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的時候,威震八方的楊家將去哪裡了?

取個名字賊好聽


楊家將主要是活躍在北宋建國的初期以及中期,到了北宋末年,楊家將的威名早已不復存在了,那時候的北宋軍團,連契丹人都打不過,就更不用說去打比契丹更加強悍的女真族了。北宋就是亡在了女真族的手裡。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也僅僅只有三代而已,第一代楊家將的掌門人,就是楊家將的創始人,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楊業,楊老令公。

楊家將的第二代傳人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楊六郎,即楊延昭。他的名聲似乎是最大的,但是,他活躍的這個時期,那個叫穆桂英的女俠,歷史上是不存在的,穆桂英全部是戲曲家,小說家給編撰的。

楊家將的第三代傳人就是楊文廣,但是,楊文廣時期的楊家將,是不能和楊業以及楊延昭時期的相提並論的,可以說楊家將的威名,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下面我們說下關於楊家將的這三代掌門人都做過哪些事?

大家都知道,楊家將保衛的國家是北宋,主要的敵人是北方的契丹。其實,在楊家將最早的服侍的主人並非是北宋,而是北宋的敵人北漢政權。

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北邊的北漢一直沒有被統一,而且趙匡胤曾經兩次攻打過北漢,但是,最終都沒有拿下來。

斧聲燭影事件之後,趙匡胤就死掉了,北漢沒有打下來成了他唯一的遺憾。

趙匡胤之所以沒有打下北漢來,就是因為楊老令公楊業在。可以說他率領的楊家將就是北漢的長城,只要他存在,北漢就不容易被敵人攻破。

趙匡胤死後,他的弟弟也就是趙光義登基,趙光義就是歷史上的宋太宗。

宋太宗為了完成哥哥未完成的統一大業,他也開始去北伐打北漢去了,因為前兩次打北漢的經驗,這一次宋太宗率領大軍出征,先是把北漢的援軍給切斷了,然後,派人把北漢的都城太原給圍了起來。

北漢國主一看,國家肯定保不住了,就選擇了投降,北漢滅亡了。但是,這時候的楊業還沒有投降,楊業還在前線和宋軍開戰。

宋太宗也知道楊業是難得的人才,若是想把他給打敗,的確有點難。

索性,宋太宗就讓已經投降的北漢的國主,寫了一封勸降信給楊業,楊業看到信之後,才選擇了放下武器,放棄抵抗。

就這樣楊業以及楊家將成了北宋的軍隊。

宋太宗得到楊業之後很高興,讓他繼續守著西北這塊地方,抵抗北部強大的契丹。

就是在為北宋效力的時候,楊業帶領著楊家將,打出楊家將的威名。

曾經在雁門關一代,楊業帶領著幾千楊家軍,打敗了十幾萬契丹人,從此,契丹人提到楊家將的大名,就怕的的要死,楊業所管轄的西北一代,契丹人更是不敢踏進一步。

和平的日子維持了一段時間,契丹人不敢侵犯楊業所管轄的地盤,但是,不是楊業管轄的東部,他們照樣進犯。

宋太宗很生氣,對契丹人發動了幾次戰爭,但是,大部分都是以失敗告終。

在宋太宗最後一次派人攻打契丹的時候,由於戰略指揮的失誤,導致了宋軍處於被動挨打的地步。

恰恰也就是在這一次戰爭中,楊業丟掉了性命。

原本楊業應該可以逃命的,但是,因為主將潘美的失信,最終導致了楊業戰死疆場。

當時楊業和潘美商議好,楊業作為前鋒去引誘敵人,然後潘美率兵埋伏到陳家谷,等楊業把契丹人給引到陳家谷之後,在就把契丹人給圍而殲之。

可是,事實上當楊業把契丹大部隊引到陳家谷時,潘美竟然放鴿子了,這時候陳家谷根本沒有宋軍的身影,就這樣一代名將楊業戰死了(還有一種說法,楊業被俘虜,絕食而死的)。

楊業死後,楊家將軍團就到了他的兒子楊延昭手中,楊延昭接替父親的職位,繼續為大宋鎮守邊疆。

因為楊延昭英勇善戰,繼承了父親的英勇,他為北宋鎮守邊疆二十餘載,契丹人並不敢侵犯他的地盤,這時候宋和契丹並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作戰。到了宋真宗年代,楊延昭也死去了。

