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专真的难考吗?

钟既白


不光80年代难考,就算是到了90年代,包分配工作、转非农业户口的中专,仍然是很多农村初中生的首选,在村里那些精明算计的人看来,包分配、免学费、迁户口的中专,性价比绝对比大专、大学高多了。

那会儿最热门的应该是师范学校(中专),其他的还有卫生学校、银行学校、交通学校等等,个顶个的热门……

纯个人经历:本人1989年-92年上初中,那时候初三复读的还非常多,1991年下半年也就是初三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班里来了10个左右的老复读生,平均的年龄大概比我们应届生要大6岁左右,其中有一个老大哥,是在我们县一中读了完整的三年高中,但是没考上大学(连大专都没混上),然后回到我们初三复读,就是要考中专;另外一个老大哥更牛逼,他是考上高中直接放弃,连续读了6年初三(也就是复读了5次初三),目标也是要考中专……

记得1992年中考,这两个老大哥是都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县里的师范学校(标准的中专),实现了跳出龙门的目标。当时咱也是木知木觉,还是老老实实地考了县里的高中……


搬不动的小强


本人即是一名九十年代初的中专生,1991年参加中考,考上了省内一所省部属中专学校,因而难不难,经历使我有了一定发言权。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户口还是模亘在城乡居民之间不可愈越的鴻沟,而考上中专,就可以转为市民户口,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政府包分配。而且不用经历高中三年的寒窗苦读、学费学资以及前途未卜,因而受到了农村家庭的极度追捧。

以我参加中考那一年为例,全县8000名考生,能考上中专和中师的不过二百人。其中,师范招一百来人,那年的录取分数460分;地市级中专招六十多人,录取分数520,省部属中专只招四十来人,录取分数530。而县一中作为省重点,录取分数线只有360。中专的录取比例只有80:1,超过了现在的211。

到校后,我们宿舍六个人,其中唐县,抚宁县,滦平县一二三名各一个,我是成绩最差的,应该在县里四十名左右。

但也有一点,那时候,学校教学水平较低,管理非常松散,家长远没有现在这样重视孩子的学习成长。因而,脱颖而出并不是太难的事,毕竟竞争不是很激烈,好多孩子就不学。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是幸运的。


流浪歌手32


80年代的中专生水平相当于如今本科的二三本水平,但考中专的难度却相当于如今考985、211大学的程度。在那个年代考取中专、大专等,工作是包分配的,所以报考有限制,能考取中专的难度很大。


80年代学习条件艰苦,人们希望努力考中专,争取到铁饭碗的工作。在那个年代,很多农村人通过种田补贴家用,能提供孩子学习的家庭并不多。当时国家包分配工作,所以考中专是很多初中生早日摆脱现状的出路。考中专的报考人数多,但通过筛选才能通过报考条件。因此只有学校成绩优异者被允许参加考试,没有报考资格的学生只有继续读高中参加高考。


80年代高考难度大,录取率低,促使尖子生争相参与中专考试。因为中专生和大专生包分配,但高考录取率低。经济条件允许孩子读高中的家庭,会支持孩子读完高中参加高考。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争相让孩子报考中专,其中不乏一些尖子生。如此一来增加了报考生的竞争压力,也加大了中专考试难度。


80年代教育工作者少,教育事业发展艰难,学生受教育程度低,学习水平不高。在那个年代的初中生水平普遍较低,满足考中专的初中生很少。但考中专包分配工作的政策,吸引很多农村学生报考中专。不仅迫于眼前的经济压力,还有对城市户口和“铁饭碗”工作的向往。与如今不同,在那个年代考中专是农村孩子的出路。


80年代考中专的难度不比现在考重点大学的难度,能考上中专的学生都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决胜网


8090年代的中考情况各个省市不一样。当时90年我们四川是6月中旬全省统一毕业考试,七科总分700分,毕业考试也称预考。一个县的初中毕业生一般8000来人,中专预考上线分数一般都是665以上,中师(只准应届生报考)一般640多(往届生考中师的预考分数线和中专差不多,一般往届生从性价比考虑,一般不报中师),重点高中一般630多分。通过预考的同学然后再七月中旬再参加四川省中等专业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又称正考),正考中考是由地级市或者省招办统一划线,正考6科总分600,难度很大。市属中专一般录取分数线520左右,省部属530左右,师范不算英语加面试成绩,中师(一般在自己本县师范学校上)一般也是500左右。重点高中和中专一样,考题一样,6科总分600,一般420左右可以上重高。当时农村学校的学生一般是报中考(或者中师)兼重高。中专中师考不上,条件好点的去读重高(一般农村去读重高的,高中毕业一般的都能考上中专,大部分是能考上大专的,有部分成绩好的可以上本科,重点)。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情况。


龙潭主人2


的确很难考,当时考卷的难易程度无从体验,给你分享一下当时的客观数据,你就能大概了解当时那个时代考中专的难度。

提起80年代的中专生,就不得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在上世界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多数学子为了离开乡村、走进城市,选择去报考中专,成为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


