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軍的多次衝鋒,爲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線?

憧靈


在長平之戰中,不論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突圍,趙軍都沒能突破秦軍防線,這的確是長平之戰中令大家比較疑惑的問題,就算趙國兵力處在弱勢,軍隊戰鬥力不如秦軍,但趙括手下畢竟有足足數十萬大軍,面對全線防守的秦軍,趙軍只要攻其一點怎麼可能突破不了呢?其實大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長平戰場的地形問題。

趙軍全面出擊,為何突破不了秦軍壁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接替廉頗出任趙軍主帥,在對軍隊完成初步整合之後,開始主動出擊。

就在趙國更換主帥的同時,秦國也將他們的最大殺器白起,悄悄派往了長平前線。秦軍秦軍營地雖然仍高掛著王紇的帥旗,但實際上的指揮者卻已經變成了白起。

趙括率軍出戰,秦軍佯裝敗退,趙括在不知道秦軍已經更換主帥的情況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率領趙軍主力開始對秦軍展開追擊。然而就在趙軍渡過丹河之後,卻發現橫在他們面前的,是秦軍極為牢固的空倉嶺防線。(如下圖)這道防線是秦軍與趙軍在丹河對峙期間,依託空倉嶺、精心構築的一道堅固防線。

相信看到這幅地形圖,大家想必就已經明白趙軍為何無法攻破秦軍防線了吧。

1、壁壘極為牢固。作為秦軍的主陣地,這道防線是秦軍在趙軍原本防線上,傾注大量心血後修築的,牢固無比。、

2、具有地理優勢。趙軍如果想要進攻空倉嶺防線,那麼就必須先渡過前方的丹河,但丹河距離空倉嶺防線距離過近,趙軍即使兵力再多,也無法在狹窄且複雜的地形完全展開。而且,在渡河之後趙軍還有多少體力來進攻,也是個問題。

3、仰攻難度太大。空倉嶺防線的地勢較高,趙軍想要進攻只能採取仰攻,仰攻的難度不難想象,不僅對士兵的體能要求很高,且很多攻擊手段無法施展。而秦軍則可以依託防線居高臨下的進行攻擊,這將導致趙軍極大傷亡。

趙軍全力突圍,為何無法突破秦軍圍困

我們先來看看趙軍是怎麼被圍的。

在趙軍進攻空倉嶺防線受阻的情況下,趙括便想要率領趙軍後撤,撤回百里石長城一線的趙軍陣地。白起豈會讓煮熟的鴨子飛掉,在趙軍後撤之時,以逸待勞的秦軍立即出動,不求殺傷敵軍,只是死死咬住趙軍,不使其順利撤退。

而就在趙軍進攻秦軍空倉嶺防線的同時,白起首先命令一支2.5萬人的軍隊繞到趙軍後方,攻佔了沒有主力駐守的趙軍主陣地——百里石長城一線。(如下圖)

其次,再以一支5千人的軍隊,對趙軍主力和輜重部隊的結合部展開攻擊,使得趙軍主力和輜重部隊徹底分割,斷掉了趙軍主力的糧道。(如下圖)

而在攻擊秦軍陣地受阻,且在秦軍騷擾下無法撤退的趙括部隊,實際上一直在沿著丹河河谷在前進。而最終,趙軍主力便被白起依託“空倉嶺防線——百里石長城防線——韓王山”死死圍在了一個狹窄地帶(如下圖)。

這種局勢下,雖然秦軍和趙軍兵力相差不大,但有堅固的壁壘為支撐,有崇山峻嶺為阻礙,秦軍實際上只需要很少的兵力便已經能夠對趙軍形成合圍。而由於地形的限制,無法完全展開的趙軍主力,是完全無法攻破依託地形進行防守的秦軍陣地的。


香茗史館


公元前260年,在長平前線的趙軍已經與秦軍對峙了三年時間。此刻趙國難以為繼,趙王派遣使者屢次催促出戰。廉頗勉為其難,數戰不利,於是再次退回壁壘,堅守不出。秦軍數攻,損兵折將,依然沒有進展。

