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珠海加速展開創新之路

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珠海加速展開創新之路

站在蜿蜒的情侶路上遠眺,港珠澳大橋猶如一條巨龍橫跨在伶仃洋海面上,架起了香港、澳門、珠海之間的“半小時”經濟圈。沐浴改革開放榮光的特區城市,正站在歷史性的發展節點上。

近年來,珠海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平臺建設、主體培育、人才引進、產業發展等為抓手,推動創新資源進一步集聚,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

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在即,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南海之濱、珠江西岸,珠海也在“二次創業”新徵程上邁出更加堅實豪邁的步伐,提出要建設新珠海、新經濟、新生活,把珠海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新引擎和獨具特色令人嚮往的大灣區魅力之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指引下,珠海正加速展開“創新之翼”,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率先探索,努力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世界級產業集群中的重要一極。

持續“賦能”: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工作

放眼全球,東京、紐約和舊金山三大灣區既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8月15日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強調,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聚焦珠江東岸,深圳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企業、人才、成果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培育出華為、騰訊、比亞迪等一批世界級的創新企業,形成顯著的引領態勢和名片效應;廣州則集聚了全省97%的國家重點學科、80%的高校資源,44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位居全省第一,展現出創新主體集聚、科研資源豐富等優勢。

站上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節點的珠海,同樣步入創新引領發展快車道。2017年珠海經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478家,同比增長逾87.8%;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比重提升至66.3%;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預計2.9%,排名全省第二;全市有效發明專利8000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8件,排名全省第二。

今年8月,由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位於高新區唐家灣港口的香山海洋科技港正式封頂。作為中國無人船艇行業的“領航者”,雲洲智能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著力打造面向全球的無人船產業集聚地。

創新帶來了強勁的內生動力,格力電器、中航通飛、歐比特、納睿達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在珠海不斷湧現;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生命科學、智能製造等新技術、新產業蓬勃發展,有望撬動形成數個千億級、萬億級市場。

“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進一步彰顯,通過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將成為珠海創新的活力所在、後勁所在。”廣東省政府特聘參事、廣東省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陳鴻宇表示,珠海企業有望以高質量的創新技術沉澱參與全球競爭。

然而在取得進步的同時,挑戰也橫在眼前。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尤其是與香港、深圳、廣州等創新標杆城市相比,珠海依然面臨創新主體總量偏少、經濟規模較小、源頭創新缺乏、科技金融服務不足、公共平臺建設不完善等問題。對照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要求,珠海亟需找準自身定位,謀劃追趕路徑,實現更大作為。

6月14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圍繞廣東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強省的目標,系統謀劃了貫徹落實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精神2018年工作要點,提出了六大方面42項具體任務,多措並舉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

根據部署,珠海將從壯大創新主體、發展創新產業、推進“雙自聯動”、深化開放創新、實施最優人才政策、優化創新環境等方面著手,爭取率先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體現特區擔當、貢獻珠海力量。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建設,為珠海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提供支撐。如今在唐家灣鳳凰山頂,由中山大學發起的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將以發展空間引力實驗關鍵技術為導向,在引力理論與實驗分析、地月系統物理實驗等方面展開系統研究。“從長遠來看,這些基礎研究將為珠海相關產業技術及其產業鏈發展帶來質的飛躍。”中山大學天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表示。

一系列頂層設計、一連串精準施策,直指珠海科技創新最迫切的需求。針對珠海龍頭創新企業不多、創新競爭力尤顯不足的現狀,珠海則將目標聚焦在“獨角獸”企業的培養上。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大力引進培育一批高創新高成長的“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建設全球前沿產業“獨角獸”超級總部基地,在橫琴規劃建設“獨角獸”總部大廈等高端創新集聚區,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持續“賦能”。

開放合作:積極對接全球創新資源

“打造國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迫切需要建立一條人才、技術、資金自由流動的創新紐帶。

“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正是得益於港珠澳大橋的“穿針引線”。在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看來,伴隨著這項“超級工程”延伸的,不僅是三地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更有利於國內外創新資源和高端要素的流動和集聚,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也為珠海優化資源配置、深化創新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強大動力。長期以來,珠海受限於對外交通瓶頸,不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地緣優勢,與港澳科技創新合作不緊密,不能有效對接廣深創新外溢。隨著“海陸空”交通體系日趨完善,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珠海歷史性地站在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連接點。

在加強區域創新合作方面,珠海將深化與港澳科技、產業合作,以港珠澳大橋通車為契機,打造大橋經濟區,加快建設粵澳合作產業園、珠港澳科技成果產業孵化園;同時,珠海也將積極承接廣州、深圳的創新溢出資源,促進人才、企業、技術、資本等要素互聯互通,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科技創新強省建設推向縱深。

