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日本爲什麼不用木頭製造戰鬥機?

兵器世界


其實日本在二戰當中最發愁的不是戰鬥機的數量而是質量,由於零式戰鬥機的改進潛力不大導致二戰中後期被盟軍吊打,日本本土的航空工業都在不遺餘力的研製高性能的全金屬戰鬥機,面對美軍越來越先進的地獄貓、野馬、海盜、閃電、雷電和雄貓戰機,不要說木頭戰鬥機這種老舊的機型,就連最先進的“大東亞決戰機”都未必能與之對抗,因此在日本工程師和軍方看來與其花費精力去設計排不上用場的木有飛機,還不如集中精神提高現有金屬戰機的性能,這樣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再者說,日本雖是島國但是他佔有了某國大陸的絕大多數的富饒部分,能源材料煤炭和金屬資源鋁土礦都有充足的供應,日本軍工產能可以確保有足夠的電解鋁供應戰鬥機的製造,因此發展木頭戰鬥機就顯得多餘了;反觀英國,這個國家雖然擁有廣袤的殖民地,各種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只要一個加拿大就能全部滿足需要了,但是英倫三島與殖民地之間隔著海洋,從殖民地運來的資源很有可能被德軍潛艇送入海底,因此它是非常缺少鋁金屬的;蘇聯不缺鋁土礦但是他的大部分工業區都被德軍佔據因此產能嚴重不足。這兩個國家都被迫設計生產木質戰鬥機。

日本只是在菲律賓戰役之後其海上生命線徹底斷絕,南洋和大陸的鋁土礦以及本土發電廠的電能都不能正常供應,這才出現了鋁金屬供應不足的問題,此時的日本政府開始認真考慮生產木質戰鬥機的問題了,在倉促之間很多技術難題無法解決,比較有名木製戰機如疾風Ki113和Ki106都未能世紀投產。


利刃軍事


有網友問:二戰時期的日本為什麼不用木頭製造戰鬥機? 日本在二戰其實是有木頭飛機的。這就是日本陸軍的X系列機密戰機計劃當中的,夕號隱身攻擊機。就是一種木頭造的攻擊機。

並且在外面塗抹了黑色反雷達隱身材料,起落架是可以拋棄式,同時,飛機外面幾乎沒有金屬暴露出來。這種飛機主要,就是利用全木頭外殼,隱身性能,還有夜間出擊,來躲避美軍艦隊的雷達探測。

從而襲擊美軍軍艦,所以,夕號隱身攻擊機還採用了內部彈倉,炸彈都掛載在飛機內部。這飛機可以掛載500公斤炸彈,最大速度只有400公里,從1945年2月,日本陸軍航研所開始開發,一直到1945年7月,定型,才開始投產,到當年8月15日日本戰敗,一共製造了200多架。

比如特殊的是,這種夕號隱身攻擊機還裝備了紅外探測系統,以增強在夜間搜索美軍艦隊的能力。但是,因為日本很快就戰敗了,所以這種世界上第一種隱身戰機,並沒有任何實戰記錄。

也就沒有發生,日本陸軍想象的,在夜間出動幾百架隱身攻擊機攻擊美軍艦隊和登陸艦的故事。後來,美軍登陸日本以後,發現了一些沒有被銷燬的夕號隱身攻擊機,感覺比較有創意,就帶回美國進行研究。


深度軍事


那我要反問一句了,日本二戰為什麼非要用金屬造飛機?

二戰時期的日本航空,在世界上可不算落後的。受到戰爭刺激,他們把敢搞的不敢搞的點子全都使了出來,木頭飛機其實也有,後面慢慢講。他們使用金屬戰機最主要的原因是世界空軍的發展,當時鋁合金、輕質金屬用作飛機制造已經是世界航空製造業的潮流,強度更大、機身更輕盈、飛行表現更好、加工性能好,有什麼理由一定要去用木頭呢?