当时的中专生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考上的学生在顺利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并享受转为城镇户口的政策,诱惑力非常大,在很多青年学子眼里,考上中专不仅仅意味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拿到不错的薪水、而且可以成为城市人,所以报考中专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1986–1992年期间,全国中专院校每年招生大概控制在20–30万之间,而当时的初中生有1000多万,录取率自然低的可怜。根据最近几年国家招生985高校学生的比例大概在2%,招收211高校学生比例大概在5%的情况,2018年高考报名考生规模达到975万,你可以近似的理解为现在考985的难度和当时考中专生的难度差不多。

其实这样的比较也没有太大的必要,毕竟时代不一样了,这可以作为一代人的一个回忆。现在国家发展了,教育事业也在逐年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接收教育,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学习源动力


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当时的国家政策和现实才可以。

一,当时的学校分类:1,小学、初中、高中,和现在雷同。2,大学、大专,和现在也雷同。3,中专,分为初中考的和高中考的,高中考的中专,肯定是不如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了。初中考的中专,基本都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在农村,脱离农门成为国家干部的最快路径,只有极个别本来就是非非农业户口的、且是干部家庭的学习好的初中生,知道大学比中专的长远好处,才考高中再考大学。

二,需要普及的历史知识:1,在那个时代,考上中专、大专、大学,就是国家干部身份,比非农业工人身份要高贵很多,是有鸿沟的,工人身份要想称谓干部身份,基本不可逾越,每年国家要分配转干指标的。2,农业和非农业,也是鸿沟,也是很难逾越的。3,由此可以知道,当时社会分为三个大阶层,最高层国家干部,中间层非农业工人,最底层农民。

综上,初中考的中专,很难,很难,基本都是县级行政区得前几名,这个时间基本是1982--1985年,1986年50%左右的高中考中专名额下放初中考中专,1987年,90%左右高中考中专下放初中考中专,同时不再包分配,这时中专就大大贬值了。

含金量最高的是1982-1985年的初中考的中专,应该约等于现在得985、211名校。


上善若水1063


中专不知道 我是中师 中师是提前批次 当时我的中考分高于省重点高中13分 并参加面试 体检 才艺考试 全市1000多人 最后只录取了两人 (我才艺分较高)因为只有两个名额 ,我就读的初中为出了个中师生,感到非常自豪。

然而当我沾沾自喜来到师范,发现我在班上学号偏后 (按进校成绩排),弱弱地问了几个宿舍同学中考成绩,异常惶恐,都是学霸,顶尖的学霸,我跟她们没得比,当然她们很多都是因为希望户口进城才选择的师范,也有的是因为师范有国家补助,经济条件差,我在心里是觉得她们上个大学如现在的985是绝对妥妥的,有点可惜!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同学们很多没转行的都是各个学校的校长园长,起码也是学校骨干中层,通过自学考试也都是本科以上文凭(不硬)。

但是,还是感到非常遗憾,当年响应国家的号召那么多优秀的孩子学了中师,中师生的发展却是有瓶颈的,最多也就这样了搞搞基础教育,而以她们的能力走高中大学的路,我觉得会宽广好多,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


安若素vivi


我是八三年初中毕业的,中考时考了乡中学第一名,由于家庭困难本想上师范学校的(分数也达到了),谁知由于身高不达标(不到1米5),师范不收,只好上了县重点高中,还进了尖子班,三年后考了专科学校,毕业后包分配吃"皇粮"成了国家干部,户口也农转非……


长青树90442


本人亲身经历,86年初中毕业考中师未果,89年高考495分差中专录取线2分。真正体会到了80年代中专难考。

80年代的中专分为小中专和大中专,初中毕业考上的中专叫小中专,而高考后录取的叫大中专。


86年我初中毕业,因为此前85年我姐已成为恢复高考以来全大队第一个本科大学生,我也有强烈愿望吃上商品粮,早日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于是报考了中师,这应该是当时中专中预录分最低的,那些部属、省属中专名额小,分数高。而地区的农校、卫校及师范相对好考些。

结果我以高出预录线15分有机会参加面试。农村孩子除了体育还行外,其他什么绘画、舞蹈和唱歌真的很差,全校五个同学参加面试有四人无情被淘汰。更加悲催地是高中录取按地域分进了县里最差的高中。

89年参加高考,本以为有可能考本科的我,虽然成绩列全校第三名,但还是以2分之差没录上中专。后通过复读才得以上大学,时隔五年后,我竟还成了全大队第二个上本科的,可见当时上大学有多难。


事实上8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66万,仅录取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共60万。要知道适龄人口是2800万,只有不到10%的参加高考,最终录取人数仅占适龄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几,其中有近一半都是复读生。

忆这段历史是想告诉年轻人,单位那些年长的、第一学历仅是中专的前辈值得尊重,放到现在,他们也是985/211大学的有力人选,至少也能上个一本的。

以上是我的观点,你是哪年高考的?是否也跟我一样失利?欢迎留言评论、转发。


良心老师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高中都可以考中专,初中考中专绝对是尖子生,高中考中专虽然不是尖子生,但是成绩也是比较好的。我记得,当年高考,一本线570,二本线550,专科线520,中专490,所以高中考中专也不是很容易。初中考中专,一个农村学校也就是个位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