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中元節,儒釋道都有關於它的故事

今天就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人們習俗上稱之為“七月半”、“鬼節”。說到“鬼”,你是否已感覺後背發涼了?這個鬼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其背後講述了怎樣的故事?讓我們共同走近這個毛骨悚然卻又充滿溫馨的文化節日,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

鬼月中元節,儒釋道都有關於它的故事

【儒家:幽幽相思苦,縷縷哀思愁】

中國有傳統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每逢農曆七月,人們習慣上稱之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的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自由出入人間。農曆七月十五,即為中元,俗稱“七月半”,這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從張岱“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便可知,與其他節日不遑多讓。

中元節始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連是一個孝順孩子,他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此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故事本身體現一種濃厚的孝道文化,宣揚“報答父母、生前為善”的信念。

幽幽相思苦,縷縷哀思愁。中元節最重要的習俗是祭奠先祖、慎終追遠。祭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已有文獻記載,《詩經》中第四十篇《頌》即是祭祀樂歌,反映的是人們最原始的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動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演變中,與後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文化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源遠流長,是在華夏數千年曆史中孕育、誕生並發展起來的,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百事孝為先”,“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體現一種最基本的親親關係,隨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

鬼月中元節,儒釋道都有關於它的故事

中元節,是沉重悲愴的代名詞,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內涵,體現出雙重意義:一是懷念祖先,慎終追遠;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救濟眾生的義舉。孝,可理解為善事父母,而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孝更是一種倫理規範,一種處理宗族關係的方式,更是一種秩序的建立,精神的延續。祭祖,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它是維持宗族關係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說,祭祖正是這種宗族關係的一種反映,一個寄託。是孝道思想最好地表達。

傳承孝道文化,弘揚民族思想。中元節是孝道文化的傳承,是人們情感的載體。作為我國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釋道三家的極力推崇,即使到了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經久不衰。重視中元節,提倡傳統孝道,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節,是一個鬼神的節日,特殊而又神聖:一是給我們以歷史感與使命感,讓我們不忘先人遺澤,在追思中自勉、自強,不墮家聲,不忝所生,傳承高貴,恩澤後世;另一種意義就在於給我們敬畏感,讓我們約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為有所不為。新時代對此節日的理解,應跳離“鬼神”的角度,持慈悲柔情,敬畏禮待,視死如生,抵達“人鬼和諧”的本位高度。

鬼月中元節,儒釋道都有關於它的故事

【佛教:佛歡喜日,盂蘭盛會】

中元節發源一說還始於佛教,有普渡之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是將其發展為一種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盂蘭”是梵文音譯,意思是“救倒懸”,比喻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極苦!盆是漢語,為盛供品的器皿。用盆裝各種潔淨的百味美食,恭敬供養十方自恣僧眾,能解救眾生極重的痛苦。可見,盂蘭指極苦,盆指解救,合起來就是“救苦”的意思,換句話就叫“盂蘭盆”。

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證得六種神通的時候,想報答父母的養育深恩。”

唐·韓鄂《歲華記麗·中元》:“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氏蘭盆,盛於此日。”

《辭源》“盂蘭盆會”詞條:“佛教儀式,每逢夏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而舉行。後世除設齋供僧外,還加拜懺、放焰口等,曾相沿成習,後演變為民間祭祖日,家家追薦祖先亡靈,並有放河燈等活動,以超度亡魂野鬼。”

鬼月中元節,儒釋道都有關於它的故事

盂蘭盆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舉行“盂蘭盆會”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超薦歷代祖先的佛事:佛陀住舍衛國低園精舍時,他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以道眼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個,因沒有吃的而瘦得皮包骨。目連為報母親哺育之恩,心中難受極了。他便以體盛飯給母親送去。可是,母親左手抓缽,右手搶飯,飯還沒有吃進口,就化成了火炭。目連悲號涕泣;跑去求教佛陀該怎麼辦。

尊者目犍連,雖然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神妙莫測、廣大無礙,但用盡辦法,始終無力救度罪根深結的母親!尊者目犍連,趕緊祈求世尊,設法救母,並依教導,在七月十五日,用衣、食、住、行、醫藥等方面的用品,供養十方自恣眾僧。以此功德力,仰仗十方大德僧的慈願力、威神力加庇,終於救度出餓鬼道中的母親。

從此,每年七月十五日,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相沿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盂蘭盆節”或“盂蘭盆會”。

【道教:中元,祭祀地官的節日】

中元節發源一說,還始於道教。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即元宵節),是天官生日,此時祭天舉行賜福儀式;十月十五為下元節,為水官生日,此時舉行祭水儀式,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而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為地官生日,傳說這天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赦免亡魂的罪,同時,這天農民慶賀豐收、酬謝土地,亦是滿心歡喜之日。

鬼月中元節,儒釋道都有關於它的故事

《道經》載:“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

綜上可見,中元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同時還彰顯著中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此節日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可謂異彩紛呈,內蘊深厚。

鬼月中元節,儒釋道都有關於它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