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關羽大意失荊州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剛腹自用,瞧不起曹操和孫權造成的嗎?

燈化屏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回答,我也回答了好幾次了。我的主要看法是,關羽是敗在了三點上;

首先說說襄樊之戰的起因;其實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說是關羽腦袋一熱,主動挑起北伐戰爭的。也不像《演義》中說的,為了漢中的安全,是諸葛亮命令關羽發動的。而是曹仁首先發起了對關羽的進攻,至於為什麼曹仁要發動這一次對關羽的襲擊,史書沒有交代。以我的判斷,應該是一次試探性地蠶食。大家可以看看襄陽、樊城的地理位置;兩城夾襄河(漢水)而立,都是三面陸地,一面臨河。所以,在現代的早些年,兩市曾合為一市為“襄樊市”。而曹仁守的是後面的樊城,反而把原屬荊州州治的大城,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不知是誰守。為何會是這樣的配置?估計是出襄陽城以南不遠,就是關羽的勢力範圍。襄陽的防守地域,就顯得十分的侷促。曹仁作為主帥,當然不可能親臨險地,去據守一個背水而立、而又沒有戰略迴旋餘地的孤城。只能駐防在前有襄河為阻,背靠曹魏實力中心的樊城。正因為這種地位,襄陽其實是最容易受到攻擊,而且也是最難防守的。所以,曹仁的試探性攻擊,估計是想向南拓展戰略縱深,使襄陽的防守迴旋餘地大一點、穩妥一點吧。誰知,關羽的反應極快,反擊也相當的凌厲,一下就把曹仁打懵了。由於戰事進行的十分順利,關羽有點停不住手了;在襄陽都還沒有拿下的情況下,就立即渡河去圍攻曹仁。從戰術角度講,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從上述情況我們可以看出;關羽是在毫無戰爭準備的前提下,倉促打這一仗的。而且,關羽的全部兵力也就三萬餘人。能出征的機動兵力估計在一萬五——兩萬之間。周瑜在赤壁之戰後,帶著三萬人攻取曹仁防守的南郡,尚且要求劉備讓張飛率軍支援他攻城,還要求另派出關羽幫他阻截曹魏的援軍(絕北道),而且還攻了一年有餘。而關羽帶著不到兩萬人,卻要攻擊同樣是曹仁防守的、夾江而立的兩座城池,其中一座還是州治。沒有任何的支援、阻援部隊協助,難度可想而知。還不止如此;周瑜有東吳的多員戰將,還有張飛相助,陣容鼎盛。而關羽此時連戰將都沒有一員(關平、廖化均是關羽的私人部曲),廖化還兼著一個主簿(私人秘書)。靡芳、士仁要守城,何況他還不怎麼調得動靡芳(接濟糧草都不及時,可見一斑)。一切條件都不允許關羽對襄樊的攻堅戰,只是他前期打得順利,達成了騎虎難下了!所以,他是急需別人增兵支援的。而上庸是最近襄、樊的,只有上庸的及時發兵支援,才能對關羽的進攻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儘管關羽與劉封平常不對付,但沒有辦法了,只能向上庸發出了支援襄樊前線的命令。但是,這裡關羽犯了一個劉封最忌諱的錯誤;關羽的職責雖然是“懂督荊州事”,但他的軍銜雖是“前將軍”,“荊州軍區司令”、“荊州省長”,但也不過是“省級幹部”。而劉封卻是劉備親封自創的“副軍將軍(軍委副主席,或是副總司令)”,而且給劉封“統達軍”,就是把上庸孟達的軍隊劃歸了劉封直屬部隊的。你一個方面軍區司令,卻去向副國級的“副總司令”下命令?別說劉封跟你關係還不好,既是關係很好,也不可能接受你的“命令”,拒絕給關羽增援!這是關羽第一個沒想到的(關羽雖然有錯,但劉封視個人利益大於國家大事,尤其是不顧大局,置義父的大業於不顧更是犯罪)。

