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庫:中國科技企業IPO「井噴」上演「活命大逃亡」

安邦智庫:中國科技企業IPO“井噴”上演“活命大逃亡”

從2017年開始,中國科技類企業掀起了第三次上市潮。普華永道發佈的報告顯示,受中國企業海外及香港上市數量增加影響,2017年下半年中國TMT企業IPO數量共有49起IPO,共計獲得約人民幣502億元的融資額。於2017年第4季度上市的閱文集團(融資額約74億人民幣)、趣店網(融資額約60億人民幣)及易鑫集團(融資額約57億人民幣)為2017年下半年最大的中國TMT企業IPO。

2018年上半年,中國TMT企業IPO共計26家,相比2017年同期(59起)下滑56%,但融資金額達578億元,同比猛增124%。從具體行業來看,軟件與服務行業公司IPO共計14起,佔比54%;技術硬件與設備行業公司IPO共12起,佔比46%。其中,工業富聯(富士康)、愛奇藝、嗶哩嗶哩(B站)三家企業IPO募資規模在今年上半年所有上市TMT企業中排名前三,三起IPO融資額佔到上半年中國TMT企業融資總額的77%。具體來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今年二季度在A股主板上市,融資額約271億人民幣;視頻網站愛奇藝、嗶哩嗶哩一季度相繼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融資額分別為約142億人民幣、約30億人民幣。在上市地點選擇方面,更多國內TMT企業選擇赴香港、海外市場上市。今年上半年,赴香港、海外市場上市的TMT企業數量達12家,去年同期僅1家。

由於上半年國內IPO速度整體呈現出放緩跡象,而香港市場由於各項新規的出臺及相對寬鬆的上市條件吸引了一批TMT企業赴港上市。今年是港股市場上市大年,下半年在中國鐵塔、小米等重量級IPO帶動下,預計熱度還會持續。

與中國企業IPO井噴向對應的似乎是科技行業發展的熱潮,但如果仔細看,這一輪IPO熱潮卻更像是危機之前的“活命大逃亡”。一個原因是,港交所的同股不同權改革利好是吸引科技類公司上市的因素之一,在香港整個的市場環境目前比較悲觀的情況下,雖然美股在科技股的帶領下連創新高,但中國科技類企業仍扎堆香港以低估值上市,反映了其IPO的急促,想要在大門關起之前,搶著“上車”。另一方面,不少企業上市之後遭遇破發。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資公司裡,有13家在上市首日就跌破了發行價。據彭博彙編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赴美IPO的21家中國科技公司中,有三分之二的股價已經跌破發行價。與之相對應的是,科技股作為美國股市的“獨角獸”幾乎是美股上漲動力的唯一來源,上半年科技股對標普500指數漲幅的貢獻率高達98%。在這種環境下的下跌,只能說明投資者對應中國科技類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創造能力存有疑慮。

從表面來看,市場環境因素,IPO“井噴”導致資本市場出現壓力,資金面承壓等因素,但從根本上看,中國科技企業不顧低估值的上市,同時遭遇大面積破發,反映了一個問題,即科技企業正在通過IPO踩踏,搭上科技投資浪潮的“最後一班車”。

為什麼這些“新經濟”企業上市如此急迫呢?一個原因是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模式難以持續,不能再實現超預期的增長。這一輪扎堆赴境外上市的“獨角獸”公司,幾乎都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發展而來的,在商業模式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已經難以再依靠“流量”獲得市場規模和盈利能力。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很多風險基金2018年進入了“清算期”,需要套現。在2013年-2015年,在“雙創”熱潮引領下,國內投資機構基金數量和募集金額出現井噴,2014年、2015年基金數量和募集金額分別達到448支、721支及631億美元、2200億美元。在“資產荒”的情況下,很多基金所考慮的已經不是賺多賺少的問題,而是如何儘快地收回資金。在這些資本方套現的壓力下,企業必須儘快上市,這也推動了企業的IPO的踩踏。

同時,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全球科技行業面臨“嚴冬威脅”,此時如果不能上市,將錯過第三次科技浪潮。科技類企業IPO浪潮第一次是2000年,中國第一批PC互聯網企業集中上市,百度、盛大、搜狐、網易在美國上市,騰訊在香港上市。第二次是在2010年前後,優酷網、噹噹網、奇虎360、人人網、開心網、迅雷等掀起新一輪的境外上市潮。第三次則從2017年開始延續至今。已經歷了9年長牛的美股,今年以來仍不斷刷新歷史高位。目前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討論美股的拐點,首當其衝的就是帶領美股上漲的科技股,或將拖累美股下行。通過半年報顯示,美國科技企業的業績並不如預期,預示著科技類股票的價值需要重估。市場數據還顯示,科技股目前已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的26%,這個權重佔比直逼2000年時的29%。如果包括亞馬遜在內,那麼科技行業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中所佔權重已經超過了互聯網泡沫的頂峰時期。因此,儘管科技股依然佔據對沖基金的主要持倉,約佔組合的25%,但有漸漸下滑的勢頭。在拐點形成的過程中,中國科技類企業正抓緊時間,搶在市場下行前IPO上市。

這種不計代價的急迫反映出了這類公司的很多共性問題。不少科技公司普遍做大估值,急於上市,甚至在虧損狀態下“流血上市”,而不是專注於獲得市場份額和提高產品的盈利能力。也說明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在各路風險投資的催化下,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缺少用時間和耐心打造真正的商業價值創造模式,而是上演“擊鼓傳花”,力爭在鼓聲落前,把光鮮傳給仍然相信互聯網科技的公眾投資者的傻瓜。

這種靠燒錢擴張規模,缺乏核心技術創新,缺少價值創造能力的“PPT”模式,不應該是中國科技類企業發展的方向。當資本過剩開始收縮、當資本市場開始關上大門時,不能通過IPO“解脫”的企業和風險投資,很可能在新的市場調整中被“悶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