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位之争—高煦之叛真伪辨析

历史记载中,明朝有过四次宗室叛乱,分别是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明宣宗时期汉王朱高煦发动的“高煦之叛”,明武宗时期安化王朱寘鐇发动的“宁夏安化王之乱”以及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宸濠之乱”。这其中,发生在宣德元年的高煦叛乱正史、野史中都不乏记载。但此后,有学界研究观点也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明代并无高煦叛乱之事实,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朱高煦的叛乱是确切无疑的。相关观点见明清史专家暴洪昌所著《“高煦之叛”辩》、明代史研究专家赵中男的《略论“高煦之叛”- 明代第二次争夺皇位的斗争》、李庆勇的《明宣宗平定高煦之乱原因探析》以及廉超的《“高煦之叛”再认识》等文章。

宣德王朝

在之前我发表的《短命之君朱高炽》一文中也曾经提到过,在明成祖的三个儿子中,二子朱高煦(1380-1426年)是雄武剽悍,身材高大,巧舌如簧,在气势上是咄咄逼人,风头压过了身材肥胖,并且看上去木讷的兄长朱高炽(1378年-1425年)。而且,在1404年,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之后,先是封至云南,后又封至青州,但他迟迟不去就藩,以各种理由拖延留在京城。之后朱高煦的锋芒举止,被朱棣怀疑有谋反之心,在太子朱高炽的求情下,王位得以保留,但身边卫队被削减,改封至山东乐安。这一时期是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

到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中病逝,太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长子朱瞻基(1398-1435年)为太子(即后来的明宣宗)。可惜明仁宗命短,在位仅十月就一命呜呼,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正式登基,开启了大明历史上的宣德王朝。

明朝皇位之争—高煦之叛真伪辨析

明宣宗 朱瞻基

高煦之叛

“高煦之叛”就发生在朱瞻基在位初期。前面我们提到过,朱高煦作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一直不是很安分,处事张扬,以至于被朱棣怀疑有异心,到了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初一,趁着侄子朱瞻基登基之初,指斥夏元吉等人为奸臣,发动了企图夺取皇位的武装叛乱,这是明朝继“靖难之役”后出现的第二次争夺皇位的斗争,也可以说朱高煦之举颇有其父朱棣的套路。

明朝皇位之争—高煦之叛真伪辨析

朱高煦 吕良伟饰演

据《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七记载:“宣宗宣德元年春正月,汉王高煦遣人献元宵灯。有言于上曰:“汉府所遣来者,多是窥瞰朝廷之事,特以进献为名。”上曰:“吾惟推诚以待之耳。”复书报谢。秋八月,北京地震,汉王高煦反。初,高煦既之国乐安,反谋未尝一日忘。及仁宗崩,帝即位,赐高煦视他府特厚。高煦日有请,及言朝政,上曲徇其意。索驼与之四十,索马与之百二十,索袍服又与之。高煦益自肆,八月壬戌朔遂反。”这是民间史料中对朱高煦谋反的记载之一。

而在《明宣宗章皇帝实录》这一官方史料中,记载了朱高煦发动叛乱之过程,说是“汉王谋反己彰,护卫军悉四出劫夺,百姓惊惧”,宣宗对曰:“其果然耶。”《明史》中也记载了朱高煦发动叛乱过程,但是基本上沿用了前面《明宣宗章皇帝实录》之说法。

而且在《明宣宗章皇帝实录》中记载,宣德皇帝对朱高煦的行为表现心中早有预料,大臣也多有反映,只不过是以诚相待,静观其变,而在后来朱高煦则开展了有组织的军事预谋,“数年以来日夜谋议于乐安城中,籍州氏壮丁编为行位,破州县狱出死囚而厚养之,教习战事。召集诸旁近州县无赖强壮子弟及通逃, 赐银币,编队甲,给旗号,习武事。遣人以兵器给各卫所为信,尽夺诸郡官民畜马。暗结山东指挥使靳荣为助。旁近有司亦多走趋附,伪署太师、督都、尚书、侍郎皆定,择日举事。

明朝皇位之争—高煦之叛真伪辨析

明《宣宗出猎图》

朱高煦在派遣亲信枚青至京城游说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后,结果被张辅举报,明宣宗就派遣兵马征讨,后亲自平叛。不过这次征讨异常顺利,八月十九日大军就将乐安城团团围住。与记载中描述的大张旗鼓造反的朱高煦相比,两日后,他却接着就出城投降了,确实有些奇怪。后来,明宣宗将朱高煦连同其子押赴京城,废为庶人囚禁起来,后遭杀(据记载,因朱瞻基后来被朱高煦绊倒,后将其炙死在铜缸内),其同党六百四十余人处死,一千五百多人充军,改乐安为武定州(山东省惠民县)。

明朝皇位之争—高煦之叛真伪辨析

朱瞻基铜缸炙死朱高煦

对于这次叛乱,赵中男认为高煦之叛的实质就是争夺皇位,和靖难之役没有区别。李庆勇的分析中认为,此时的朱高煦有勇无谋,早已失道寡助。而此时明宣宗的中央政权实力早已加强,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平叛取胜乃情理之中。与前面分析相反,暴洪昌认为,都知道乐安城小人少,朱高煦“未出乐安一步”,在宣宗钦征之时,朱高煦反而未作抵抗,直接出城投降,何来叛乱之说。而且朱高煦一直对宣宗是多有进疏,且以陛下之称,并未公开指斥朝廷,说其反叛也不恰当。而且,朱高煦当时已并非明初边塞藩王一般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朝廷抗衡,在朱棣将他改封乐安之后,已经把汉王的卫队削减,因此,此时的朱高煦难成气候。在他看来,明宣宗的这次钦征与其说是平叛,不如说是铲除前朝的遗患,意在削藩。

小结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朱明帝国的统治,对子嗣实行了分封制,但之后,藩王实力的不断壮大,也加重了统治者的忧虑。自建文帝开始实行的削藩政策,中央政府与宗藩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激化,藩王和皇权的权力斗争不断加剧。不难发现,所谓“高煦之叛”更多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先发制人,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取的一次政治斗争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