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良將到跋扈自雄,通過左良玉看明朝的覆亡歷程

在崇禎十七年中,左良玉可以說是一個貫穿始終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人。通過左良玉從良將到跋扈自雄的變化歷程就能看透明朝的最後覆亡。

左良玉初為遼東車右營都司,與後金作戰屢立戰功。後因崇禎元年寧遠兵變御下不嚴被袁崇煥趕回了家。崇禎三年己巳之變中被起復官職投到將軍馬世龍手下,被派遣跟隨遊擊曹文詔支援玉田、豐潤,與清兵在洪橋、大塹山、遵化等地大戰,戰後因攻與曹文詔獲得增秩的賞賜。崇禎四年七月,孫承宗想要恢復之前被高第放棄的右屯、大淩河等地。原本想要派出的總兵尤世威因為需要守護皇陵,就改派左良玉帥兵前往。看透孫承宗意圖的皇太極立即發兵前往阻止孫承宗,左良玉揮兵與敵激戰於松山、杏山,戰後論功,左良玉排在第一位。崇禎五年,叛軍進入河南意圖攻略懷慶地區,左良玉受命領兵前往,由此開始了左良玉平亂生涯。

從良將到跋扈自雄,通過左良玉看明朝的覆亡歷程

就當時的形勢而言,能在關寧因功混出頭的絕非等閒之輩皆為智勇雙全之良將。左良玉能在寧遠兵變後,知恥而後勇屢立戰功,可見此人確實也有些本事。史載左良玉‘驍勇,善左右射。目不知書,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以故戰輒有功。’面對號稱不可戰勝之敵人尚能如此,奉調入內參與平叛的左良玉真可謂是如魚得水。這裡還得再說說這個己巳之變,皇太極的一次軍事冒險給明末所造成的影響是何其巨大。反應到明朝的平亂戰爭上就是:由己巳之變開始明朝內的叛軍實力達到了第一個分水嶺。在己巳之變前,西北地區的叛軍只是能攻陷一些防守空虛的縣城,劫掠一番後就撤退再尋找其它守衛不足的地方。一旦遇到明朝官軍,不管是破敗不堪的衛所軍還是精銳的邊軍往往一觸即潰。彼時的叛軍構成是以重災區陝西澄城、府谷、安塞等地一些想找條生路之人,聯合各地的山賊、強盜、因譁變不敢歸營而嘯聚山林的少部分官軍。這個時期說他們是流寇一點都不冤枉。

但是己巳之變中,先後有數支勤王的邊軍譁變,逃歸的途中有少部分被沿線督撫攔殺,其餘盡皆從賊。這樣一來可就麻煩了,本來叛軍不事操練、不經行伍、不習戰陣,雖有義軍之名,其實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遇上稍加訓練的明朝官軍就是望風披靡。可是大量精銳邊軍的加入,使得叛軍的實力瞬間暴漲。明朝那些早已破敗不堪的衛所軍面對這些擁有精銳邊軍壓陣的叛軍時,開始出現了大面積的潰敗。西北叛亂瞬間就從小疾變成大患。左良玉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被派到了平亂前線。

要說左良玉也真不白給,到任之後很快就讓有些起色的叛軍見識到了他是靠什麼在關外屢立戰功的。

崇禎六年正月流寇陷陽城,左良玉揮軍敗之於涉縣之西陂。這是左良玉到達前線後取得的第一場勝仗。此後左良玉一發不可收拾,同年三月左良玉擊賊於萬善驛,追至柳樹口大敗之,擒賊首數人;當年夏季屢破賊之於官村,於沁河,於清化,於萬善;當年秋良玉連續敗賊濟源,又敗之永寧青山嶺銀洞溝,又自葉縣追至小武當山,皆斬賊魁甚眾。但是這個時候左良玉的內心發生了第一次變化,因為從己巳之變後崇禎開始恢復向各鎮、前線大將軍中派出監軍內臣,這些監軍的指手畫腳引起了左良玉的極大不滿。但此時左良玉手中只有河南鎮兵七千與帶來的昌平兵兩千,並且周圍官軍勢大還有崇禎派出的京營兵壓陣,左良玉的所思所想還是殺敵立功。

崇禎六年冬左良玉與崇禎派出的京營兵合作連續敗賊於柳泉、猛虎村,眼見形勢不妙賊張妙手、賀雙全等三十六家詭詞乞撫。對此左良玉與各部官軍並不同意,認為只是他們的緩兵之計。但是監軍內臣卻為了爭功,滿口應允,隨後叛軍趁著天寒河面結冰破圍而出。

