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依马立画桥


《红楼梦》的所有情节,都是为表现书中的人物服务的。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通过学诗,反映与一众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情节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当然是黛玉和香菱,香菱学诗的主要老师是林黛玉。

其实于做诗一道,薛宝钗的水平也不比林黛玉差。但香菱偏偏是跟黛玉学的,原因很简单,小姐们写诗虽然都是玩玩,但对林黛玉来说,是真情的流露,思想的载体,当然更重要一点,而对宝钗来说,女人无才便是德,所以香菱学诗这事,在她看来,应该不算是什么正事。香菱也就只能舍近求远了。

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牵扯到古诗的特点,以及创作规律,以及林黛玉的文学观念。这里问的,是林黛玉为什么不让香菱学陆游?陆游是宋代最有名的诗人,一生的留下诗作九千三百多首。为什么不能学呢?当然是有原因的。关于这个问题,读一读《红楼梦》四十八回,看看香菱与林黛玉的讨论过程,结论是很容易得出的。

香菱要跟黛玉学诗,黛玉并不推辞,而是笑道:“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这里体现出的并不是林黛玉的好为人师,而是对香菱的尊重,在她的心里,并不认为女孩学学做诗,就能有违女德了。这样的想法,在薛宝钗的心里,大约是有点的。

香菱能得到黛玉的指点,当然高兴:“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接下来为其指点了大体要领:“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林黛玉给香菱所讲的很简单。基本格式之后重点讲了,做诗虽然要讲究格式,但不能被格式所束缚,如果有了好句子,虚实平仄之类的格式要求,都可以忽略不计。林黛玉确实是一个好老师,我们今天还经常看到,网上对个句,意思不管,词性也不管,上来先议论一下平仄。这大概就是舍本逐末了。

听了林黛玉讲解之后,香菱马上有所悟,她说:“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香菱有了这个理解之后,林黛玉继续引导:“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

得到黛玉的肯定之后,香菱马上又有所悟,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循循善诱的例子。根据黛玉的讲解,香菱举例子说:“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

这次,黛玉认为她的理解有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评论:“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上面是香菱与黛玉谈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的现场语境。黛玉教香菱做诗的步骤是这样的,先教形式,形式记住了,再说意思,强调写诗意思要好,这时香菱以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着墨多”来说明,这是意思写的好的。香菱的看法对不对呢?当然不错,陆游的这两句诗,写景体物是非常工巧的。当然是很符合林黛玉所说的,若有好词句,格式可以不在乎的意思。这里香菱的体会是没有错的。

但是,林黛玉不是一般的老师,她是一位诗词高手。香菱这里流露出的问题,已经不是遣词造句的问题,而是写诗全篇立意的问题。所以,林黛玉在对此进行了批评之后,又给香菱推荐了阅读学习篇目。

陆游的这句诗的问题,明显的体现出雕琢字句的特点。这种写诗的特点,大概只能写出名句而不能写出名篇,其原因就是与立意有关。这种作诗的风格,唐诗中的代表人物有贾岛,姚合。写出的诗没有格局,只有名句,而无名篇。陆游的诗,因为写的很多,难免有应景之作,内容与形式上,都有质量不高,重复的情况出现。

林黛玉给香菱列出的篇目,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主,辅以其它诗人。体现出她在诗词上,推崇的是盛唐风格,大家气象。而做为辅读的陶渊明、鲍照、庾信等人的作品,都有表现真性情的特点。

明白了格式,懂了遣词造句,有了意境格局,表达出真性情来,就可以做诗人。林黛玉教香菱做诗,也就是短短的几百字,却把做诗的方法全部讲到了。我们现在学诗,也是可以借鉴的。

《红楼梦》中有许多写诗的情节,也有许多文学评论和批判的内容,仅就林黛玉,除了这里的不让香菱学陆游之外,还有一回中说到,她不喜李义山的诗。我想,这种不喜,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某一方面的不喜,李义山形式优美,情感缠绵。应该不是缺点。黛玉不喜他的,只是面对情感时,遮遮掩掩的态度。对陆游大概也不是全盘否定。只是说学写诗的人,不要从他这儿入手,如此而已。


七月流火140400643


看了不少回答,我觉得大家理解偏了。

黛玉反对香菱学陆放翁,不是说他的诗不好。

那句你们不知诗,见了浅近的就爱,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

这话是对初学者说的。

而不是说陆游诗不好,风格不入她的眼,不值得人去学习。

我认为黛玉的意思是:你是初学者,学诗千万不能走浅近的路线,如果走这种路线,入了这个格局,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我自己也写诗填词,所以我感触很深,黛玉这里抓住了写诗的要害。