靡芳是劉備的小舅子,即使平常與關羽不和,但也是絕不可能背叛的。靡芳不背叛,吳軍必定攻城。以周瑜之能,尚且攻了年餘才打下南郡。就算靡芳遠不如曹仁,只要真心堅守。守個個把月總是沒問題的,何況陸戰是吳軍的弱項。只要堅持十天,關羽就殺回了。可是,最不可能叛變的人叛變了,以至荊州並家屬的生死被呂蒙掌控了。所以,關羽回軍救援時,荊州兵半路就全部逃散了。到臨沮時,身旁僅剩下二百餘部曲兵(應該是《演義》中所說的五百較刀手的剩餘)。這時就能看出劉封不增援的後果了;如果劉封增援關羽,哪怕只帶了五千上庸兵。到臨沮時,荊州兵雖然散去了。但上庸兵因為家室在上庸,沒有受到東吳的威脅,所以不會散去。關羽有這五千兵,還多了劉封這員大將,足以助關羽突圍回成都。所以,靡芳的不戰而降,卻是關羽第二個沒想到的。

還有,關羽沒有諸葛亮那麼樂觀,他不相信和孫權的聯盟。關羽軍事能力很強,應該早就看出荊州對東吳的地理優勢有多大。他應該早就判斷出;孫權是絕不會忍受在高壓姿態下和蜀漢真心同盟的。所以,他沿江設立烽火臺,以防不測。他什麼都算到了,可就是沒有想到,東吳居然會以盟友的身份,行欺詐手段進行偷襲,令烽火臺完全失去了作用。

上面說了;襄樊之戰是打順手而引起的,事先毫無準備。儘管這樣,上述的“三個沒想到”只要有一個不出意外,關羽都不一定會敗,更不會被俘身死。第一個;劉封如果發兵相助,襄樊就真有可能被打下來。其次,即使仍打不下來,也可以保關羽全身而回成都。第二個;如果靡芳堅守,荊州兵不會散,且家人被圍,荊州兵戰鬥力更會平添數倍。東吳水軍不是對手,陸戰用兵,呂蒙、魯迅不是關羽對手。必定敗逃,荊州轉安。但關羽未必會輕饒東吳,孫權又得寫信給劉備求和了。第三個是關羽的設想,烽火一舉,關羽就會立馬趕回來救援。所以說,這三個“想不到”只要有一個是不發生,荊州就安如泰山!

另外;徐晃只是擊潰了關羽的四塚,解了樊城之圍而已,根本沒有打敗關羽的主力。關羽的退軍是因為荊州的丟失,所以徐晃也好,曹仁也罷,都不敢追擊。而孫權的偷襲,是為了東吳的穩固,荊州關係到東吳的生死,是非取不可的。關羽看不看得起他,他都要盡力而為的。而關羽卻並沒有看不起曹操,但是曹魏已經盡力。和關羽看不看得起他已經無關緊要了!但說到“剛愎自用”,我看能人沒幾個不這樣的;曹操、劉備、孫策、司馬懿、周瑜、諸葛亮等等,哪一個不是“剛愎自用”的?

而荊州之失,是從《隆中對》開始的,諸葛亮“取荊州為家”,又要“東和孫權”的決策,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要“東和孫權”,你就必須放棄對荊州的控制。要控制荊州,你就必須作好跟孫權死磕到底,甚至是兩面作戰的準備。否則,哪怕諸葛亮自己來,可能丟的更快。因為,諸葛亮能被東吳利用的空子更多。不過得另寫一篇分析了。這次,是該得關羽背這個黑鍋而已!


