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教創業者的心聲:青少年體育培訓「痛點」還是缺人

瞄準了體育各項目普遍存在“選材難”的痛點,體育人張楠選擇了美式橄欖球這項小眾運動,開始了青少年體育培訓的創業路。“學員中超過70%是7歲以下的小朋友。”在張楠看來,橄欖球可以作為教具,用來培養孩子們最基本的運動能力,“我們希望起到養才的作用。”

可在行業中摸索了一段時間,他陷入了兩個矛盾:企業規模化經營和經營利潤的矛盾,以及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產品內容的矛盾,“結果可能是熱血和熱愛最後都會付之東流。”

体教创业者的心声:青少年体育培训“痛点”还是缺人

橄欖球可培養孩子們最基本的運動能力

“看到機會,但風險極大。”張楠表達著自己的困惑,這其實代表了一批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從業者當前的心態。但他們同樣注意到,面向青少年的體育事業,“剛需”的面貌正加速清晰。“我們的數據表明,按目前中國民眾身體活動水平下降幅度估算,今天的兒童可能成為第一代預期壽命少於他們父輩的群體,並且目前10歲的孩子預期壽命要比父輩少2至5年。”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馮連世在會上發佈《我國青少年體質現狀分析》時表示,讓“慢下來的一代”快速動起來刻不容緩,“這是政府、社會、家庭共同需要關注的問題。”青少年體育工作的重要性,被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司長王立偉解讀為“三位一體”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根本,“是群眾體育的社會基礎,也是競技體育跨越發展的人才基礎,更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消費基礎。”

“一家青少年培訓機構看似紅火,但規模會有一個天花板。”由於我國體育產業剛剛起步,大家幾乎找不到可效仿的創業模版,乾的是體育,“想實現良性發展就得完成全產業鏈的學習”。對於摸著石頭過河的創業者,代價就是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出現的不可控成本,“它就像一個開關,規模過大時利潤反而變小”,這讓張楠十分苦惱。

体教创业者的心声:青少年体育培训“痛点”还是缺人

辦好青少年體育培訓,師資、賽事、場館缺一不可

作為在青少年體育培訓領域的資深從業者,萬國體育CEO張濤表示,當下青少年培訓面臨更高要求,課程體系、運營體系、師資、賽事、場館缺一不可。此外,跨界融合也在不斷深化,“現在體育不僅僅是體育的事,體育在更大意義上已經進入生活方式範疇。”可他坦言,在要求提高的背景下,體育培訓行業遇到的主要難題依然是“政策、行業認知、人才、場館、標準等等。”其中,“最缺乏的是跨界人才,是既懂競技體育,又懂知識,又有產業的管理能力和參與能力的人才。”

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說,她曾發現有俱樂部連電子版的學員名單都沒有,“就是教練手裡有個本兒,從家長的角度看會覺得不太靠譜”,但負責人表示長期以來一直都是這樣工作。“缺乏運營觀念,也沒有運動文化的宣傳意識”,在她看來,體育人需要打開視野,吸引一些跨行業的人才,只不過當前體育產業工資支付薪酬水平相對其他行業偏低的現狀不好解決。

“有人把它當成事業打算長久做下去,也有人懷著一腔熱情先闖進來幹著看。”全國體育運動學校聯合會理事長韋迪注意到體育產業快速發展中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的現象,他著重提及的是教練群體。他在會上舉例表示,隨著2022北京冬奧會臨近,國內雪場迅速增加,雪場教練人數需求擴大,“有些雪場,當地農民經過短暫培訓,學會滑雪就成了教練,這種培訓的質量和水平可想而知。”韋迪建議,積極鼓勵發展的同時,更需加快規範治理、建立行業標準、推動職業認證,“青少年體育培訓應當建立在對孩子長遠發展負責的基礎上。”

体教创业者的心声:青少年体育培训“痛点”还是缺人

師資力量是父母選擇培訓機構考慮的首要因素

王雪莉透露,在對父母的調查中能看到,影響父母選擇培訓機構的首要因素是師資,“90%以上的人最看中這個”,但他們看中的不僅僅是體育運動技能的師資水平,還包括資格的認證,“我們現在青少年體育培訓的教練員資格認證非常不樂觀,不樂觀不是說他們不勝任,或者不去認證,而是幾乎也沒有太多的認證體系供他們去參與。”

教練的缺失也是擺在創業者王原面前的“痛點”。從足球轉做藝術體操的培訓,“沒人教”的狀況更加凸顯,

“好多教練來源於原來的專業隊,其次,北體大、北師大,上海體院也有藝術體操退役的運動員,我們現在用的都是這些在校生來當教練。”可這些學生畢業後多數會選擇離開這個行業,讓教學無法持續。更令王原感覺困擾的是,教練的缺失更是“進校園”的最大痛點,“我們承諾學校,每天下午做課後培訓,教練必須要到崗,不到崗就是違約、失職,所以我們必須要籤全職教練,兼職的不行。”本來教練就少,再要求全職,雙方之間達成共識的空間直接限制了項目邁進校園的步伐。

体教创业者的心声:青少年体育培训“痛点”还是缺人

培訓方要讓家長看到有別於枯燥的傳統校園體育培訓方式

儘管進展緩慢,王原還是非常看著教練質量。他表示,對12歲以下的青少兒培訓,80%的時間都花在跟家長溝通上,“為什麼青少年體育產業能夠起來?是因為現在的家長大多是85後甚至90後,他們看奧運會、世界盃,對體育有了新的認知”,只是在此基礎上,培訓方要讓家長看到有別於枯燥的傳統校園體育培訓方式,“教練的狀態、和小朋友的互動、社會化的表現,要超出家長對體育的預期才行,這是我們體育人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