你看香菱提到陆游的那一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答主翻出了很多陆游的诗句,分析认为陆游工于技巧,所作流于薄俗。

这话也未必,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风格,陆游也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种深情长情的句子。

有位答主还认为陆游偏豪放,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等句,黛玉更婉约一些,是故不尊陆游。

黛玉并非只说陆游一人,而是说的陆游这一类人。

有人为追求格律,追求工整,而去刻意雕琢,造诗。

这样的诗是没有味道的。

但不懂诗的人怎么看呢?就像香菱一样,她觉得这诗极其工整,很漂亮,她很喜欢这样的诗。

如果香菱入了这个格局,那么她会怎么作诗?

追求韵律,追求对仗,追求别出心裁的遣词用句,追求字里行间的工整完美。

这就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了,也就是以辞害意。

我们知道诗言志,歌咏言。

如果作诗流于表面,自然是格局浅近,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可陆游本人并不是格局浅近,他有劣作是自然的,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每一个作品都是精品。他写诗有那种工于技巧的毛病,那是他的个人问题,但他是懂诗的,他也是用心用情在写诗的。

所以初学者不能让他去学陆游,因为不了解,会走上偏门。

在此我也想说说我所遇到的绝大部分写诗的人,很多人都存在黛玉说的问题。

他们喜欢浅近的。

用词必浓丽精巧,华艳轻浮。

常见的字如:红、香、愁、离、殇、琴、砂。

写出来当然好看,但没有任何意思和味道,愁不深,恨不切,就是看起来好看,漂亮。

当年我填钗头凤,因出现“破袄”两字,有人便认为坏了意境,就是这个意思了。

意境并不在表面的美感,而在隐而不发的情绪之中。

所以立意是第一要紧的。写诗要言之有物,就像写作文一样,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写作文写不出来,凑字数,编故事,为了把作文写好,套用好词好句,那么这样的文章感人吗?有意义吗?是真正的好文章吗?

诗也一样。只有从心里掏出来的肺腑之言,才最真挚最感人。

所以黛玉说: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世人拿这句去抨击格律,可见是辜负黛玉的心了。

黛玉推荐香菱的学诗方法是:先读王维,再读老杜,之后读李白。这三人读完,再读陶,应,谢,阮,庾,鲍。

严羽《沧浪诗话》认为: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黛玉观点相同。

王维杜甫李白,皆盛唐代表人物。王维之浑然天成,杜甫之鬼斧神工,李白之潇洒不羁,是诗中上品。

陶渊明的高洁,应玚的悲慨,谢灵运的才情,阮籍的哀愤,庾信的清新,鲍照的俊逸。这是魏晋的代表人物。

陆游是宋人,恰在开元天宝以下,是故不取。

汉魏六朝是诗歌发展兴盛之际,到唐朝到达巅峰,诗被这些人写烂了,题材,风格,到宋朝已经再难以超越。

想学诗,难道不应挑最好的学吗?

以上一家之言,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丸-------------

文:祁门小谢


祁门小谢


《红楼梦》中关于这段谈诗的内容,是在第四十八回,原文如下: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都说得这么清楚了,有些人偏偏还要“故弄玄虚”。

说林黛玉称陆游为陆放翁,是有玄机,真是殆笑大方。你作为一个老师,难道不知古人称呼别人,都是称其“”或“”,以示礼貌和尊重吗?比如辛弃疾,大家称他辛稼轩;比如苏轼,大家称他苏东坡;比如杜甫,大家都称他杜工部;比如李白,都称其为李青莲;又如王维,称其为王摩诘。


为什么不让香菱学陆游的诗,林黛玉都说了“你们因不知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这已经是大白话了,我怕有些人还是看不懂,还是要翻译下:

因为香菱没有正式的学过诗词,还是个门外汉,未入门径,所以不懂欣赏真正的好诗,见了这些雕句琢字的文字游戏诗,就很喜欢。

她为什么推荐香菱去读李白杜甫王维的诗歌,因为这三个人基本可以代表唐诗的高度。

尤其是杜甫,在诗歌的技巧和艺术成就方面,无人可及,更被陈寅恪誉为“中国第一诗人”。元稹赞杜甫曰:“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

......”