從良將到跋扈自雄,通過左良玉看明朝的覆亡歷程

崇禎七年因陳奇瑜輕信車廂峽中的叛軍詭詞乞撫,導致功虧一簣,叛亂禍及湖廣河南山陝,左良玉被安排專職鎮守河南。由己巳之變開始到崇禎六年賊勢大熾,官軍多畏賊,不敢與之交戰。經過七年戰爭的汰弱留強,此時的左良玉已經成為朝廷在河南的依仗,感覺到此時自己愈發重要的左良玉已經露出了跋扈的苗頭。史載‘良玉在懷慶時,與督撫議不合,因是生心,緩追養寇,多收降者以自重。督撫檄調,不時應命,稍稍露跋扈端矣。’這個時候的左良玉已經開始不守規制,收降納叛、養寇自重。叛軍此時實力雖然增強,但是朝廷方面由於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的通力合作以及關寧軍的陸續內調,實力也大大加強。左良玉雖生有異心,但是他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這個時候的崇禎對於左良玉還能做到賞罰分明,而左良玉也忌憚朝廷的實力害怕被處罰導致徹底失勢,就又開始了積極作戰。從崇禎八年到崇禎十一年盧象升,洪承疇和孫傳庭陸續赴京師勤王。這之間由於三人陸續擊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等,左良玉對於戰功的渴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伴隨著朝廷在平叛各條戰線的節節勝利,整個帝國境內官軍士氣為之一振。在這一時期,我們能看到明末的一種新變化。十餘年戰爭之後,還能活躍於前線的要不就是老油條、要不就是真正有才能之人,這其中前者佔據多數。由此帶來的就是一些不良習氣比如殺良冒功、虛報戰功等開始在官軍中蔓延。由此所造成的就是:一旦流賊勢大,朝廷勢弱,就會出現大量畏敵避戰的情況,各地督撫對於鎮將開始大面積出現調不動的情況,這個時候朝廷因為還需要依靠這些人就不得不放任、籠絡,進而導致叛軍縱橫無敵;而當忠於朝廷的洪、盧、孫等人連連勝利,這些人因為害怕之前的舉動被朝廷治罪,就會積極作戰,朝廷所面臨的形勢就會大好。之所以在崇禎十二年前後,朝廷能將一大批之前作戰不力的各鎮將領論罪,其原因也就在於此。對各地將領的調度失常意味著明朝的最終滅亡由此正式開始。

這期間左良玉雖然積極作戰,屢立戰功,但朝廷明顯也加緊了對左良玉立威:比如崇禎九年巡撫楊繩武彈劾左良玉避賊,朝廷責令其戴罪立功;比如崇禎十年左良玉縱敵劫掠,崇禎詔令左良玉落職戴罪。崇禎希望通過恩威並施控制好左良玉,可是左良玉卻從崇禎對其的處罰看出了崇禎還需依靠他不敢採取特別嚴厲的處罰。於是其也開始了對崇禎的試探:比如崇禎十年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應,反而放兵劫掠,朝廷並沒有什麼反應;又如崇禎十年令其落職戴罪,後雖因功復職,但崇禎已經看出左良玉驕縱難制,於是就想將其調離換個地方,結果左良玉就趁‘賊東下襲六合,攻天長,分掠瓜洲、儀真,破盱眙。良玉堅不肯救,令中州士大夫合疏留己。’雖然崇禎也知道這是左良玉搞的事,但最終還是打消了念頭。

至此左良玉終於摸清了崇禎的態度:只要自己實力夠強,崇禎就不敢把自己怎麼樣!有了這樣的認識左良玉就開始大力發展自己的,朝廷撥付的軍餉只是按照他的九千額兵,他縱兵為禍一方,名曰‘打糧’。朝廷卻屢屢以左部勢大而不敢明賞罰。各鎮眼見左良玉的例子在,就有能力的招兵買馬、沒能力的就畏敵避戰保存實力藉以要挾朝廷。

為什麼會有‘傳庭死,而明亡’這句話,其實說白了孫傳庭部就是朝廷手中最後的力量,有了這至力量存在朝廷還能制衡各鎮,各鎮也不敢太過囂張。但是孫傳庭部一全軍覆沒,崇禎就連只有幾千人馬的唐通都電不動了。到了這一步,崇禎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滅亡了!

從良將到跋扈自雄,通過左良玉看明朝的覆亡歷程

​左良玉此人確實有大才,也是一名相當優秀的統帥。楊嗣昌督師時,面對楊嗣昌想要堵截叛軍去陝西或者入楚的命令,左良玉就明確的指出‘蜀地豐饒,流賊急需糧餉,必然入蜀。如果按照楊嗣昌四正六隅的那一套,分兵各地企圖將流賊圍困起來,勢大的叛軍破其一點必然導致全線崩潰’,隨後左良玉統領各部於瑪瑙山大破叛軍。但是此戰後左良玉就基本不把楊嗣昌看在眼裡了,要知道楊嗣昌可是當時崇禎最為信任的重臣,左良玉此舉就表明他對崇禎的輕視。皇帝在將領那裡失去威嚴,王朝的滅亡也就進入了倒計時。

一個左良玉從良將到跋扈自雄的蛻變,可以說就是皇帝的種種失策一手促成的,這個本該在亂世之中發揮更大作用的無雙良將最終竟落得個亂臣賊子!時也、命也,其實都不是,一個左良玉都駕馭不好,又談何中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