趙國虎口奪食,原本的如意算盤是迅速築起防線,藉助上黨地勢,吸引秦國來攻。到如今,趙國自己拖不下去了,反而要主動攻擊秦軍的壁壘了。

當時天下糧倉有五,秦國擁有關中、蜀中、南陽,趙國只擁有河北,魏國只擁有中原。由於秦國以耕戰立國,國力調派比趙國更為充分。長久對峙,必然對趙國不利。三年的對峙消耗,趙國已經瀕臨財政破產了。由於趙王一邊求援各國,一邊又向秦國請和,使得山東五國在秦國的恐嚇下都不敢助趙。

趙國只能孤注一擲將最後的30萬預備隊投入戰場。趙王遍詢諸將,無人敢接此重任。只有馬服君的兒子趙括願意接軍令,在國家危亡之際站了出來。一筆寫不出兩個趙字,趙括家族與趙王本是同宗,當此國難,他豈能坐視?

趙括率30萬增援部隊奔赴長平,如果這30萬人是用於防禦的,那就和趙國當時不堪重負的經濟情況不符合。所以趙括來到長平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用重兵集團打破對峙僵局,與秦軍決戰。

因此,並非是趙括逞能,要一味猛攻,而是當時趙國已經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了,趙括的任務就是戰略決戰,他不能選擇防守。

長平之戰進入了最後階段,秦趙皆傾舉國之兵雲集前線,仗越打越大。戰爭的規模讓其他五國國君目瞪口呆,甚至連觀戰的勇氣都失去了。對他們來說,秦趙都是霸權國家,最好雙方兩敗俱傷,玉石俱焚。這一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戰爭,註定要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廉頗防禦策略耗盡了趙國國力)

趙括前往前線軍中走馬上任,將防禦部署改變為了進攻部署,所以一時間更換了很多將領。這是正常的攻防戰略調整,並非是紙上談兵所說陣前換將。

聽聞趙軍換將,秦昭襄王也暗中讓白起為帥,並命令不得洩露消息,違令者斬。白起到達軍中,發現長平這個戰場真不太好。趙軍人數太多,防守點太過於密集,谷地太過狹小,根本沒有合適的戰場。如果是兩軍對攻,那就中了趙軍的下懷,趙軍本來就是要拼命的。

白起將目光移到了丹水河谷地區,這一地區是秦軍的壁壘的內部,只要趙括主動發起攻擊,誘使趙軍進入秦軍壁壘的空隙,再以精兵合圍,則趙軍入秦軍之彀中了。這不是一個很複雜的策略,最要緊的是,秦軍只有60萬人,而當前的趙軍也有50多萬人。除了留守百里石長城一線的部隊,趙括親自帶領的重兵集團有40萬人。秦軍雖然現在是防守方,佔據了地利優勢,但是要包圍趙括的40萬人,白起也無十分把握。

白起將前線部署作了調整,吸引趙軍主力來攻。趙軍的進攻進行的很順利,渡過了丹水,向西岸的秦軍營壘發動攻勢。

趙軍很順利地奪取了丹水營壘,接下來又攻取了二鄣城。這是兩年前趙軍為守衛上黨而建設的營壘,後來被秦軍奪取,此刻趙括又帶兵奪了過來。

秦軍邊打邊撤,這其中有白起的誘敵之計的原因,也有趙軍生力軍加入的生猛的戰鬥力的體現。白起本來想做成一個口袋陣,但是趙軍強悍的衝擊力,幾乎將白起的袋底擊穿。白起一世英名,也極有可能在這一仗中身敗名裂。趙括此時的想法很簡單,重兵集團作戰,所謂勢不可擋,一切詐術詭計都不會有施展空間。

秦昭襄王每日關注前線戰事,聽聞趙軍一再取得突破,秦王也心驚肉跳,這一戰押上的東西太多了。如果這一戰秦軍戰敗,秦國將失去霸主地位,重新退回邊陲小國。由於之前的霸道行徑,秦國一旦失敗,迎接他的可能就是五國復仇之戰,秦國面臨失國危機。歷史上一戰失國的先例比比皆是。

趙括受到軍事勝利的鼓舞,繼續加大攻勢,將更多的後備軍團調上前線。史料沒有記載趙軍到底經歷了多久的拼殺,合理推斷應是一點點蠶食秦軍防線,這樣至少要一兩個月的時間。

戰役此時取得了突破。

或許是白起作為棄子的誘敵之兵的抵抗過於激烈讓趙括認為這是正常的攻守之戰,或者趙括此時重兵在握,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趙括對一切詭計不屑一顧。