下面就是楊家的第三代,楊文廣了。

楊文廣接受父親官職的時候,楊將軍已經到了沒落時期了,而且楊文廣的功勞主要是抗擊西夏。那時候宋和契丹簽訂了互不侵犯約定,所以,兩國開始交好了。此刻,大宋的主要敵人就變為西夏了,所以楊文廣的敵人也隨之變為西夏。

楊文廣在抗擊西夏的時候立有戰功,曾多次受到皇帝的封賞,最終西夏的叛亂被鎮壓了下去。

楊文廣是宋仁宗時候病逝的,所以,他也就沒有活到北宋末年了。

北宋是亡在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人的手中,那時候根本就沒有楊家將了,也就談不上楊家將,會來救北宋於危難之中了。


史學達人


初步認識楊家將實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候家裡沒有電視,只有一臺收音機。下午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收音機收聽劉蘭芳老師講的評書《楊家將全傳》,講的是北宋初年,楊家將保衛國家,與遼國的蕭太后征戰沙場的故事,從血染金沙灘一直到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我們聽得是慷慨激昂,熱血沸騰,深深的被楊家四代忠心衛國的精神感動。那麼,問題來了,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什麼不出來救北宋,任由靖康之恥發生?其實很簡單,北宋滅亡時,是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楊家將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也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北伐時期,當時楊業,楊令公也在其中,楊業死於公元986年,從986年到1127年,中間隔了141年,在這100多年當中,楊家後代已經至少經過了四代,一個家族經久不衰的很少,楊家也不例外,北宋滅亡時,楊家後人大都是碌碌無為的小官,已經沒有了祖上的能力和榮耀,他們早就搬出了天波楊府,淹沒在茫茫人海中,也就只能看著北宋滅亡,無能為力了。也許,答題到此結束了,下面就說說楊家將的真實情況吧。



楊家將自楊業開始,比較出名的,經歷了四代。第一代以楊業為代表,第二代以楊延昭為代表,第三代以楊文廣為代表,第四代以楊宗保為代表。再往後,大都碌碌無為了,到了《水滸傳》裡面,好像還有一個楊志。

說一下楊業吧,楊業的父親楊信生活在中國的五代十國時期,楊信歸順了後漢,把兒子楊業送到了皇帝劉知遠那裡做人質,楊業在劉知遠的堂弟劉崇手下做官,後來,劉知遠病死,手下大將郭威建立後周,楊信跟隨後周。公元951年,劉崇建立北漢,楊業跟隨北漢,這樣,他們父子倆一個在後周,一個在北漢,成了敵對國家的將領。公元960年,後周的郭威病逝,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建立北宋,10年後,970年,趙匡胤北伐,滅亡了北漢,大將楊業歸順北宋。



趙匡胤活著的時候,想收復燕雲十六州,進攻遼國,結果失敗,在唐朝末年一直到北宋時期,中原王朝面對著歷史上最強大的多個少數民族政權,這也是為什麼宋朝一直孱弱的原因之一。到了宋太宗趙光義時期,為了揚我國威,趙光義決定北伐,在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伐遼,宋朝派出三路大軍,曹彬,田崇進,和潘美。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由於曹彬,田崇進戰敗,遼軍集中主力進攻西路軍,楊業認為應該避其鋒芒,這時候,遭到監軍王冼的嘲諷,說他是太原降將,懷有二心,楊業最忌諱別人說他這些,惱怒之下,毅然帥兵出征與遼軍決戰,結果可想而知,在陳家谷被遼軍包圍,全軍覆沒,楊業被俘,絕食自殺而死。楊業的兒子楊廷玉戰死。宋太宗知道後,大怒,將潘美連降三級,監軍王冼和劉文裕除名流放。在宋朝,為防止武將造反,軍隊裡面都設有監軍一職,監軍的權利很大,僅次於主帥。



潘美,是北宋名將,早年跟隨趙匡胤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他與楊業的關係相處也算融洽,在小說演繹中,潘美變成了國丈潘仁美,成了害死楊業的反派人物,那是不斷的演繹形成的。

楊業有七個兒子,其中以楊延昭最為出名,他的兒子楊文廣受到范仲淹的賞識,算是一員名將,再往後,大多是受到祖上陰癖,當上小官的碌碌無為之輩。


關山明月779


因為北宋根本沒有給任何將領任何機會去和遼國決一死戰

首先,楊家將自楊業之後已無名將(國家棟梁型)