日本更是其中的極端,主持“零式”戰機的掘越二郎向來推崇“減重”的做法,他通過類似魚骨的結構把戰機設計的非常輕薄,中間大量使用合金架構,這樣便使得戰機異常靈敏,對陣同時代的敵機時無往而不利,釀造出一場“零戰的災難”。

日本的航空當時開發出一種叫“五十嵐合金”的鉻鎳錳超硬鋁合金,這種金屬是住友工業開發出來的,鉻鎳的含量很高,因此具備一定的硬度。零式戰鬥機採用五十嵐合金製造機身,在當時完全是一種超前行為,但高風險中獲得的利益也是巨大的。只不過這種所謂的優勢最後變成了零戰的死穴。

自從零戰之後,日本的航空工業彷彿得到了指示,金屬飛機大行其道。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面對二戰那種大規模的空中角逐,木質飛機完全不適應時代了。別的不說,航母上的艦載機就很難使用不耐腐蝕和潮溼的木頭。二戰時期飛機的發展也讓木頭跟不上趟了,越來越瘋狂的機動以及越來越快的速度,還有天空越來越密集的炮火,都讓木質飛機黯然失色。

工業化的製備更符合機械製造的規律,便於拿控成本以及穩定生產質量。畢竟自然界生產的樹木太難以把控,木材的產地、品種、生長年限、運輸加工等等都會影響到木材加工出來的品質,不是很必要的話,根本沒必要再轉過頭去使用木頭做飛機。

不過那個年代大部分飛機,包括日本自己的中島疾風之類,大都是前半機身採用金屬,後機身尾巴採用木頭,畢竟前方的發動機部分用木頭可有點懸。

二戰時英國的“蚊式”夜間戰鬥機以及它的山寨版Ta154戰鬥機,還有蘇聯的拉3、拉5、拉7、米格3、雅克1、雅克3以及伊爾2等都大量使用了木質部件。蘇聯這麼做一方面是早期航空業的意識比較弱,一方面是他們有相當大的工業基礎、人員條件以及優良製造技術。其實總體看來德國、日本都差不多。

上面幾張圖片是掉在湖中的蘇聯米格3飛機,俄羅斯人修復了它,我們可以從這些圖片裡稍微看到一些材料的分佈。

而且,二戰的木頭飛機技術也不是隨便哪個阿貓阿狗能搞的。木頭需要貯存或特殊烘烤以渡過劇烈放性期,否則沒準什麼時候就開裂。二戰時英國與蘇聯使用的都不是純粹的木板,他們使用的其實是膠合板和複合板。

蚊式戰鬥機的材質是一層木片一層膠水貼合起來的。蘇聯的複合板則乾脆是紅松粉碎後,經過甲醛等化學溶劑浸泡後壓合成的。日本人1沒有木板技術,2沒有對戰機木材進行囤積,3沒有想象到戰爭的艱苦,哪能正兒八經的造木頭飛機呢?能造出木頭神風機都不錯了。

不過二戰日本也並非全都是金屬飛機,大部分的飛機仍然有許多木質部件,比如中島疾風就是金屬頭木頭屁股,只是因為有蒙皮的關係這部分不是那麼引人注目。戰爭後期,金屬匱乏,一些讓人送死的神風機甚至直接用竹子搭框架,大量採用木頭製造機身,反正是一次性的,沒必要耗費太好的材料,權當是送爐子裡好燒。


王司徒老百科


使用木頭造飛機對日本來說同樣遙不可及,原因就是木頭的加工生產遠比金屬要複雜困難,日本這個人口有限熟練工人更有限的國家是不可能滿足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需要的,他和佔據歐洲大陸的德國以及國內安穩的英國不能比。本文以日本在二戰末期搞出的兩款木製戰機為例分析一下木製品加工的難度:

Ki113鋼木結構的疾風戰機重量比原版的疾風搞出50%還多,而且加工製造的工時也高出整整一倍,它的機身框架和翼梁、龍骨全部採用低碳鋼製造,這些金屬加工相對容易的部件可以節省大量時間,但是機身蒙皮和骨架這些木頭部件的生產就十分複雜了;全木質的Ki106疾風戰機更是需要多出2倍的工時才能生產出一架來。

日本在1945年之後才開始全力生產木質戰機(因為此時已經失去南洋和大陸的資源只能依靠島嶼本土上的資源持續戰爭),這個時候大批青年勞力戰死或者深陷在各個戰場被孤立起來的本土製造業不得不使用婦女和女學生進行木頭零件的生產,其中一個叫做“王子航空公司”的企業是從一家造紙廠轉型而來的,這也反映出當時日本國內是多麼欠缺勞動力,需要大批人力的木頭加工世紀不符合國情的措施,它雖然解決了材料上瓶頸,但是人員不足依然是日本的死結。


利刃巨透社


木頭飛機不是好造的,一般都是以膠合板的形式使用,整塊木頭由於有自然紋路,強度肯定是有問題的。所以,不管是膠水的配方還是膠合的工藝,還有金木結合部的鏈接都有想當的技術含量。小日本哪裡搞得定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