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進出港時,水兵爲什麼要站在甲板兩側?

兵器小百科


答案很簡單,這就是一種西式的海軍禮節。不過,這種禮節並不僅限於軍艦進出港時行禮,在舉行海上閱艦式等盛大活動時也能見到,而且行禮時不光是水兵參加,艦上的軍官也會參加,通常不會同時在軍艦左右舷列隊,以在軍艦一舷列隊的居多。

(清宮輿圖,1886年醇親王大閱海軍時,“定遠”艦行升桅禮的場景)

正如前面幾位回答中所說的,這種海軍禮節俗稱叫作“站坡”(準確的名稱是“站(舟皮)”,由於(舟皮)這個字過於生僻,民國以後漸漸用(坡)字訛代),又稱為“站舷”,源自風帆時代西方海軍的古老海上禮節“升桅”。

所謂“升桅”,是風帆時代海軍的海上相見禮節,具體表現形式就是軍艦的艦員密集地站立到桅杆的橫桁上,以此表示本艦的主要艦員都不在戰鬥崗位上,以示沒有敵意,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禮儀形式。通常,伴隨著升桅,還會同時進行諸如鳴放禮炮等禮儀活動,初衷同樣是向對方表示無敵意。

到了19世紀末期,越來越多的軍艦已不再擁有風帆裝具,在沒有帆桁的軍艦上,顯然就無法施行升桅禮。由此,“升桅”從原先的站列到桅杆的橫杆上行禮,改為站列到軍艦上甲板以及上層建築的舷邊行禮,仍然是一種無敵意的性質。

人民解放軍海軍對“分區列隊”有比較詳細的規定,分區列隊時,參加的官兵必須著禮服,戴白手套,從艦首開始,按照軍隊、士官、水兵的順序,依次向艦尾列隊排列。所有參加分區列隊的官兵,其姿勢為跨立,雙手背在身後,左手握住右手手腕,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兩腳與肩等寬。


(人民海軍的分區列隊禮節)

在分區列隊時遇到奏國歌、鳴禮炮等場合,所有分區列隊人員從跨立轉為立正姿勢,軍官、士官興舉手禮,水兵行注目禮。當國歌演奏完畢、禮炮鳴放完畢後,重新恢復為跨立姿勢。

當以分區列隊禮儀參加閱兵時,當本艦經過檢閱艦/臺,或者檢閱艦經過本艦時,根據特定的信號(信號兵吹響一長聲號笛,艦長下達“向左看”“向右看”口令),分區列隊人員也如上一般,從跨立轉為分別行舉手禮、注目禮。當信號兵鳴笛兩短聲、艦長下達“向前看”口令後,恢復為跨立姿勢。


海研會


軍艦進出港的時候不一定要水兵站在甲板兩側。水兵站在甲板兩側也不一定非要軍艦進出港時。

水兵站在甲板兩側是一個海軍禮儀。

海軍作為一個最古老而且是最高貴的兵種,海軍的禮儀很多。水兵站在甲板兩側用海軍術語講叫做“站坡致意

” 是表示無敵意的意思——我的所有戰鬥人員都離開戰鬥崗位、站在你看得見的地方。我們沒有動武意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海軍的一個特有禮儀。

講兩個愛國的軍事愛好者愛聽的故事。

大清光緒十二年,北洋水師的定遠號鐵甲艦在日本長崎加油補給。由於水兵和當地人爭奪一個妓女打架鬥毆大清水兵被抓至警察局。艦上水兵立刻褪啦炮衣要炮轟長崎。後經過多方斡旋鐵甲艦撤走,但撤走的時候不僅沒有站坡致意,而且還一直炮指長崎港。這是出港不站坡的。大清威武。


第二個故事是 在長崎嫖妓事件後的100年,我國艦隊出訪東南亞三國,期間印度的戈達瓦里號護衛艦尾隨跟蹤勘查。當得知艦隊中指揮官為中將軍銜的時候戈達瓦里站坡致意。
這是不在港口進出的站坡致意


軍武數據庫


這叫站坡,是一種國際通用的海軍禮儀,不僅限於進出港,還包括重大節慶、出訪、迎接高級別官員、檢閱閱兵、遇到友軍時這些較大的場合使用。最初是列隊在桅杆上表示無敵意,之後逐漸演變成一種海軍禮儀。

站坡起源於風帆時代,最開始是船員爬上桅杆,此時全艦人員都列隊在甲板桅杆上,表示並沒有操縱武器,也就是友好的意思。後來由於風帆桅杆都取消了,

演變成在甲板上列隊,也就是現在的站坡。站坡可根據需要選擇艦船左右兩側站坡或者單側站坡。

根據中國海軍規定,艦艇在執行三級以上禮儀,全艦人員列隊,其中軍官、士官站在艦艏方向。

下圖為美國海軍本福德號導彈驅逐艦訪問青島時站坡儀式

下圖為中國海軍遼寧艦服役站坡儀式

下圖為中國海軍鹽城艦參加中俄海上閱兵式與俄海軍站坡儀式

關注雛菊西瓜,探討軍事,謝謝支持


雛菊西瓜Peterpan


這是一種海軍的國際禮儀,叫做“站坡”之所以在進出港比較常見,是因為一般行這種禮儀多是閱兵啦了,歡迎儀式等,因為這種活動一般都在碼頭和港口舉行較多,閱兵時,迎接時,表示友好沒有敵意 。

站坡為海軍傳統禮節之一,源起於帆船時代。在當時,迎接高貴乘客,全體水手必攀登桅上,倚身帆桁聽候號令,脫帽揚手,高聲歡呼三次。如受禮者照數還呼,則必須再行歡呼一次,以示敬意;如僅歡呼一次,則不必重呼。流傳至近世,因帆船已淘汰,即改攀桅為站坡。


驢哥武器庫


站坡和鳴禮炮一樣,都是從互相表明沒有敵意開始的。早年間的火炮裝填慢,操作人員也多,還都在船艙裡。把炮膛打空並且讓船員都站在甲板上就表明了沒有戰鬥的準備。逐漸就變成了一種海軍禮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