傲視蒼穹39


關羽的失敗並不是大意所致。

事實上,關羽能被劉備選中,成為鎮守荊州的諸侯,確實是因為關羽有出色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對荊州水軍的熟練運用上,更體現在對民政的管理能力上。而且,關羽對於東吳是始終防範的。

關羽在攻打樊城時,大部分兵力都是留守在後方的,而且還在與東吳接壤的沿線,設置了大量烽火臺。後來關羽之所以抽調留守兵力北上,也並非僅僅是陸遜一封信,而是因為劉備入蜀時,帶走了荊州不少兵力,而關羽北伐多帶的兵力,獨自進攻曹魏,捉襟見肘,這也是樊城始終沒能攻克的重要原因。

所以,當關羽擊敗了于禁、龐德統率的曹魏援軍後,他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將留守兵力也全部調往前線,只要樊城一破,他還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回防公安和江陵。但關羽沒想到的是,東吳採取了白衣渡江的方式,偽裝成客商突破了關羽的沿江烽火臺,這也直接導致了關羽情報信息的滯後。

至於對待曹操和孫權的態度,關羽似乎也並無多大差別。曹操對關羽有恩,但關羽最終還是離開了曹操,孫權與關羽並無直接瓜葛,二人唯一的矛盾就是關羽對孫權計謀的識破。劉備在荊州時,孫權就採取了“嫁妹”的聯姻方式,以期能夠將劉備的兒子擄為質子。

這種做法讓關羽非常反感,所以當孫權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時,深知孫權用意的關羽當即辱罵來使。顯然,關羽對於孫權並非是“瞧不起”,而僅僅是出於孫權多次耍計謀的痛恨。

關羽失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傲慢,而且還喜歡把這種傲慢說出來。

不喜歡一個人,可以藏在心裡,但關羽卻常常說出口。比如馬超來投時,關羽要跟馬超比個長短,黃忠被封為後將軍時,關羽居然公然說出“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藏在心裡不好嗎?)。糜芳、傅士仁籌辦糧草不力,你回去處罰他們就是了。但還在前線的關羽,卻公然聲稱回去後定要治這兩個人的罪。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傅士仁是劉備從幽州就帶出來的同鄉,追隨多年。

這兩個人寧可放棄高官厚祿,忍氣吞聲的去投奔東吳,足見關羽對著二人的傲慢和輕視有多嚴重。而糜芳、傅士仁分別是江陵和公安的守將,他們的不戰而降,是關羽敗亡的關鍵所在。畢竟,如果江陵和公安能夠堅守,關羽是有充足時間回師救援的,東吳並不一定能夠在短時間內拿下荊州全境。

所以,關羽的失敗主因,一個是傲慢,另一個則是喜歡把傲慢告訴別人,引起憤恨。


秦皇漢武


《三國志》成書的時候,距離三國結束未久,此時,關羽還未成神,對於關羽的評價是最中肯的。

“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這是陳壽作為史官對於關羽的評價。評價中毫無避諱的直言關羽就是因為“剛而自矜”致其失敗,丟了荊州,戰敗身亡。

關羽的“剛而自矜”表現在哪裡呢?

《三國志》中記載,“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關羽不同意就不同意唄,為了避免同時跟曹操和孫權兩線作戰,必須貫徹聯孫抗曹的策略,忍讓孫權,完全沒必要直接懟孫權呀。

關羽完全可以好好招待孫權的使者,然後找理由推辭拖延就是了。比如,關羽可以跟孫權說,和親大事必須請示主公劉備,請孫權再派使者跟隨自己的使者同赴成都。使者到了成都,劉備可是聰明的“大猩猩”,挽留使者吃喝玩,多留幾天麼。劉備這時候肯定會提醒關羽防範江東。一個來回的時間,一兩個月就過去了吧。關羽表面答應孫權,跟孫權提要求,讓孫權急攻曹操,等徹底擊敗了樊城的曹仁,再根據情況決斷送不送女兒到江東就行了。

《典略》中的記載,關羽就更過分了。關羽圍樊城,“水淹七軍”俘虜了于禁,各方盜賊、民軍也爭相依附,“威震華夏”,聲勢正盛。孫權派遣使者說可以協助關羽。關羽這時候更加看不起孫權了,加上之前孫權對曹軍的進攻遲緩,關羽直接說出了“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

關羽自己揚言等攻破了樊城,要再去滅了東吳,這……關羽牛呀。曹操可是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不發兵揍關羽那才怪了。

關羽對孫權如此,對手下糜芳、傅士仁也是如此,就因為兩人後勤沒做好,關羽就恐嚇他們,“還當治之”。關羽果然是牛!!!

