。因為相較於其他調味料,胡椒的味道可就好多了。不光在中國,胡椒可一度風靡全球的。當年歐洲的殖民者掠奪最多的,除了黃金就是胡椒了。


漂浮菌


託西班牙航海大發現的福,16世紀前後,辣椒和土豆玉米一樣,這個原產美洲的物種,輾轉歐洲來到我中土大陸。誰曾想到這個調味品三五百年中已形成國人飲食最主要的調料,從而改變了國人的美食菜系,湘菜,川菜成為無辣不歡的代表。

“辣妹子從小不怕了”,南方人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火鍋、毛血旺、尖椒炒肉、辣子雞,簡直是沒辣椒就不會做菜了,那麼辣椒沒有傳入之前,國人如何吃“辣”呢?


有一個詞,叫“辛辣”,“辛”跟“辣”意思相近,辣的意思就是比“辛”的味道更厲害,帶有辛辣味道的東西就多了,花椒、韭菜、芥子、蔥、姜、蒜、茱萸等。古代知道明朝中期,茱萸、花椒、姜還是辛辣調料的主要來源,也就是說那時候吃的辣就是這三樣。

目前在墨西哥考古發現了公元前5000年前的野生辣椒種子,我們能吃到辣椒,全靠了印第安人馴化了野生辣椒。1842年,哥倫布發現並記錄了辣椒,次年帶回歐洲,從此風靡歐洲。後來,在西班牙與明朝貿易中傳入中國。


誰曾想辣椒的傳入,也很快俘虜了國人的味蕾,國人傳統“辛辣”調料:花椒不再受人追捧,只剩在四川還待見點;姜淪為藥用和調料輔料,不成為大眾調味品;茱萸更是退出調料的歷史舞臺。

外來的辣椒,成為國人“舌尖上的美味”不可或缺的東西,國人的飲食再也離不開辣椒。


爾朱少帥


人生有甜酸苦辣,辣確實是我們非常喜愛的味道,說起辣,我們第一時間就是想到各種辣椒。雖然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中國有很多省市盛產辣椒,比如四川、湖南等,但是辣椒的原產地在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地區,一直到明代晚期才到達中國。因為中國在古代的大部分時間內是不能用辣椒調製辣味的。


那麼在我們古代是如何獲得辣味的呢?我們先來說說芥末,一說到芥末,大家就會想到吃海鮮時候要蘸的芥末醬,一股辛辣刺鼻的味道撲面而來,很多人都以為芥末醬來自於日本,其實大家錯了,芥末中的黃芥末的原產地是中國,是用芥菜的種子研磨而成的一種調味品,在周代時就開始在宮廷中被廣泛應用,後來才傳到了日本,中國用辣調料的歷史還是很久遠的。中國古代的辣味還與另一種食物有關,那就是生薑,今天我們還在用這種調味品,用牙嚼生薑,會有一種辛辣的味道。另外一種和辣味相關的調味品是胡椒,胡椒原產地東南亞,我們的海南今天也有大量種植,胡椒從西漢時代才傳入中國中原地區,胡椒粉因為產量少,在中國的古代大部分都是宮廷使用,當時人們對於胡椒的熱愛也是到了一種很瘋狂的地步,在宮廷裡會用胡椒塗抹牆壁製作椒房,今天我們的菜餚裡還會使用胡椒粉調味,這種香辣的味道還是讓人迷醉。



雖然古代的辣味也有很不少,但是還是今天的辣椒中的辣味更加香濃,辣椒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調味蔬菜。


科壇春秋精選


辣椒:使用最廣泛的辣味調味品,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B、胡蘿蔔素以及鈣、鐵等礦物質,引起胃的蠕動,促進唾液分泌,增強食慾,促進消化,同時具備一定的醫藥價值。

辣椒於明朝末年由墨西哥傳入中國,至今僅有三百多年,辣椒在還沒傳入中國前,中國人的食物裡早已有了辣味調味品,如姜、大蒜、蔥、胡椒、花椒、桂皮、八角等。

1.姜:原產地中國,增進食慾、鎮吐、活血驅寒。

2.大蒜:原產於西亞,由西漢張騫經“絲綢之路”引進,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溫中健胃,消食理氣,殺菌防癌。


談史成經


辣椒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倍受人們所喜愛。在最能吃辣的省份,比如四川、貴州、湖南等地,幾乎每天離不開辣椒,“無辣不歡”以成習慣。

不少人認為辣椒自古就是原產於中國,事實上中國吃辣椒的歷史只不過約400年而已。古人所講的五味,跟現在有所不同,泛指:酸、甜、苦、鹹、辛。而現代則是把“辛”換成了“辣”,以前要想吃辣並不是沒有,只不過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辣”,而是辛辣,比如:姜、胡椒、花椒、洋蔥、茱萸……等等這些,不是有句話這麼說嗎,“薑還是老的辣”。



在中國最先吃辣椒的地區,您知道是哪裡嗎?答案往往是出乎意料,最早傳入的是現在的兩廣地區(廣東、廣西)。明朝時期引入的,距今約380年,那時川人還不知道辣椒為何物,但是由於兩廣的氣候、飲食習慣等因素,沒在當地充分利用,少有人食用。

到了清朝時代,才流傳入如今的四川、貴州等地,而普遍食用辣椒則是到了清朝嘉慶時期,約至今200多年前,已經有大量種植的現象,甚至當作蔬菜食用,於是便是有了“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等等之說,表示辣椒的重要地位。



中國食用辣椒可以說是相當晚了,早在公元5000年,瑪雅人已經開始食用辣椒,所以辣椒是人類種植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直至哥倫布在美洲發現了辣椒,並帶回了西班牙,辣椒其味道刺激獨特,人們為之著迷,很快就氾濫,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按照時間列表為:南美洲>非所>歐洲>北美洲>亞洲(中國>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受中國影響,用辣椒醃製食品,漸漸辣椒成了必配的食材,也就是如今的朝鮮、韓國泡菜。)



辣椒不是五味之一

通常我們描述食物的味道分為:酸、甜、苦、辣、鹹,但是辣椒並不屬於一種味道,為什麼這麼說呢?

感受味道來自於哪裡?來自於口腔味蕾的嘗試,辣椒 帶來的灼熱、痛,並不屬於味覺,而是感覺。如果你抹些辣椒汁在手上,也有同樣灼燒感,火辣辣的。但是如果抹些糖水或者苦瓜汁,並不會感受到甜或苦。有些人就疑惑了,那麼喝熱水也是灼熱感,為什麼不會辣,而是燙呢?


辣椒含有豐富的“辣椒素”,刺激到味蕾的神經末梢,進而傳遞給大腦,引發了錯誤感知,以為會有痛苦襲來,從而分泌了一種內啡肽物質。吃得越多,分泌就越多,內啡肽會使人興奮放鬆,產生吃辣後的快感。還有另一作用,辣椒素能提升味覺細胞的敏感,從而感覺到食物更美味,這就是辣椒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的原因。

總結:辣椒沒傳入中國之前,古人都沒見過辣椒的樣子,更不知道真正的辣味是什麼,所以沒有辣味這個概念,自然不會想到要吃。好比說古代人想抽香菸或者想吃漢堡、冰淇淋怎麼辦?因為不知道是什麼,沒有概念,所以自然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佘小廚(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