其次,因為二帝及朝廷的選擇是求和而非迎戰,即使如小說中佘太君及女將們真的存在,也沒法上戰場保家衛國


楊業其人,並非是為奸臣所害

楊業的確一生忠烈,這是必然的。作為北漢名將,與宋朝對峙多年,直到北漢滅國,都不肯投降,還是宋太祖愛才,讓北漢皇帝去勸說楊業投降,最終才投入太祖麾下

雖然是降將,但楊業卻很負責,不僅得到太祖重用,一直以來都守衛邊疆,並且提出很多有建樹的想法,是抵禦遼國的重要將領

不折不扣的國家將才,這個評論不為過

只是,深為其他邊將所忌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是降將還如此受重用,被嫉妒很正常

後太祖突然駕崩(斧聲燭影)趙匡義上臺,是為太宗

雄才大略的太宗興兵伐遼,卻沒有太祖的霸氣

北伐遼國過程中,太宗受傷,隨即下令立刻撤退

撤退途中,楊業因為一場戰爭死去,但卻有多個版本

一說由於將領之間的猜忌,也可以說是嫉妒導致楊業最終身死

當時,楊業主張不要一味撤退而是尋機反撲,結果身邊其他將領反而質疑,最後激將法羞辱楊業,重提降將一事

性情忠烈的楊業一心求死,隨即引兵反擊勢頭正旺的遼兵並告知主將潘美尋求援護,計劃在某處進行伏擊

而事情的發展也如楊業判斷,的確如果有援兵趕到埋伏,必然大勝

但潘美卻未援助一兵一卒,力戰被俘的楊業最終絕食而死

當然也有另外一個版本

楊業貪功冒進,實際上是因為自己的問題陷入重圍,但也與潘美計劃伏擊,潘美本意不願捨棄楊業,卻因其他將領的不配合,為了大局無奈撤兵,楊業最終不屈而死

總之,楊業的忠烈,是無可厚非的

而潘美則有截然不同的評價

一說潘美實則是將帥之才,放棄楊業是無可奈何,目的是保全大局,丟車保帥

另一說是因為他雖為主帥卻也被其他邊將所制約,在其他人不配合的情況下(嫉妒楊業),他也無法施以援手

實際上,無論如何他都不應該成為《楊家將》中奸臣潘仁美的典型

他也是一個愛國將領,無論是否在此事有過錯

楊門後人——忠義仍在,只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楊業死後,歷經數代皆為宋朝武官,其中七子共戰實為虛構,而其中楊延昭則在歷史上確有其事

北宋靖康之難時,楊業後人中楊文廣尚存於世(武將且能帶兵的)但至死也未得重用

倒不說是楊家將不作為,而是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實在不是一個好國君

宋朝重文輕武是不假,但一味的被奸臣所誤,不抵抗求和的政策導致國家被滅,無數精兵強將無法作戰,才是真正敗亡的關鍵點

如若宋欽宗宋徽宗二人能堅守信念,號召四方勤王,天下未必會一朝盡失

一如宗澤、李綱都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將星

哪怕北宋滅亡後,此二人都成為遼國極為頭疼的對手

一度在二人身上吃盡了苦頭

更不用說後面成長起來的韓世忠、岳飛

可反觀我們的那幾個皇帝,不是藝術家就是搖擺不定的軟蛋一枚

一味的退讓求和,就算楊業在世,也無力迴天!

更何況,他的後人就算有心殺敵,能力如何也未可知



置身黑白的精彩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說明一點,故事永遠只是故事,歷史中為了宣揚一些人的美德,就常會把很小的一個點,無限放大,加以杜撰,讓他更加符合宣傳者要宣揚的美德。

楊家將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他們的確精忠報國,但是在真實歷史中,他們並沒有評書中,電視劇裡那麼厲害,那麼大的影響,什麼佘太君,什麼穆桂英全部都只是杜撰的。在宋史中記載,楊業有七個兒子,楊延昭,楊文廣也確有其人,七個兒子中楊延玉是戰死沙場的,其他六個兒子都得善終,並且也不像那些故事中那樣,都去戰場上報效國家,而是在朝任職。

楊業是北漢名將,後來降宋,宋太宗讓其在邊關防備契丹,多次大敗契丹,讓契丹人聞風而逃,在雍熙三年陳家谷遭遇契丹主力,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再這一仗戰死沙場。後來他的兒子楊延昭也在邊關駐守二十餘年,契丹人對他十分忌憚,被稱為楊六郎。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很受范仲淹賞識,被范仲淹收入麾下,之後和狄青南征防禦西夏。但是沒過多久就去世了,之後楊家就逐漸沒落了。

楊延昭防守契丹,攻打遼國是時間在1004年,狄青西征在1040年附近,楊文廣死於1074年,但是楊文廣的威名已經遠不如父親和祖父,之後楊家後繼無人,到了1126年北宋滅亡,奸臣當道,楊家早就沒有了昔日的風光 ,何來抗金報國之說?