關羽的傲慢自大,讓關羽覺的,罵就罵了,你們能怎麼樣?還敢跟我關羽打麼?也就未做過多的防範。這點從關羽戰敗樊城後,撤退的路線就知道了。關羽戰敗,最初想退往江陵,走到半路才得知消息,江陵已經被孫權佔了,這才掉頭奔麥城,準備回益州。

所謂的大意失荊州,只是替關羽的開脫之詞罷了。“白衣渡江”,東吳能派多少人呢?如果有上萬人,那要多少船?突然來這麼多商船,這麼多人,蜀軍必生懷疑。東吳襲取江陵等地的軍隊,並不多,蜀軍只要稍加部署,就可以防範了。

特別是關羽還有于禁的三萬降卒,好好安撫、優待一下,完全可以部署起來讓蜀軍將領率領防禦江東。而於禁,就帶在身邊,厚待,並調派監軍和蜀軍跟隨於禁作戰。于禁和曹軍降卒分開之後,都很難降而復叛。

關羽的自大導致了關羽腹背受敵;關羽的自大導致了糜芳、傅士仁的反叛;關羽的自大無謀,讓于禁和三萬餘降卒成了廢物;關羽的名不符實,率軍對陣,竟然敗給了徐晃。

關羽的結果,也如陳壽所言,“理數之常也”。


奕天讀歷史



關羽北攻襄樊,關羽前期優勢很大,但隨著曹魏方面的援軍陸續趕到,關羽出現敗勢。加上東吳背後襲擊,關羽瞬間兵敗如山倒。

我們從幾個方面來探討關羽失敗的原因:


第一:東吳方面

東吳就荊州問題之前已經和劉備、關羽已經發生了衝突【只是沒動太大的刀兵】加之荊州是東吳命脈,所以對於東吳而已荊州是必取的,只是時機問題。

對於東吳方面,很明顯關羽並沒有太重視【要知道那時東吳大都督已經不是魯肅了,而是鷹派人物呂蒙】

關羽傲氣,根本不把東吳放在眼裡【拒絕和親就不談了。關羽北上攻曹,不拉攏東吳就算了,居然還搶東吳的糧食,這..這太不給面子了】

尤其是後來呂蒙詐病,換了個書生陸遜上任,關羽對東吳就更加輕視了,大部分荊州守軍被調至襄樊前線【荊州城防越加空虛】


第二:內部問題

東吳奇襲荊州如此順利,最主要的是守將糜芳等投降,使得東吳幾乎兵不血刃就奪了荊州。

糜芳可是劉備的小舅哥阿,又追隨劉備多年【竟然投降了】其實糜芳是不願背叛劉備的,糜芳背叛的是關羽【關羽曾就糧草問題與糜芳發生了口腳,並聲稱等打完仗要收拾糜芳。糜芳害怕了,不得不降吳】

這就是關羽在處理內部關係的不當。


第三:襄樊前線

如果關羽在前線見好就收,那就根本不會出現前面兩個問題【東吳沒機會偷襲,糜芳也不會降】

關羽一支偏師在襄樊前線卻打出了主力軍的氣勢。圍襄樊、敗於禁【此時回軍是最佳時機,一來東吳還來不及行動。二來俘虜于禁及其七軍三萬餘人】但是關羽並沒有撤軍,而是繼續進攻,好像誓要攻入許昌生擒曹操的意思。

偏師到底是偏師,樊城久攻不下,曹魏援軍陸續趕到。前線戰事不順,後邊東吳也開始行動了.......