当你真正的入了诗歌门径,欣赏了唐诗的巅峰和高妙,自然看不上陆游这种“浅近滑易”,且囿于闺阁之事物的小诗。

而且林黛玉她的诗歌理念是“不以词害意”,诗歌追求的是情境、意境和韵味,陆游这句诗恰好相反。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对仗虽工整,描写也细微,却无韵味,亦无意趣。

不过,这种诗也非一无是处,它有优点,也可以学,但问题是,学得不好,很容易滑入“打油诗”的邪路。


此诗如下: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当然,这首诗标题都写了是戏作,也就不过于指摘了。不过陆游其他的诗,也存在这种弊端,如《还东》

还东寒暑几推移,渐近黄梅细雨时。

窗下兴阑初掩卷,花前技痒又成诗。

囊钱不贮还成癖,官事都捐未免痴。

赖是病躯差胜旧,一杯藜粥且扶衰。

这首诗通俗易懂,口语化明显,但无含蓄蕴藉之美,而且有凑泊之嫌。像“

花前技痒又成诗”,完全就是在凑句。

回顾陆游的一生,他留下了9300多首诗歌,其间难免良莠不齐。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就曾曰:“大约伸纸便得数首,或更至数十首,以故流滑浅易居多”。

所以陆游既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千古壮语,也有“花前技痒又成诗”这种不入流的口语诗。

但正因为像以上这样的浅近之作很多,所以,林黛玉告诫香菱“断不可学这样的诗”,是具有慧眼的,也是真正懂得欣赏诗歌的人。



其实,不仅是陆游,就整个宋朝诗坛而言,很多诗人都患有“有句无篇”的毛病。

宋诗的发展道路,走的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路子,开始摒弃了唐诗圆美的风格、和谐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以及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如果说苏轼、梅尧臣、林逋、黄庭坚尚佳作迭出,而宋朝诗坛的很多作者,后来都完全不借助意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流于抽象、枯燥、乏味,所谓“味同嚼蜡”,甚至流入“以艰深文浅易”的邪路上去。




楚云卿


香菱为什么学诗,为什么跟黛玉学诗,为什么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的诗?弄懂这一点就知道红楼梦远不是那么复杂的小说,她有很多问题特别浅显。

一,香菱为什么学诗

香菱这么一个自幼被拐卖的人,在薛家也好多年,早不学诗,晚不学诗为什么偏偏薛蟠一走就要学诗?我之前分析过,香菱之所以学诗一定源于薛蟠对林黛玉的倾慕。

薛蟠自当年一见林黛玉酥倒之后就念念不忘。求薛姨妈提亲被拒绝之后,薛蟠虽然死了求娶林黛玉之心,但从没有断了对林黛玉的倾慕。为此他不惜去林黛玉家乡带回土产借薛宝钗之手赠与林黛玉,慰藉黛玉思乡之情;为林黛玉配药(贾宝玉口中几百两银子之药);甚至因为夏金桂会读书作诗而一见倾心!这都是一见林黛玉的后遗症!而香菱学诗是另一个延续。

二,香菱为什么跟林黛玉学诗

香菱作为薛蟠的妾,自然知道薛蟠所思所想,香菱学诗完全受薛蟠影响,不然即便她自己喜欢,也没必要。作为妾,她和这些小姐身份是有差距的。而且要学诗也没必要求林黛玉,只求薛宝钗就可。虽然原文轻描淡写说薛宝钗让香菱拜会园中姐妹,香菱趁机向林黛玉讨教。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法,明显香菱就是想学林黛玉的诗!薛宝钗有意不教她,让她跟林黛玉学习,显然明晰香菱想学的是林黛玉之神韵一二,也知道香菱学诗的目的是为了薛蟠!

三,林黛玉为何不让香菱学陆游

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与诗无关。虽然陆游的诗确实与林黛玉追求的诗词意境有差别。最主要的并不是这个。林黛玉不喜欢陆游主要因为陆游听从母意休妻唐婉!

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首痛断肝肠的《钗头凤》也让人唏嘘不已!陆游和唐婉婚后恩爱,陆母因唐婉不劝陆游上进,耽搁儿女私情,不喜欢唐婉,逼迫陆游休妻唐婉。这与宝黛爱情的困境非常相像!贾宝玉说:林妹妹何曾说过这混账话,岂不争应了陆游和唐婉夫妻的困境。王夫人一定也像陆母一样,因此不喜欢林黛玉。不劝儿子上进。耽于闺房之乐,必然不受待见!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就是表达对陆游的不满意。作为追求爱情自由的林黛玉,敏感如她,对王夫人不喜欢自己早有觉察。作者借林黛玉不喜欢陆游暗喻林黛玉对王夫人的态度的不以为然,契合林黛玉对宝黛爱情所面对的阻力的认识!