玄坤


楊家將演繹的太多,其實楊家將主要人物只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

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做人質。後來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重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再後楊重勳又歸附了後周,但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並收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後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號稱楊無敵。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複本姓楊,單名業。後去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因功升雲州觀察使。

以至於遼軍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

此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遼軍兵力又佔有很大的優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只遷移民眾,不與遼軍決戰。但護軍王冼和劉文裕不以為然,並且嘲笑楊業怯敵,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

作為主將的潘美,也主張迎敵。楊業力爭不果,只能接受命令冒險出擊,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行前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以便能成功撤退的希望。

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失敗的消息,又慌忙撤退。楊業力戰後撤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最後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為遼軍生擒。楊業的兒子楊延玉,部將王貴、賀懷浦等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後絕食三日而死。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趙玄朗,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常說:“此兒類我”。出征都帶楊延昭同行。

楊延昭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賞賜都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楊業長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子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昭子楊文廣。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楊文廣被說成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實則真實歷史上他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出征。

宋英宗治平中,被選拔為宿衛將領,英宗以楊文廣是名將之後,且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後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韓琦指揮的對西夏的防禦作戰,並頗有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

遼國與宋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但還沒等到朝廷的回覆,楊文廣就死於任上,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頌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

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

北宋後期軍事積弱,最後亡於外敵,遺民們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演繹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不斷加入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

《燼餘錄》(此書相傳為南宋徐大焯所作。但此書在南宋末年“成書”之後,卻於清光緒年間才付印面世,中間跨越竟達700餘年。據傳是留日革命黨所刊印鼓勵革命的偽作)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業的第七子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蹟,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宋太宗的情節。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以至於楊家將獨領風騷,家喻戶曉。

《水滸傳》裡有自稱“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的青面獸楊志。但《水滸傳》只是一本小說,楊志原型有待商榷。


趙燕雲


北宋時期,楊家在人們的心中是神聖的,他們忠勇愛國,一生都在戰場奮勇殺敵。可以說楊家將就代表著一個傳奇,或者說楊家將裡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傳奇。楊業 , 楊延昭等都是心目中不可磨滅的印象。

既然北宋有這麼厲害的楊家將在為什麼就滅亡了呢?或者說楊家將繼楊業或者楊家六郎之後還厲不厲害了?為什麼在北宋滅亡時刻沒有出現,他們去哪了呢?

其實楊家的輝煌風光只維持了三代,第四代就走向了沒落,之後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在公元1074年楊家第三代主人楊文廣離世後,他的那些後人無顏住在天波楊府也都紛紛搬離了出去,此後再無楊家後人搬回來,除了回家祭祖。

在開封府被金人攻陷後,金人敬佩楊家的忠勇愛國,並沒有搶奪他們的家產,後來,楊家後人大部分搬離京都到了臨安, 還有的去了山西和河南,其實就算沒有楊家軍,北宋也不一定亡,只怪君王太昏庸,輕信一個自稱會法術的郭京,最後落得亡國亡民下場。

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楊家將在有怎麼樣呢!依然改變不了局面,朝政的腐敗無能,再強的軍事力量也無濟於事,岳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歷史謎中謎


首先,楊家將與楊家軍是兩個分開的概念!北宋建立政權的時候其國家並不大,地盤很小,北宋在其後許多年時間才慢慢擴張,最後定格在滅亡前的疆土。而這時候,楊家軍並沒有消失,比如,楊家後人楊文廣,被任命為平南將軍,統領軍隊南下福建,收服王氏政權(王審知的後裔)其後,楊家軍便囤駐福建,並建立屯墾軍。但是因為北宋政權對軍事將領長期統領軍隊十分忌憚,所有軍隊將領必須定期輪換,因此,很快便交出兵權,調防他處,此後,楊家遠離政治中心,逐漸淡出政治舞臺。直到楊令公孫輩,楊家凋零,基本上沒多少後人了,比較出名的僅剩楊志,還上了梁山。楊志最後在征討方臘的時候病死了,自此楊家將正式消亡(楊家將消亡,楊家人還在)。也就是說,當時的楊家軍被留在了福建,但是很快便不姓楊了,到了北宋滅亡期,這支部隊已經換了好多任主帥,這支軍隊由於長期留駐南方,後來被併入南宋。