於是趙括沒有多做停留,他為了完成趙王的命令,繼續帶領軍隊發起進攻。

見到趙軍進入秦軍預設戰場,白起迅速命令兩支秦軍奇兵迅速出動,繞道趙軍身後,秦軍一支25000人的隊伍從北面插入趙軍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背後,切斷了糧道和援兵;另一支5000人的騎兵則從南面渡過丹水,切斷趙軍主力和輜重營大糧山之間的聯繫。

兩支奇兵得手後,立刻搶修壁壘——這個工作能否完成直接決定著接下來戰役的走向。白起將趙括軍引入了包圍圈,但是包圍圈能否建立起來,誰也不知道。趙軍畢竟有40萬之眾,5000人的秦軍敢死隊幾乎是不可能封住趙軍的糧道。

石長城營壘是趙軍東北面的最後一道防線,上黨地區層巒疊嶂,趙軍想要運輸軍糧,可選的道路極為有限,只能從邯鄲穿越崎嶇山路運到石長城,再轉送到南面的大糧山。此時由於趙括只顧進攻,將大量兵力調集到丹水沿線,石長城的守備力量十分空虛。白起正是看中這一特殊地形,也算準石長城兵力薄弱,才派出5000奇兵,切斷了這條纖細的糧道,把趙軍一切兩半:北面糧道斷絕,趙軍主力失去了軍糧和輜重補給;南面大糧山輜重營的守軍雖然還有糧草,但失去了與主將的聯繫。

趙括到現在還不知道與他對壘的是秦軍名將白起——可能他至死都沒能清楚這件事。如果他知道是白起主帥,他未必敢如此弄險。他不屑於秦軍的包抄行徑,可能他還會想著,秦軍這一點人馬只需要一個時辰就可以吃掉。因此他選擇了繼續猛攻秦軍壁壘,想將戰火引到空倉嶺,全部奪占上黨谷地。到那時,身後的秦軍不管有多少,都將陷入趙軍的包圍中。

可是,趙括髮現眼前的秦軍營壘儼然一道銅牆鐵壁,趙軍的全力進攻如同浪花打在堤壩上那樣徒勞,史書說,“壁堅拒不得入”。秦軍突然變得悍不畏死,寸土必爭。

趙括意識到不妙,然後全軍掉轉過頭來,對突入己方陣營的第一批秦軍5000騎兵發起攻擊。這些秦軍敢死隊幾乎一瞬間就犧牲殆盡,但白起明白這是戰役勝利的關鍵,於是更多的援軍源源不斷的開到,沿著前面的同袍用生命撕開的口子擴大陣地,然後奮不顧身地迎接死亡。

趙軍的攻擊漸漸減弱了下來,雙方士兵的屍體已經堆成了高山,隔斷了雙方的視野。最終,這個秦軍最為薄弱的突破點用了數不清的傷亡守住了。白起圍住了40萬趙軍,用了不到60萬人。

秦昭襄王聽到這個消息,驚喜異常,上黨地區保住了。

相持了三年的上黨戰局獲得了對秦軍有利的突破,還圍住了趙國的40萬大軍。可是,白起所部在趙括勇猛的衝鋒下傷亡慘重,如今依靠壁壘堪堪維持住戰線,已經沒有多餘的力量進行圍殲了。秦趙雙方都已經到了最後關頭,白起星夜趕回咸陽面奏秦王,要求派遣援軍。

秦昭襄王立刻下令盡起國內15歲男子為軍,河東地區軍民普遍升爵一級,再次編組一支大軍交給白起,補充到各部隊。在一個月內,圍困趙軍的秦軍的規模達到了100萬人——秦國所有的家當都被拿到這裡來了,秦軍這次是下了重注。

趙國還有底牌嗎?有。

趙括在被圍後還支持了46天,這段時間他在幹嘛呢?為什麼沒有選擇突圍呢?趙括在固守待援。趙國雖然傾國之兵而來,但是從國內拼湊一二十萬援軍還是可能的,北地尚有10多萬精銳邊軍,後來趙軍身後的故關防線的趙軍也被廉頗帶領20萬救兵給救出去了。這說明,趙國的戰爭潛力還是存在的,積極支援趙括這一支軍是可能的。

