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專真的難考嗎?

鍾既白


不光80年代難考,就算是到了90年代,包分配工作、轉非農業戶口的中專,仍然是很多農村初中生的首選,在村裡那些精明算計的人看來,包分配、免學費、遷戶口的中專,性價比絕對比大專、大學高多了。

那會兒最熱門的應該是師範學校(中專),其他的還有衛生學校、銀行學校、交通學校等等,個頂個的熱門……

純個人經歷:本人1989年-92年上初中,那時候初三複讀的還非常多,1991年下半年也就是初三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班裡來了10個左右的老復讀生,平均的年齡大概比我們應屆生要大6歲左右,其中有一個老大哥,是在我們縣一中讀了完整的三年高中,但是沒考上大學(連大專都沒混上),然後回到我們初三複讀,就是要考中專;另外一個老大哥更牛逼,他是考上高中直接放棄,連續讀了6年初三(也就是復讀了5次初三),目標也是要考中專……

記得1992年中考,這兩個老大哥是都如願以償地考上了縣裡的師範學校(標準的中專),實現了跳出龍門的目標。當時咱也是木知木覺,還是老老實實地考了縣裡的高中……


搬不動的小強


本人即是一名九十年代初的中專生,1991年參加中考,考上了省內一所省部屬中專學校,因而難不難,經歷使我有了一定發言權。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戶口還是模亙在城鄉居民之間不可愈越的鴻溝,而考上中專,就可以轉為市民戶口,成為國家工作人員,政府包分配。而且不用經歷高中三年的寒窗苦讀、學費學資以及前途未卜,因而受到了農村家庭的極度追捧。

以我參加中考那一年為例,全縣8000名考生,能考上中專和中師的不過二百人。其中,師範招一百來人,那年的錄取分數460分;地市級中專招六十多人,錄取分數520,省部屬中專只招四十來人,錄取分數530。而縣一中作為省重點,錄取分數線只有360。中專的錄取比例只有80:1,超過了現在的211。

到校後,我們宿舍六個人,其中唐縣,撫寧縣,灤平縣一二三名各一個,我是成績最差的,應該在縣裡四十名左右。

但也有一點,那時候,學校教學水平較低,管理非常鬆散,家長遠沒有現在這樣重視孩子的學習成長。因而,脫穎而出並不是太難的事,畢竟競爭不是很激烈,好多孩子就不學。從這一點上說,我們是幸運的。


流浪歌手32


80年代的中專生水平相當於如今本科的二三本水平,但考中專的難度卻相當於如今考985、211大學的程度。在那個年代考取中專、大專等,工作是包分配的,所以報考有限制,能考取中專的難度很大。


80年代學習條件艱苦,人們希望努力考中專,爭取到鐵飯碗的工作。在那個年代,很多農村人通過種田補貼家用,能提供孩子學習的家庭並不多。當時國家包分配工作,所以考中專是很多初中生早日擺脫現狀的出路。考中專的報考人數多,但通過篩選才能通過報考條件。因此只有學校成績優異者被允許參加考試,沒有報考資格的學生只有繼續讀高中參加高考。


80年代高考難度大,錄取率低,促使尖子生爭相參與中專考試。因為中專生和大專生包分配,但高考錄取率低。經濟條件允許孩子讀高中的家庭,會支持孩子讀完高中參加高考。而經濟條件差的家庭爭相讓孩子報考中專,其中不乏一些尖子生。如此一來增加了報考生的競爭壓力,也加大了中專考試難度。


80年代教育工作者少,教育事業發展艱難,學生受教育程度低,學習水平不高。在那個年代的初中生水平普遍較低,滿足考中專的初中生很少。但考中專包分配工作的政策,吸引很多農村學生報考中專。不僅迫於眼前的經濟壓力,還有對城市戶口和“鐵飯碗”工作的嚮往。與如今不同,在那個年代考中專是農村孩子的出路。


80年代考中專的難度不比現在考重點大學的難度,能考上中專的學生都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


決勝網


8090年代的中考情況各個省市不一樣。當時90年我們四川是6月中旬全省統一畢業考試,七科總分700分,畢業考試也稱預考。一個縣的初中畢業生一般8000來人,中專預考上線分數一般都是665以上,中師(只准應屆生報考)一般640多(往屆生考中師的預考分數線和中專差不多,一般往屆生從性價比考慮,一般不報中師),重點高中一般630多分。通過預考的同學然後再七月中旬再參加四川省中等專業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又稱正考),正考中考是由地級市或者省招辦統一劃線,正考6科總分600,難度很大。市屬中專一般錄取分數線520左右,省部屬530左右,師範不算英語加面試成績,中師(一般在自己本縣師範學校上)一般也是500左右。重點高中和中專一樣,考題一樣,6科總分600,一般420左右可以上重高。當時農村學校的學生一般是報中考(或者中師)兼重高。中專中師考不上,條件好點的去讀重高(一般農村去讀重高的,高中畢業一般的都能考上中專,大部分是能考上大專的,有部分成績好的可以上本科,重點)。這就是我們當時的情況。


龍潭主人2


的確很難考,當時考卷的難易程度無從體驗,給你分享一下當時的客觀數據,你就能大概瞭解當時那個時代考中專的難度。

提起80年代的中專生,就不得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在上世界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多數學子為了離開鄉村、走進城市,選擇去報考中專,成為國家包分配的中專生。