優己


非常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相必看過電視劇楊家將的都知道,楊門虎將的傳奇一直是咱們口中膾炙人口的故事但其實電視裡、話劇裡、評書裡看到有關楊門虎將的大多都是虛構和改編。


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三代英雄的故事家喻戶曉,甚至連穆桂英掛帥也是廣為流傳。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有沒有想過,北宋亡國的時候,一向忠義著稱的楊家將為什麼都銷聲匿跡了? 其實這個原因說來簡單,因為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麼厲害的楊家將,或者換個說法,歷史上的楊家將根本沒有咱們印象中那麼牛!民間流傳的事蹟大多出自演義小說《楊家將》。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多多關注我哦⊙∀⊙!


我是夏安柳


楊家將是人盡皆知的故事,楊家將的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歷史記載,楊業(楊繼業)為北漢名將,後歸宋,很受趙匡胤器重。宋太宗北伐時,為潘美副將。北伐失利,潘美指揮失當,楊業主張派部隊側擊遼軍掩護主力撤退,遭潘美拒絕。並派楊業率五千騎兵正面阻擊二十餘萬的敵軍,儘管楊業不同意,但還是執行了潘美的軍令。當時,指定楊業完成阻擊後,有一個派兵接應掩護其撤退的安排,可楊業率軍苦苦支撐五天,沒有見到一個援軍,最後全軍覆沒被俘,拒絕投降絕食而亡。其子楊延昭沒有帶兵記錄。楊宗保為虛構人物。其孫楊文廣在北宋時,為北方邊境關防軍統領,頗有其祖父之風,作戰勇敢,制兵有方威震敵膽。相傳其所守關隘,先北宋滅亡而失陷,失陷後楊文廣率殘部,聯合當地抗金義軍,常常出其不意襲擊金兵後方,其作戰勇敢指揮有方,吸引很多義軍投效,部隊一度曾達到數萬人。但終因與朝廷失去聯繫,得不到補給和支援,最終失敗。楊文廣生死不明。而楊府,在舍佔領開封后,因金人敬佩楊業,得到了保護。只是楊家人已隨宋廷迀離。


無奈且向上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將正史和野史評書區分開來,我們所看到的影視類作品都是歷代評書添油加醋改寫的,並不是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那麼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是什麼樣的呢?

談到楊家將,就不得不說它的起源。唐末天下大亂,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麟州刺史,趁五代混亂之際,割據麟州,由於時局動盪,其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在後漢時,為了交好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楊信將楊業派到劉崇身邊效力,後來,楊信投靠後周,楊業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楊業的弟弟楊重勳繼麟州刺史,後又投靠北漢劉崇。雖然楊家反覆無常,但是在那個混亂年代,為了保全家業大都如此,楊業在北漢劉崇帳下也受到器重,以軍功勝任建雄軍節度使,號稱楊無敵。

北宋建立後,趙光義出兵北漢,因楊業在北漢對遼邊防經驗豐富,便將其招降,從此楊家將正式登入北宋歷史舞臺。

北宋初年,宋太宗企圖用武力收復幽雲十六州,便派遣三路大軍攻遼,但是由於戰事不利,宋太宗下令退兵,楊業與潘美負責轉移四州漢民百姓,結果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主帥潘美、護軍王冼和劉文裕爭功,導致大敗,楊業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死後,楊家第二代代表人物是楊延昭,其鎮守邊疆數十年,因為愛戴百姓,寬恤士卒,得到大家擁護,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楊家第三代人物便是楊文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文廣後,天下承平日久,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將門得不到重用,再加上文臣的打壓,以楊家將為代表的大批將門衰落,許多將門後代不是棄武修文,便是歸於草莽,以至於金兵南下之際,出現了舉國無勇將的窘境。至於後來的南宋中興四將,只有劉光世算是將門之後,其餘的岳飛、韓世忠、張俊都是大頭兵出身,但也就是這樣,宋朝仍然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缺陷,隨著岳飛冤死、韓世忠歸隱,南宋又再度出現了無將可用的窘境。

北宋滅亡之時,名震天下的楊家將早已經在北宋修文偃武的風氣下凋零了,舉國文弱書生除了哭泣悲傷和飲酒作詩,沒有半點救國之策,這是導致兩宋滅亡的自身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