红楼梦的巧妙就在于能够再细微处连波澜。林黛玉一句话将自己面临的处境讲的清清楚楚,根本没必要作者另费笔墨再重新描述。懂得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说再多也不懂!何必再费口舌!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我觉得答案里面好像都没有切入正题啊!原句是这样的:香菱说喜欢陆游的诗!尤其是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两句。黛玉说的是切不可学这样的诗。我觉得她针对的重点是这样的诗!而并不是陆游的诗!有题主也说过陆游写的诗存世量巨大,里面也有很多立意深远的佳句!难道那些也不能学?所以我认为黛玉的意思不是不能学陆游的诗!也不是单指陆游的诗!而是对所有诗里面浅近的都不应该去学!当然了!可能陆游的诗里面这样的多一些。所以才让人误会是不能学他的诗!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你看不见42


黛玉只是提示香菱不要学那种堆砌的没有灵魂的诗,并没有贬低陆游的意思,只是就诗句本身议论。有些人看不懂红楼梦在那儿分析黛玉的性格喜好,进而附会出很多理由解释黛玉为什么不喜欢陆游。真是顺杆儿就往上爬。


小老头203258135


林黛玉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有所不妥,每个诗人的风格都不一样。当时候香菱说喜欢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却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然而而且我并不认为这两句诗是浅显的打油诗。这两句不是表达主题的诗句,是直白的描述,但并不浅显。

何况每个诗人都有意思浅显一点的诗句,就像是骆宾王的咏鹅和李白的静夜思,难道不比上述的两句浅显么?那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学诗,都是从这些诗句学起来。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也不直白吧,难道这样的诗就不好了。林黛玉让香菱学这个一百首,那个一百首,难道都是精品,都不浅显?既然每个人都有浅显和深刻一点的,那么为什么不选陆游好的诗句给她学习,九千首选不出一百好的出来吗,我看未必?

林黛玉的行为并不是林黛玉的行为,她是曹雪芹书中写的人物而已。那么到底是曹雪芹本人不喜欢陆游,还是其中有所寓意。大家都知道陆游的钗头凤,她和表妹被拆散的故事。林黛玉是个敏感的人,个人喜好重。我觉得其实就是不喜欢陆游,在古代女子身份低,难以自主,陆游与表妹分开,说明了陆游是服从封建礼教的,没有抗争。而林黛玉最害怕的是这个,因为她喜欢的也是自己的表哥,她不想贾宝玉变成陆游,不敢抗争,最后与自己分开。然而这种想法虽然可笑,却成了事实,林黛玉比唐婉的下场更惨。因为她她不愿意服从安排,但又无法抗争。心爱神伤,红颜薄命。





圈里圈外的娱乐


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其实反映了她的诗歌观念。

1.我们需要搞清楚陆游的诗歌是什么风格。

陆游,南宋著名抗金诗人、词人,其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沉郁悲壮,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因为唐诗是诗歌史上无法跨越的一道高峰,名家辈出,而且都在各自的领域获得了超高的成就,所以宋人想要作诗就很难再超出唐诗的框架范围。宋人只能在风格上另辟蹊径。所以唐诗和宋诗的风格对比比较鲜明,唐诗丰腴,宋诗瘦劲;唐诗重情韵,宋诗重理趣。可以说各有千秋。但是,一般人还是觉得唐诗比较好。唐诗就像一个人的青年时期,青春激昂,奋发向上,充满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宋诗就像一个人的中年时期,深思熟虑,哲理深刻。正所谓“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就陆游而言,他仍然是在向唐诗中的高峰前辈学习,陆游的诗,豪放似李白,沉郁若杜甫,应该说是有效地吸收了“诗仙”和“诗圣”的营养。据说其诗《临安春雨初霁》传入皇宫后,皇帝也十分赞扬,于是将“小李白”之誉冠于陆游。

但是,即便如此,一流的诗人另辟蹊径,自成一派,如李白,如杜甫。二流的诗人学习能力超强,能做到酷似。在这方面,陆游未能有所发展,虽然学谁都学得惟妙惟肖,但毕竟是向别人学习。故而已经落中乘。