難道秦王這麼大陣仗的全國調兵、運糧往上黨前線,趙國人都視而不見嗎?此時的趙括軍面臨的形勢是:向前衝是秦軍壁壘;向後衝是和秦軍相持兩年的大糧山防線。此時已經被秦軍佔據,這都是沒有辦法突破的關隘;向西南是大山,而且要突破遊仙山和大糧山防線;向東北衝是秦軍的左翼,而且地形複雜。

所以唯有不動,先不讓秦軍有可趁之機,才能相機衝出包圍。基於趙國還可以派出援軍的設想,趙括選擇了築壘相持的辦法。寄希望於趙國能夠得到消息,在一個月內派援軍來。

如果趙括軍向長平關一帶分散突圍,也許趙括還有突出去的機會,重新組織百里石防線,還不至於全軍覆沒。然而趙括沒有考慮向這個方向突圍,只是被動的破壞秦軍的長壘。最後,秦軍在東北方向的長壘築成,趙軍的最後一線生機被斷絕。

當一個月後,趙軍沒有等到援軍時,趙括才如夢方醒。由於大軍被圍內外消息斷絕,趙國根本不知道趙括軍還在堅持。秦軍還放出假消息說趙括已經投降,這就導致趙軍不敢進入上黨地區救援。

最大的可能是趙國援軍正在構築第三道防線準備防備著秦軍將要到來的對趙國的進攻,根本沒有想到趙括軍還在,長平之戰還在打。

事到如今,趙軍只有奮力突圍一條路可走了。

(馬服子趙括)

趙括組織了軍中精銳,身先士卒,輪番衝擊秦軍的防線。在亂戰中,趙括被亂箭射殺。趙括副帥見主帥已死,為穩定軍心,就穿著趙括的鎧甲繼續指揮。然而,大勢已去,趙軍的覆滅已不可避免。

投降,已經是趙軍唯一的出路了。


而知而行


趙軍下決心的太晚了。初期被包圍時,斷後路的秦軍才三萬,而且分成兩路,這時趙軍拼死一搏,分一部分擋住正面,全力打通後方撤退是很有希望的,即使損失慘重也好過全軍覆沒。

趙括被白起的旗幟嚇懵了,拒絕了立刻突圍的建議,而是就地防禦待援,秦軍也乘機增派部隊加強包圍修築工事。趙括直到幾十天后士兵餓的自相殘殺,再也控制不了才突圍,軍隊已經沒有戰鬥力了,而且強攻對方防禦陣地,等於是自殺,沒幾次就死了,全軍投降。

趙國此時也拿不出更多軍隊了,同樣缺乏武器裝備。

廉頗的邯鄲保衛戰,集中全國三十萬士兵,大部分都是緊急招募的農民,其中成年男子才十萬,其餘都是孩子和老人。

《史記· 》載白起言“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亦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索”。很多人認為長平之戰秦軍損失過半是趙括的功勞,這其實是誤會。

第一句話是漢朝司馬遷寫的,他是最反對秦朝的,很多地方貶低秦朝。秦軍打了三年,包括打韓國和廉頗長平防守(他的防守功力看看邯鄲保衛戰就懂了)階段,趙括才四十天,而且待在包圍圈裡,整體投降,那麼誰給秦軍造成的損失多。白起的這句話的時候,還包括了邯鄲保衛戰,幾次圍攻的損失慘重,光第二次開頭就損失四到五萬。秦王不得已親自去他家求他領兵,他還是拒絕,並總結了長平到現在的損失情況,不是隻說長平,反對繼續打。

第二句是秦朝的呂氏春秋,秦朝的實際記載。這是隻針對長平之戰的記載,只寫了士民倦,沒寫什麼損失過半。白起戰後連休整都沒有,認為不需要,打算直接攻趙,你就能明白秦軍的損失了。


中國歷史探索者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秦趙兩國之間的國運決戰,當時趙國大將廉頗堅壁清野,只守不戰,遭到趙王的誤會,以為他怯戰,用趙括代替廉頗指揮戰鬥。

結果被秦將白起一戰而滅,此戰趙國損失精銳45萬,趙國賴以聞名的騎兵部隊全部喪失殆盡。幾乎將趙國所有的家底都賠上了。趙國被秦軍包圍之所以突破不了白起的放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糧草被中斷了46天,士兵已無力發起反擊。再加上秦軍配備 了強弩弓箭,依據有利的地勢專門對付的趙軍,所以趙軍根本沒有突破防線的可能。