當時的中專生主要集中在四大領域:工商財、農林水、醫衛、師範。考上的學生在順利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安排工作並享受轉為城鎮戶口的政策,誘惑力非常大,在很多青年學子眼裡,考上中專不僅僅意味著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拿到不錯的薪水、而且可以成為城市人,所以報考中專生的積極性非常高。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1986–1992年期間,全國中專院校每年招生大概控制在20–30萬之間,而當時的初中生有1000多萬,錄取率自然低的可憐。根據最近幾年國家招生985高校學生的比例大概在2%,招收211高校學生比例大概在5%的情況,2018年高考報名考生規模達到975萬,你可以近似的理解為現在考985的難度和當時考中專生的難度差不多。

其實這樣的比較也沒有太大的必要,畢竟時代不一樣了,這可以作為一代人的一個回憶。現在國家發展了,教育事業也在逐年進步,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接收教育,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學習源動力


這個問題需要了解當時的國家政策和現實才可以。

一,當時的學校分類:1,小學、初中、高中,和現在雷同。2,大學、大專,和現在也雷同。3,中專,分為初中考的和高中考的,高中考的中專,肯定是不如大學本科和大學專科了。初中考的中專,基本都是初中畢業生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在農村,脫離農門成為國家幹部的最快路徑,只有極個別本來就是非非農業戶口的、且是幹部家庭的學習好的初中生,知道大學比中專的長遠好處,才考高中再考大學。

二,需要普及的歷史知識:1,在那個時代,考上中專、大專、大學,就是國家幹部身份,比非農業工人身份要高貴很多,是有鴻溝的,工人身份要想稱謂幹部身份,基本不可逾越,每年國家要分配轉幹指標的。2,農業和非農業,也是鴻溝,也是很難逾越的。3,由此可以知道,當時社會分為三個大階層,最高層國家幹部,中間層非農業工人,最底層農民。

綜上,初中考的中專,很難,很難,基本都是縣級行政區得前幾名,這個時間基本是1982--1985年,1986年50%左右的高中考中專名額下放初中考中專,1987年,90%左右高中考中專下放初中考中專,同時不再包分配,這時中專就大大貶值了。

含金量最高的是1982-1985年的初中考的中專,應該約等於現在得985、211名校。


上善若水1063


中專不知道 我是中師 中師是提前批次 當時我的中考分高於省重點高中13分 並參加面試 體檢 才藝考試 全市1000多人 最後只錄取了兩人 (我才藝分較高)因為只有兩個名額 ,我就讀的初中為出了箇中師生,感到非常自豪。

然而當我沾沾自喜來到師範,發現我在班上學號偏後 (按進校成績排),弱弱地問了幾個宿舍同學中考成績,異常惶恐,都是學霸,頂尖的學霸,我跟她們沒得比,當然她們很多都是因為希望戶口進城才選擇的師範,也有的是因為師範有國家補助,經濟條件差,我在心裡是覺得她們上個大學如現在的985是絕對妥妥的,有點可惜!

幾十年過去,當年的同學們很多沒轉行的都是各個學校的校長園長,起碼也是學校骨幹中層,通過自學考試也都是本科以上文憑(不硬)。

但是,還是感到非常遺憾,當年響應國家的號召那麼多優秀的孩子學了中師,中師生的發展卻是有瓶頸的,最多也就這樣了搞搞基礎教育,而以她們的能力走高中大學的路,我覺得會寬廣好多,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


安若素vivi


我是八三年初中畢業的,中考時考了鄉中學第一名,由於家庭困難本想上師範學校的(分數也達到了),誰知由於身高不達標(不到1米5),師範不收,只好上了縣重點高中,還進了尖子班,三年後考了專科學校,畢業後包分配吃"皇糧"成了國家幹部,戶口也農轉非……


長青樹90442


本人親身經歷,86年初中畢業考中師未果,89年高考495分差中專錄取線2分。真正體會到了80年代中專難考。

80年代的中專分為小中專和大中專,初中畢業考上的中專叫小中專,而高考後錄取的叫大中專。


86年我初中畢業,因為此前85年我姐已成為恢復高考以來全大隊第一個本科大學生,我也有強烈願望吃上商品糧,早日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於是報考了中師,這應該是當時中專中預錄分最低的,那些部屬、省屬中專名額小,分數高。而地區的農校、衛校及師範相對好考些。

結果我以高出預錄線15分有機會參加面試。農村孩子除了體育還行外,其他什麼繪畫、舞蹈和唱歌真的很差,全校五個同學參加面試有四人無情被淘汰。更加悲催地是高中錄取按地域分進了縣裡最差的高中。

89年參加高考,本以為有可能考本科的我,雖然成績列全校第三名,但還是以2分之差沒錄上中專。後通過復讀才得以上大學,時隔五年後,我竟還成了全大隊第二個上本科的,可見當時上大學有多難。


事實上89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266萬,僅錄取包括本科、專科和中專共60萬。要知道適齡人口是2800萬,只有不到10%的參加高考,最終錄取人數僅佔適齡人口的百分之二點幾,其中有近一半都是復讀生。

憶這段歷史是想告訴年輕人,單位那些年長的、第一學歷僅是中專的前輩值得尊重,放到現在,他們也是985/211大學的有力人選,至少也能上個一本的。

以上是我的觀點,你是哪年高考的?是否也跟我一樣失利?歡迎留言評論、轉發。


良心老師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中高中都可以考中專,初中考中專絕對是尖子生,高中考中專雖然不是尖子生,但是成績也是比較好的。我記得,當年高考,一本線570,二本線550,專科線520,中專490,所以高中考中專也不是很容易。初中考中專,一個農村學校也就是個位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