南宋诗人兼诗论家严沧浪在其《沧浪诗话》中说: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代的诗人就很容易被鄙视了。毕竟好东西都被唐人开采得差不多了。“学我者死”,陆游差就差在这里。

2.我们需要搞清楚林黛玉喜欢的诗歌是什么风格。

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也不喜欢陆游的诗。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
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林黛玉推荐给香菱的,都是唐代诗歌里面最高峰的人物,可以说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物。从王摩诘到老杜再到李青莲,充分说明了她对于“情韵”的重视。而且这个顺序不能错,王摩诘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神韵”,清初诗论家和诗人王士禛就非常推崇这种诗歌风格,由此建立了“神韵派”,且最推崇的就是王维。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神韵派讲究诗歌创作要朦胧含蓄,吞吐不尽,好象有言外余情,深意寄托。这和林黛玉的诗歌观念是一致的。而且和林黛玉整个人的气质也非常像。薛蟠喜欢林黛玉的风流婉转,贾宝玉喜欢林黛玉的风流蕴藉,都是因为她整个人就体现了这种诗画一般的气质。

再到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也充分说明了她对于严羽“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认同。也可以说明林黛玉是真正懂诗的人,是一个清高无比的人,要学自然要从最好最源头学起,她自然看不上陆放翁那样的。

3.最后,林黛玉作为娇滴滴的一个大家小姐,自然喜欢的是那种婉约一些的诗歌。

林黛玉和贾宝玉志同道合,都认为古代那些什么“文死谏,武死战”之类的人无比讨厌,觉得他们沽名钓誉。所以不太可能理解陆放翁的那种高贵情操。这是非常符合她的身份的。作为足不出户的大家小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含蓄婉约的,怎么可能喜欢那些“浅近”的诗作呢?

当然了,这个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毕竟她也没有否定李杜。只是基于个人身份立场,她更容易喜欢王维的诗歌。


半瓣花上阅乾坤




我们先看看,原文的这一段是怎么写的: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从原书文本上看,林黛玉说因为不懂诗,才会喜欢陆游这种诗,那么在林黛玉看来,懂诗的人眼中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诗歌要有真切的感情,这个,陆游的那两句诗只是写出了一个现象,也许想说一个什么道理,可是我们看不出它要表达的感情,更不要说真切的感情了。

其次,文贵创新,诗也贵有新意。陆游的这两句诗,看不出什么新意,更谈不上创新了。

再者诗歌最迷人的应是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意境,这两句诗也是没有的。

所以以黛玉的标准,陆游的诗只是讲求字句的工整,形式的华丽,内容却贫乏苍白无力,实在不是好诗。

其实,诗歌到了宋代,追求对哲理的表述,渐渐脱离了对诗歌内容充实的基本审美要求,的确很难有高水平的诗作了。黛玉推崇唐代的三位诗人和两晋时期的几位诗人,而没有一位宋代的诗人,原因就在此吧?


烟花三月09



这都是没关注员外的原因,赶紧点也,这段儿员早解过了,这里简单来两句。

《红楼梦》是讲丹法的,这儿的学诗也是这样,并不是陆游的诗不好,而是和顺序有关。你想,修炼丹道第一步是干啥?你得知道在哪儿炼吧,谁炼呢?唉,就是陆放翁的诗讲的。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重帘不卷”,干什么?这是喻丹鼎,“留香久”,丹鼎是为了收拢这炼出的阳气的,“古砚微凹”,这是喻丹炉,凹的盛丹的炉子,“聚墨多”,墨色黑,水黑,坎水也,丹炉中放的什么?坎铅,水中金,真药也。

所以这两句是讲炉鼎的,还有更妙的,读者看看,用陆放翁,而不用陆游,为什么?读《红楼梦》要一字一字读,草草滑过,员外讲那是牛嚼牡丹。不卖关子了,陆,为土,喻丹道的中土,放翁,悠闲的老头,合起来,炉鼎中谁在炼丹呢?悠闲的中土,实际就是悠闲的真意之火也。你看妙不妙?

下面再看问题,炉鼎有了,炼丹的人有了,你得有药物呀,所以下一步你得放人材料。黛玉不让学陆诗是讲,下面该放药物了,是借诗讲丹法,而不是真的陆诗不好,不用学,你看明的了吗?

就解到这儿,下面更妙的,关注员外再听吧。为了让读者真正体会到红楼的精髓,员外设一问,你知道上文“古砚”的“古”有何玄机?看懂《红楼梦》者,试道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