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大地削弱了趙國,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白起坑殺二十萬趙軍,獲得人屠稱號,而那個趙括則成為了歷史笑談,“紙上談兵”由此而來。


木頭演義


“趙軍逐勝 追造秦壁 壁堅拒不得入”,這句透露了幾個關鍵信息:1,雙方沿丹河對峙。2,秦軍已經突破趙軍沿河的某段防線,越過丹河,佔據對岸一個局部區域。很有可能是今高平市區附近的平坦、開闊地區。3,趙軍在趙括指揮下發起進攻,第一目的是打擊、驅逐過河秦軍,以恢復、鞏固丹河防線。過河秦軍只是作為白起吸引趙軍主力的誘餌,可能幾乎被全部消滅。4,但是,進攻對岸的秦壁時,攻勢遭到頑強阻擊。

戰況自此悄悄發生逆轉,合圍趙軍的包圍圈開始構築。趙括這時還渾然不知,更談不上如何應對。

趙軍猛攻秦壁的第二目的,應是攻破對方防線中部,鼓出丹河西岸,打亂秦軍陣線,迫使秦軍後退。當戰鬥還在激烈進行時,重組防線基本是一句空話,意味著崩潰。白起當然不願看到,所以堅決守住沿岸壁壘,不讓趙軍得逞。

在沿岸壁壘上沉重打擊半渡趙軍,趙軍又排山倒海一般一波接一波地湧來。白起看到這個情形,多麼高興。這個結果正是他所必須需要的:趙軍主力已經粘在前面了,丹河就是他的是包圍圈之重要一段。

包圍圈還有兩段,一段是百里石長城,這個大家基本沒異議。另一段,我認為是大糧山。包圍圈大約是丹河、石長城、大糧山構成的三角形。

包圍圈是一段一段“建成”的,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又極其隱秘。待趙括醒悟時,石長城已經失守,只能坐以待斃,或者是絕望地反攻石長城。

我覺得,有的網友,甚至有正式的官方說法,忽視了《史記》裡的這句文字。而裡面最重要的字是:造。直接的意思是,造船、搭橋。對峙場地、攻擊方式,都清清楚楚了。這說明秦壁就在丹河西岸邊上。

我不贊同秦軍5000騎兵沿小東倉河方向攻佔故關的說法。理由:1,對面是數以十萬的趙軍,還有層層柵欄、關隘,區區幾千騎兵,孤軍深入,怎麼突破?2,從對方眼皮底下明目張膽地過去,還叫“奇兵”?3,距離長約20公里,馬匹馱著士兵,能不停地奔到目的地?4,一邊搏殺,一邊奔跑,到達指定位置後還能剩下多少人馬?5,故關在山地,必須下馬進攻,騎兵變成步兵,又要仰攻,又要回擊追兵,前無去路,後有追兵,萬分之一的勝算都沒有吧?6,回到前面,幾十萬趙軍也沒打過河,幾千秦軍騎兵就可以?


江心長映tt


這個問題,我不從軍事方面來回答,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所以一場戰爭的走向,除了從直接的軍事對抗來分析,還可以從雙方的統帥能力性格指揮方式來分析,其實戰爭的結果也能夠八九不離十。

長平之戰雙方的主將秦國是白起,趙國主將是趙括。那我們就可以開始了。



白起是誰?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這是百度百科中的一段話)可以看出,白起是和廉頗地位一樣的,而且還是四大戰將之首!



還有就是,白起是從基層一點點利用戰功升起來的戰將,不管是謀略,武功等都是經過實戰磨鍊並檢驗的。這就是不得了的呀,用現在的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就是說白起的積累的人生經驗或者是他對戰爭知識的學習是經過實戰運用,並且成功了的。說明白起確實是了不起的戰將。而且白起的一貫的作戰風格是深藏不露,避實就虛,喜歡出奇兵。最後的長平之戰就是白起出奇兵潛入趙軍後方,打了趙軍一個措手不及。以少勝多好不奇怪。


而趙括呢?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從小喜讀兵書,講起兵法來那是頭頭是道,連他父親都說不過他,這就是他有了驕傲自滿的性格。但是他父親卻知道他只是書讀的好,沒有任何的實戰經驗。我們最熟悉的“紙上談兵”就是這樣來的。

可以說趙括算是官二代,從小生活很好,讀書很多,理論水平很高,連實戰過得將軍在理論上都不是他的對手。

天要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秦國在久攻廉頗防守不下時就開始使用離間計,說廉頗只守不攻是想擁兵自立。這下趙王擔心了,就撤了大將廉頗。萬萬沒想到的被趙括的理論水平高所矇蔽,派趙括擔任趙軍主帥。紙上談兵的趙括最終被戰神白起所打敗。除了軍事實力之外,跟雙方主將本身也有很大的關係!