科技創新需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7月2日至3日,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在珠海舉行,吸引了來自中國和以色列的2000多家企業,分享創新經驗、尋求創新合作。

15箇中以合作項目現場舉行簽約儀式,總金額達到5.3億美元,科技創新的火花絢麗綻放。“隨著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珠海的未來充滿了想象空間。”全球頂級投資機構IDG合夥人熊曉鴿說。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面對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抓住了可能“同頻共振”,抓不住就會“擦肩而過”。實施創新和開放兩大戰略,始終是珠海未來發展的核心主線。

從技術“跟跑者”向“領跑者”轉型,更多珠海企業正在敲開世界大門,開拓出更多產業“藍海”,加快融入全球創新鏈、價值鏈。通過與境外知名企業、科研機構和院校合作,珠海引進或共建中以加速器產業園、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多個國際化創新平臺;東信和平、星漢智能卡等企業著力加強在海外的研發創新,清華科技園加快與硅谷等創新高地的資源對接,有望推動珠海產業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用好人才第一資源、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則將為珠海撐起創新驅動發展的脊樑。今年4月,珠海正式出臺《關於實施“珠海英才計劃” 加快集聚新時代創新創業人才的若干措施(試行)》。“誰擁有一流人才,誰就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引進一個技術團隊就能攻克一批核心技術,一批核心技術攻關便可催生一個產業發展,人才對於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作用是極其大的。”市科工信局局長賀軍表示,珠海將瞄準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的契機,牢牢抓住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的重大機遇,打造最有利於創新的發展環境,積極引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力量充分湧流。

  創新為擎: 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城市能級量級不足、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存在不少短板……珠海以“刀刃向內”的決心與勇氣,尋找發展的問題和短板。從經濟發展來看,2017年珠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64.73億元、增長9.2%,雖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但在GDP總量上在珠三角九市中僅排位第8、全省排位第10。

市委八屆五次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率先探索,全面強化產業規劃和產業引導,堅持創新第一動力,用好人才第一資源,牢牢抓住現代產業體系這個關鍵,努力建設成為廣東世界級產業集群中的重要一極。

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珠海新經濟,要堅持高端起步、未來導向,瞄準以智能家電、機器人、高端芯片、高端裝備製造等為重點的先進製造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等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跨境金融、商務會展、休閒旅遊等為重點的高端服務業,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建設國際創新成果轉化地、區域特色金融中心和國際高端人才集聚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新引擎。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本支撐。201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接近5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200億元,同比增長10.9%;裝備製造業增加值達500億元,同比增長18%。

近年來,搶抓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機遇,珠海加快發展“海陸空+智能製造”的特色產業體系,包括格力智能裝備、中航通飛、中海福陸在內的一批掌握核心科技的“裝備大軍”加快崛起。但從現狀來看,珠海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中仍存在產業鏈條不夠完善、中小企業配套不足、創新平臺支撐較弱、核心技術缺乏等問題,工業增長也尤其依賴格力、偉創力、魅族等少數幾個龍頭企業。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進製造業提質升級,是我市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戰略選擇。今年4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發佈《2017年度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指數評價研究報告》,珠海以產業轉型升級指數701.05的高分在全省21地市中位居第三,僅次於深圳942.31分和廣州729.99分,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據介紹,產業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指數考察的是一個城市的製造業結構、服務業結構和投資結構情況。“珠海作為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的龍頭,應該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歷史機遇,主動擔當,有所作為。”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表示。

向曉梅指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珠海要圍繞龍頭帶動、產業優化佈局、招商引資、創新驅動、園區建設、制度支撐等重點,加快推進全市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做大做強,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力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依託高新區一區多園,珠海正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命健康、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築產業體系新支柱,搶佔未來產業制高點。

在廣闊的珠海西部,以智能製造為先導,發揮產業基礎和空間優勢,做大做強制造業,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今年6月,斗門區與偉創力簽訂《偉創力珠海工業4.0旗艦園項目投資協議書》,力爭把偉創力珠海工業園打造成為偉創力全球旗艦園區和示範園區。

今年,珠海將精準服務開展“十百千”工業企業梯度培育。除了以偉創力為示範加快推動工業4.0發展外,還將力促格力電器、魅族和小米通訊等龍頭企業佈局建設創新生態圈,力爭2018年新增3家超百億元企業,不斷催生、裂變成新的優勢產業集群,把珠海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新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