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系列報導:科技創新引領中國寧夏工業轉型升級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郭長江、廉軍、許新霞、徐升、柴安東):1958年10月25日,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寧夏豐富的煤炭資源曾經成就了寧夏工業經濟零的突破,而隨著環境約束增大、投資下滑,寧夏開始面臨越來越大的轉型壓力。為了突破資源性經濟的桎梏,寧夏依靠科技創新,走上了轉型升級之路。

驅車行走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沿途會看到不少破敗的工業園區和廠房建築物都落滿了厚厚的煤灰。石嘴山市國家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譚輝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涉煤的相關企業、產業都好乾,而且好多就是靠膽子大,淘到了第一桶金。隨著現在當地的資源枯竭,現在靠原有傳統的經營模式發展企業,相當一部分企業都已經倒掉了。”

但是,就在破敗的工業園區和老廠房不遠處,總有企業被“逼”上梁山,調整產業結構,轉型成功為全國有名的行業冠軍。

在寧夏維爾鑄造有限責任公司的鏜床車間裡,一款為復興號動車準備的中國標準動車組鋁合金枕梁,經過企業跟北京交通大學近3年的聯合攻堅,將裝車試跑,迎來新產品的訂單。公司董事長秘書楊海波說,其實他們最早也是給煤炭企業配套生產零部件的,但從2009年開始,他們意識到,企業的煤炭資源依賴症已經面臨無路可走的境地。

楊海波說:“不能在這一棵樹上吊死!後來我們開發汽車的相關零部件,再後來就是特高壓輸變電相關零部件、工業機器人的零部件,到2016年、2017年的時候就是高鐵枕梁的鋁合金零件。”

60年前,石嘴山市優質的無煙煤催生了寧夏第一度電、第一噸鋼鐵。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工業經濟在這裡實現了零的突破。挖煤的轟鳴、鋼水的沸騰,讓石嘴山工業經濟扶搖直上。直到2008年,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帽子如電光火石般扣到石嘴山的頭上。譚輝說,盛極而衰之痛,不僅吃光了資源的“老本”,也促使管理者政績觀的重大轉變。

譚輝表示:“過去一直在追求GDP、固定資產投資,我們現在已經有了轉變。我們重點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投資一個億,我認定招商引資任務的時候認定4個億。走科技創新之路可能是實現另外一個‘零’的突破。”

寧夏工業搖籃石嘴山從資源經濟成功轉型,生動複製了中國資源型地區攻堅克難找出路的軌跡。同時,寧夏還有大批傳統工業企業,依靠著自發的供給側改革和科技創新走向了新的光明。

位於銀川市經濟開發區的共享集團,從東門進去以後有一條路,路北是被鑄模粉塵燻得黑乎乎的老廠房,惡劣的工作環境逼走了不少年輕人;路南則是用白色油漆粉刷一新的廠房和潔淨的車間,工人可以穿著潔白的襯衫上下班。企業相關負責人何曉東說,新廠房裡實現了鑄造3D打印產業化應用,屬於國內首創。

何曉東說:“從路北走到路南,大概需要一分鐘時間。這一分鐘時間,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工作環境,兩種新的生產方式和舊的生產方式的完全的一個對比。這個工廠實現了無吊車、無模型、無重體力、無廢砂及粉塵排放、無溫差的工作環境。以發動機汽缸蓋鑄件為例的話,它的樣件生產週期平均縮短了80%多,成品率從50%提高到了99%。”

近年來,寧夏將創新驅動作為自治區三大戰略之首,抓重點、補短板,把科技創新貫穿到工業全領域。在曾經挖出煤炭就賺錢的石嘴山,誕生了國內把資源“吃幹榨淨”的循環經濟樣板企業大地循環公司;而在騰格裡沙漠邊緣的中衛市,你很難想象這裡建立起了中國西部雲基地數據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自張宏年說:粗放經營的工業傳統面貌正在發生驚豔的轉變,我們突出完善創新體系,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創新能力的顯著增強,為工業提質增效升級提供強勁動力。每年實施100個左右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設立了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保費補貼、綜合獎勵等方式,支持企業採用新技術、運用新設備、開發新產品、拓展新業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