究其原因,還是一個“傲”字。關羽自以為天下無敵,自以為能攻破曹魏,自以為東吳不會偷襲【即使偷襲也不足為懼】


左將軍


真正原因是實力不足,兩線作戰。次要原因是對官員過於苛刻。

發起襄樊戰役前,整個荊州方面軍不足5萬,關羽能夠作戰的軍隊也就三萬。這樣的軍事實力強行發起襄樊戰役,個人認為,是黃忠定軍山戰役的功勞刺激了關羽。

其次,經過湘水分界,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孫權,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劉備,看似和平解決爭端,實際並沒有解決蜀吳的根本性矛盾所在-南郡。蜀漢在經歷赤壁之戰後的變態發育期後,關羽出兵的時機在戰術上也許有利,但戰略上完全忽視了曹魏實力的雄厚和自身勢力薄弱且兩線作戰的弱點,無法速戰速決,最終被曹操援軍擊敗。

更要命的是,關羽對孫權所作的戰略性誤判。對孫權來說,荊州(南郡)是必要的。同時,關羽對荊州的經略,外沒結好孫權,內沒修好政理。

所以,是關羽的剛愎自用和和戰略短視丟失了荊州。更深入來說則是整個蜀漢集團的戰略規劃裡對這一變數沒有足夠認識,將其視作固態的盟友才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最後,關羽歷來撫卹士卒而傲士大夫,是因為出身底層的原因從來看不起世家及士大夫,對官員過於嚴厲,甚至在出兵襄樊的情況下對南郡太守糜芳及公安將軍傅式仁採取威脅恐嚇的方式督促糧草。要知道,劉備名下荊州三郡是最貧窮,人口最少的,能供應關羽方面軍作戰數月已是極限,軍糧確實難以徵集,總不能將老百姓口糧也搶了吧。而關羽當時還真出兵去江東地盤的湘關運走了糧食-此舉無論是不是盟友,已形同搶劫。江東正在找藉口呢,當然發起反擊-反擊關羽賊軍的侵犯。這最終導致糜芳傅式仁投降江東,造成三郡迅速失陷和關羽的潰敗。


四川達州


這四個因素到底哪個是最關健的因素?我個人認為孫權的背後一刀是決定因素。沒有孫權背後一刀,關羽就算不敵曹操,他還有退路,荊州也不會失去,他本人就不會死,最多是吐出之前的勝果。

關羽瞧不起的是孫權,不是曹操。他之所以瞧不起孫權,除了關羽性格"驕於士大夫親士卒”外,孫權是個官二代,地位不是打拼而來,而是繼承而來。

那孫權的背盟真的是因為關羽剛愎自用,瞧不起孫權造成的嗎?不可否認有這方面的因素,關羽不重視甚至惡化了與孫權的關係,很大程度上讓孫權更堅定了背盟的決心。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並不是決定性因素,最關鍵的因素是孫權和劉備在荊州存在戰略競爭關係,而且無法調和。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都把奪取荊州當成戰略。雙方都不會放棄荊州。孫權必定會來搶荊州,遇到關羽與曹操打戰脫不了身,就算關羽之前搞好了與孫權,孫權這個時候仍然會背後捅刀,因為此時風險最小利益最大,時機也就最小。


羽書遲


我可能打不過你,我也可能沒有你長的好看,而你很有可能比我很有錢,而你很有可能當大老闆,但是這都不重要,因為只要你的口才好,你也照樣能混口飯吃,也能照樣養活我自己,謝謝。你們看,諸葛亮以一人之力,跑到吳國舌戰儒群,最終說服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打曹操,劉備憑藉自己的口才躲過了多少次的暗殺,曹操,袁紹,呂布,孫權,請問這不是口才是什麼?如果劉備沒有一兩下嘴皮子功夫,還真不知道劉備要死多少回了。所以口才是真的很重要,要不然我們讀那麼多書幹嗎?謝謝,小鄧不才,還請多多指教,謝謝。


燈化屏


不會治理地區,不會收買人心,不會穩定政權。關羽敗亡最大的原因是糜芳叛變。如果這位國舅爺能夠死守一下各郡縣,也不至於關羽被兩面夾擊。

關羽的問題是把荊州官吏得罪光了。導致東吳偷襲荊州時根本無人防守。要知道,古代攻城戰是很耗費時日的戰術。五倍而攻之體現了一場攻城戰是多困難了。只要肯守,以呂蒙的偷襲兵力,三五天都未必能拿下一個城。可惜糜芳投降的是如此的乾脆,恐怕東吳都沒想到會這麼順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