你覺得呢?歡迎討論。


萬里河山2017


從內在看秦軍'因為軍功賞爵,得地,的制度變得人人不怕死敢拼命,敵軍不是敵軍而是爵位和土地。再加上秦軍清楚自己已經包圍了趙軍只要自己守住防線就能明明白白的收穫40萬級爵位。明明白白的晉升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節奏

趙軍方面糧食匱乏。吃不飽飯沒力氣提刀上陣。至於趙軍做出的各種拼死突圍的舉動完全是因為對家的思念或者說不拼命過幾天完全沒糧食了那就真的要涼


盪漾的可樂


簡單點說吧!

秦軍:在商鞅進行改革後,大秦的國策是“耕戰”,平時種地,戰時從軍!對“耕戰”國策進行維護的是“軍功授爵制”!“軍功授爵制”的依據是敵軍的人頭!

在司馬遷的《史記》裡對秦軍做過如下描述:

在戰後,私自搶奪同僚獲得的首級,甚至因此自相殘殺!

其次,另一個描寫是秦軍不戴頭盔,裸露身體,腰間或手中懸著首級追殺敵軍!

再次,每逢與他國開戰,秦人必然群情高昂,積極要求參戰!

從以上記載看,秦人通過戰爭可以獲得極大的利益,不但國家,私人也會獲得利益,因此秦人好戰,秦軍如虎狼,關東六國甚畏!

趙國雖經武靈王變法,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從兵源素質來看其實趙軍與秦軍差距不大,但是趙軍的戰心是比不過秦軍的!求勝慾望也不如秦軍!故而在防守中屢屢失敗,被圍後屢屢突圍不成!

另外從軍事角度來看,趙軍胡服騎射後騎兵強大,但是上黨是山區,剛剛是騎兵最不容易發揮的地形。而秦軍從兵馬俑看,除了騎兵,弩已成為一種制式兵器,而且秦軍中有一票敢死隊,按目前來看應該叫“銳士”,這隻部隊應該是突破防線的最好選擇,熟悉一戰西歐塹壕戰的人應該知道德軍的“風暴突擊隊”,“銳士”跟它很像!專業突破!

因此趙軍在屢戰屢敗,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兵力處於弱勢,士氣不振的情況下如何從白起佈下的包圍圈中突圍,要知道防守時,弓弩是最好的武器!

所以,在長平趙括雖然組織突圍,始終沒有突圍出去。


譚小龍29


有一個詞叫以逸待勞,有一句諺語叫一山還比一山高。或許有人覺得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了,趙國軍隊應該能爆發出驚奇人的戰鬥力的(比如:項羽的破釜沉舟的故事),但是不要忘了,當你不要命的誓死拼殺的時候,秦國軍隊難道就是酒囊飯袋,任你打殺?要知道老秦人之所以每次戰爭都那麼拼命,除了軍功獎勵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曾經他們差點亡國,他們知道戰敗的下場是什麼,所以在商鞅變法開始以及之後的所有戰爭裡,他們都是視死如歸,把每場戰爭當成最後一場來打,輸了就會亡國,正是因為骨子裡的這種精神才造就了勇往無前的秦國銳士。所以我說:並不是趙國軍隊不行,而是秦國軍隊太強。這裡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假如去突圍,必須先集中自己一部最強的力量才行,但是要知道趙國軍隊可是被圍困了40多天(白起的圍而不打的手段是真的牛逼,真正深諳“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圍困到敵人已經沒有精氣神再做突圍了),早已軍糧斷絕,就是有心也無力(是真的無力)突圍。


有點小曖昧哦


地形極為不利趙軍 趙軍所攻的正是之前秦軍攻趙軍的堡壘 趙軍雖然強 但是步兵還是差秦軍一點 秦軍攻這些堡壘都很難攻破 不然也不會對峙這麼久 並且有戰神白起在軍中的情況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